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現在的社區是以前什麼村?連老呼市人都不知道

幾十年的滄桑巨變

原來的歸化城和綏遠城變成了呼和浩特

歲月的磨礪

讓原本的老城區煥然一新

以前的小村莊變成現在的高樓大廈

現在城區面積已擴大好多倍

向南有金橋開發區

向東有如意開發區

向西有金川開發區

現在也在不斷擴建

城市化的進程自然少不了拆遷,

有很多人通過拆遷發家致富,

最先拆遷的人先富了起來,

你知道現在的xx社區是過去的什麼村嗎?

電影宮

電影宮建於1957年, 堪稱是當時最壯觀設備最完善的電影院, 在這之前, 人們只能看到普通銀幕的黑白電影, 偶爾能看一部彩色片就欣喜不已了, 至於寬銀幕電影, 只是聽其名而已, 電影宮滿足了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們精神文明的提高, 呼市興建了各類新式電影院, 人們漸漸遺忘了這座電影宮, 它於2004年被拆除。

拆除之後, 這裡新建了人們熟知的金天帝大廈。

橋靠

橋靠可能是呼市最早的城中村之一, 也是最先面臨拆遷的。 據說, 橋靠村形成於明末清初, 當時橋靠位於新城南門外。

從1952年, 內蒙古畜牧醫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前身)在橋靠村以南建校;1957年內蒙古大學建成;1958年內蒙古林學院建成;而這些機構所占土地, 全部來源於橋靠村的耕地。 從此, 橋靠村走上了從純粹的鄉村向城中村發展的道路。

從2001年開始, 橋靠村開始拆遷,

到2003年以後, 大部分人都住進了樓房, 成為最早一批的拆遷戶, 村民也從農民變成了城市市民。

過去的橋靠村位於現在的金宇文苑一帶。

西龍王廟

發現好多人與核桃樹一樣, 對於西龍王廟, 只聞其名, 不知其情。 有一次, 我做公交探訪西龍王廟, 本以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龍王廟,沒想到周邊只是普通的名宅。後來才知道西龍王廟的龍王是滿清大戶從外地的龍王廟家族請回來的,廟毀于文革期間。

龍王廟早已消亡,現在的西龍王廟指的是西龍王廟村住宅社區。

東瓦窯菜市場

東瓦窯菜市場相信很多呼市人都去過,以前呼市的菜市場還沒幾家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到那裡買菜。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趕著三輪車在這賣菜的人了。

據說,呼和浩特曾經有三個由於建城取土燒磚瓦而形成的村子,這三個村子分別是西瓦窯、東瓦窯、南瓦窯,其中,西瓦窯和南瓦窯是建造歸化城時形成的村子,東瓦窯則是修建新城形成的村子。那時的東瓦窯村很大,北至新華廣場一帶,南到新希望街,東接農大東區,西至滿都拉賓館,都是東瓦窯村的轄區。

到了1999年前後,東瓦窯村只剩下近400畝田地,就在今天的東苑社區和東瓦窯菜市場一帶。為了蓋樓房,東瓦窯村的村民讓出了最後一片土地,直到2005年,他們才搬進東苑社區F區,從農民變成了市民。

麻花板

在呼倫貝爾北路和哲裡木路中間的一塊區域,是原來的麻花板村,也是綏遠城與歸化城周邊眾多駝村之一。作為駝城的呼和浩特歷史上擁有駱駝最多的時候有二十萬峰,眾多的駱駝龐大的運力和四通八達的駝道構成我國運輸史上的奇觀。

後來,麻花板村逐漸發展為以耕地和放牧為主。現在經過征地拆遷,麻花板村變成了山水社區。

一家村

一家村立村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50多年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李、劉、徐姓等幾戶人從山西忻州、陽曲、祁縣等地走西口來到一家村,開始時租用蒙古族群眾的土地,春天耕種,秋天返回山西老家,後來慢慢定居下來,分別聚居在東、西、南、北4個營子,人口越來越多,其他姓氏也漸漸多起來。

一家村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城中村,最近七八年間,隨著呼和浩特市的外擴,一家村的外來人口越來越多,農民種地的少了。2011年,呼和浩特市全面啟動一家村拆遷工作,一家村的村民告別低矮的平房和髒亂差的環境,搬進了一家村新村,住起了樓房。

巧報鎮

巧報鎮位於呼市南郊,分佈的村莊有大台、小台、雙數、前巧報、後巧報等。過去,這裡以種植新鮮蔬菜為主,蔬菜大多會批發給東瓦窯的小販。隨著金橋開發區的發展,推動這裡城市化發展,這些村落也陸續被拆,經過十多年變化,這裡由低矮的小村莊變成高層住宅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世代務農的農民也悄悄變成了“隱形”富二代。

核桃樹從小就生活在金橋,那時通往城區的只有昭烏達路,遠沒有現在的擁擠,從小見證這裡的變化,不得不驚歎其變化之大。

大台村位於現在的民心家園,小台村位於頤和家園,雙數村位於景馨家園,前巧報位於祥和家園,後巧報位於馨康花園。

烏素圖

烏素圖位於呼市北郊,在大青山腳下,分為西烏素圖和東烏素圖,烏素圖村一直以來都以種杏樹為主。後來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了古樹廣場、杏塢番紅景區,綠化美化了村道,裝點了村口,烏素圖瞬間變了模樣。現在,來烏素圖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不僅開辦農家樂的人家杏子好賣,就連路邊擺筐賣杏的價格也是一路攀升。雖然烏素圖還是村莊,但是發展鄉村旅遊業使這裡的人民富足安康。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呼和浩特城市環境不斷改觀,

人們居住和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隨著商業的繁榮,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

地鐵、新機場的建設也提上日程……

總之現在的呼和浩特一片繁華之景。

討論:你現在住的社區以前是什麼村?

本以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龍王廟,沒想到周邊只是普通的名宅。後來才知道西龍王廟的龍王是滿清大戶從外地的龍王廟家族請回來的,廟毀于文革期間。

龍王廟早已消亡,現在的西龍王廟指的是西龍王廟村住宅社區。

東瓦窯菜市場

東瓦窯菜市場相信很多呼市人都去過,以前呼市的菜市場還沒幾家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到那裡買菜。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趕著三輪車在這賣菜的人了。

據說,呼和浩特曾經有三個由於建城取土燒磚瓦而形成的村子,這三個村子分別是西瓦窯、東瓦窯、南瓦窯,其中,西瓦窯和南瓦窯是建造歸化城時形成的村子,東瓦窯則是修建新城形成的村子。那時的東瓦窯村很大,北至新華廣場一帶,南到新希望街,東接農大東區,西至滿都拉賓館,都是東瓦窯村的轄區。

到了1999年前後,東瓦窯村只剩下近400畝田地,就在今天的東苑社區和東瓦窯菜市場一帶。為了蓋樓房,東瓦窯村的村民讓出了最後一片土地,直到2005年,他們才搬進東苑社區F區,從農民變成了市民。

麻花板

在呼倫貝爾北路和哲裡木路中間的一塊區域,是原來的麻花板村,也是綏遠城與歸化城周邊眾多駝村之一。作為駝城的呼和浩特歷史上擁有駱駝最多的時候有二十萬峰,眾多的駱駝龐大的運力和四通八達的駝道構成我國運輸史上的奇觀。

後來,麻花板村逐漸發展為以耕地和放牧為主。現在經過征地拆遷,麻花板村變成了山水社區。

一家村

一家村立村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50多年歷史。清朝乾隆年間,李、劉、徐姓等幾戶人從山西忻州、陽曲、祁縣等地走西口來到一家村,開始時租用蒙古族群眾的土地,春天耕種,秋天返回山西老家,後來慢慢定居下來,分別聚居在東、西、南、北4個營子,人口越來越多,其他姓氏也漸漸多起來。

一家村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城中村,最近七八年間,隨著呼和浩特市的外擴,一家村的外來人口越來越多,農民種地的少了。2011年,呼和浩特市全面啟動一家村拆遷工作,一家村的村民告別低矮的平房和髒亂差的環境,搬進了一家村新村,住起了樓房。

巧報鎮

巧報鎮位於呼市南郊,分佈的村莊有大台、小台、雙數、前巧報、後巧報等。過去,這裡以種植新鮮蔬菜為主,蔬菜大多會批發給東瓦窯的小販。隨著金橋開發區的發展,推動這裡城市化發展,這些村落也陸續被拆,經過十多年變化,這裡由低矮的小村莊變成高層住宅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世代務農的農民也悄悄變成了“隱形”富二代。

核桃樹從小就生活在金橋,那時通往城區的只有昭烏達路,遠沒有現在的擁擠,從小見證這裡的變化,不得不驚歎其變化之大。

大台村位於現在的民心家園,小台村位於頤和家園,雙數村位於景馨家園,前巧報位於祥和家園,後巧報位於馨康花園。

烏素圖

烏素圖位於呼市北郊,在大青山腳下,分為西烏素圖和東烏素圖,烏素圖村一直以來都以種杏樹為主。後來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了古樹廣場、杏塢番紅景區,綠化美化了村道,裝點了村口,烏素圖瞬間變了模樣。現在,來烏素圖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不僅開辦農家樂的人家杏子好賣,就連路邊擺筐賣杏的價格也是一路攀升。雖然烏素圖還是村莊,但是發展鄉村旅遊業使這裡的人民富足安康。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呼和浩特城市環境不斷改觀,

人們居住和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隨著商業的繁榮,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

地鐵、新機場的建設也提上日程……

總之現在的呼和浩特一片繁華之景。

討論:你現在住的社區以前是什麼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