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陝西日報》報導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張秋禹:一路攀登 一路仰望

《陝西日報》2018年2月1日題:三秦學人 一路攀登 一路仰望 ——記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張秋禹

尋找新的科研方向, 是張秋禹教授的不懈追求。

(資料圖片)

2018年1月8日, 是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教授張秋禹及其團隊成員終生難忘的日子。 張秋禹團隊完成的“吸附分離聚合物材料結構調控與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榮獲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 道出了一個人何以成就一番大事業的真諦所在。 正是對化學的一腔熱愛, 成就了今天的張秋禹。 在她的心裡, 熱愛就是一路攀登, 就是對“化學之巔”的一路仰望。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做科研

1983年, 高考成績優異的張秋禹本可以上清華大學, 但因為對化學的熱愛, 她最終選擇了北京化工學院(現為北京化工大學)。 當年全校只有7個保研生, 張秋禹便是其中之一。

以優異成績畢業後, 張秋禹來到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系工作。

瞭解到“三航”學科對高分子材料的迫切需求後, 張秋禹很快就融入了這所“三航”特色鮮明的學校, 並將自己的研究方向調整為化學和材料的交叉學科, 從基礎研究轉變到應用基礎研究。 1999年, 張秋禹成為陝西省化學學科的第一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現在科學研究工作者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時, 喜歡用‘頂天立地’來描述。 ”張秋禹說, “正是到了西工大, 讓我瞭解到國防領域有這麼多‘立地’的事情亟待我們去做, 也讓我明白如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去切切實實做科研工作。 ”

令張秋禹十分慶倖的是, 從一開始她就為做“立地”科研找到了一條最佳的路徑, 那就是“產學研用”緊密結合。 本次的獲獎專案“吸附分離聚合物材料結構調控與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

就是“產學研用”結合的一個成功範例。 “與西安藍曉科技公司等企業十幾年的合作非常愉快, 合作單位對獲獎專案技術上的貢獻也都非常大。 ”張秋禹說。

該項目針對我國戰略性資源鎵的高效提取以及頭孢中間體酶法生產等領域亟待解決的吸附分離材料分離效率低、性能不穩定、應用工藝落後等問題, 開展了12年產學研聯合攻關, 突破了制約材料性能提升的結構調控等10項共性關鍵技術, 使我國鎵的產能提高約6倍, 打破了頭孢合成用吸附分離和負載材料的國外壟斷局面, 實現了頭孢產業升級。

該專案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選題準確, 技術創新突出,

兼顧前沿性和實用性, 顯著提升了我國吸附分離材料行業的技術水準和國際競爭力, 並在冶金、製藥等行業獲得廣泛應用, 使我國鎵資源化提取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使頭孢中間體規模化合成實現了從化學法向綠色酶法里程碑式轉變, 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此外, 該技術還在飲品深度淨化、化工產品純化、同位素分離、水處理、生物質分離等領域獲得推廣應用, 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培養學生探索精神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 需要學生踏實肯幹、埋頭苦幹、尊重規律、實事求是。 ”張秋禹說。 作為研究生導師, 她總是把學生創新思想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看得很重。 在研究方向正確的前提下, 她總是鼓勵學生勇於實踐、積極探索、敢於創新、大膽發現。

她寄望于學生自我激勵、相互激勵、追求卓越, 希望學生都能超越自己,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張和鵬副教授是本次獲獎項目的第三完成人。 談起十多年前第一次開發出“吸附分離聚合物材料”的情景時, 他依然難掩當年的激動和喜悅:“有一天晚上, 當按照新設計的方案製備出來的材料各方面表徵資料都達到要求時, 真是讓人太興奮了!雖然當時已經很晚了, 我還是給張秋禹老師打了電話, 報告了這一喜訊。 ”

張寶亮副教授是本次獲獎項目的第四完成人, 師從張秋禹碩博連讀。 張寶亮深有感觸地說:“對於團隊剛入職的青年教師, 張秋禹老師總是盡全力給予空間、平臺、啟動經費的支持, 讓我們有很強的歸屬感。”

田雷重點參與了獲獎專案中酶載體的研究工作:“當時我們發現研究領域中有一個‘空白’,我想填補這個‘空白’,張秋禹老師非常支持我。她給了我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讓我讀博士期間圍繞填補‘空白’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出了一系列的成果,我也越來越喜歡做科研了。”

張秋禹喜歡和自己的學生探討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聊學術前沿動態和熱點,聊學生的科研問題和科研進展。她經常說,只有先做個“有德的人”,才能做成事,才能做好學問。“對研究生的培養我一向‘抓大放小’,重在對研究方向上的把握,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最初的學術迷茫期。”張秋禹說。

提起研究生在本次獲獎專案中發揮的作用時,張秋禹感觸很深:“估計先後有10多位學生參與了本次獲獎專案的研究工作。雖說他們每人只是涉及其中的一個問題,但這些問題分別解決以後,對完成整體專案目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雖然該項目已結題獲獎,但這個方面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其中還有很多新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很多新理論有待拓展。”

張秋禹說:“我會在國家大的需求背景下,在國家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過程中,去把握一些‘新的點’,我希望團隊新人能從這些點上找到新方向、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資訊採集:張亦弛 審核:刁巧燕)

讓我們有很強的歸屬感。”

田雷重點參與了獲獎專案中酶載體的研究工作:“當時我們發現研究領域中有一個‘空白’,我想填補這個‘空白’,張秋禹老師非常支持我。她給了我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讓我讀博士期間圍繞填補‘空白’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出了一系列的成果,我也越來越喜歡做科研了。”

張秋禹喜歡和自己的學生探討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聊學術前沿動態和熱點,聊學生的科研問題和科研進展。她經常說,只有先做個“有德的人”,才能做成事,才能做好學問。“對研究生的培養我一向‘抓大放小’,重在對研究方向上的把握,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最初的學術迷茫期。”張秋禹說。

提起研究生在本次獲獎專案中發揮的作用時,張秋禹感觸很深:“估計先後有10多位學生參與了本次獲獎專案的研究工作。雖說他們每人只是涉及其中的一個問題,但這些問題分別解決以後,對完成整體專案目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雖然該項目已結題獲獎,但這個方面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入,其中還有很多新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很多新理論有待拓展。”

張秋禹說:“我會在國家大的需求背景下,在國家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過程中,去把握一些‘新的點’,我希望團隊新人能從這些點上找到新方向、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資訊採集:張亦弛 審核:刁巧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