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冥王星被開除的真實原因

在外界質疑冥王星太小, 運行軌道太怪異, 而可能將它排除出行星之列的氛圍下, 這顆遙遠的天體終究在2006年被降級了, 原因是它本身的引力太小, 無法清除軌道中的一些殘骸碎片。

第一批矮行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修正“行星”的定義之後, 斷定冥王星不符合行星資格, 將它改列為第一顆矮行星。 矮行星是新定義的一類天體, 冥王星則被視為這類天體的原型。 從此, 太陽系九大行星也變成了八大行星。

引發冥王星失去行星資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是2005年發現了一顆名叫2003 UB313的天體。 曾有人根據某虛構的戰士公主之名,

將它命名為西娜, 但不久就廢除了。 它繞著太陽運行, 直徑2400千米, 比冥王星(2302千米)稍大, 但天文學界並不想將它定為第十顆行星。

從某個可能是冥王星新衛星的候選衛星上見到的冥王星系。 位於圖中央的大圓球即是冥王星, 冥王星右邊較小的圓球,

則是冥王星的衛星卡戎。 冥王星左邊遠處的那個亮點, 則是另一個候選衛星。 (NASA /ESA 提供)

為了防止之後又有類似天體被發現而引發爭議, 天文學界如今將行星定義為繞太陽運行, 具有足夠形成球體的品質, 並能清除軌道內或附近的太空垃圾。 矮行星大約都符合這些條件, 卻無法通過自身引力清除附近的太空垃圾。 2003UB313、穀神星和冥王星也因此同時被列為第一批矮行星。 在這之前, 穀神星一直被視為最大的小行星。

冥王星遭除名不久, 天體2003UB313便被正式命名為鬩神星(Eris)。 這個名字是由發現鬩神星的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麥可·布朗教授所領導的團隊提議的, 它源自專司不和的希臘女神厄裡斯。 這也許和長久以來關於冥王星身份的爭論有關。

此外, 他們也建議以厄裡斯女兒之名──戴絲諾米婭(Dysnomia), 作為這顆矮行星的衛星名字。 戴絲諾米婭的直徑約150千米, 距鬩神星37 000千米, 繞鬩神星一圈需花16天。

矮行星鬩神星和衛星戴絲諾米婭

(NASA / ESA提供)

2007年6月, 有人計算出鬩神星的品質比冥王星還大了27%。

這個發現對那些希望冥王星保住行星身份的冥王星迷又是一大打擊。 布朗教授領導的團隊, 利用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凱克天文臺的資料, 計算出繞太陽一圈要花560年的鬩神星, 品質是166億兆千克, 而冥王星只有130億兆千克。

鬩神星呈淡黃色, 研究人員認為, 那是由內部滲到表面的一層甲烷凍結形成的, 因為鬩神星的表面溫度遠低於204℃(比冥王星還冷)。

快給你的朋友分享這些酷炫的知識吧!

有趣的知識、精美的圖文

來自《知識大爆炸·如果人類大滅絕》!

請持續關注我們

帶給你更多好玩有趣的科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