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土豆鳥小辮鴴來台避冬銳減1/3,專家:與棲地少6成有關

雲林野鳥學會尋覓、記錄著散佈在田野裡的訪客小辮鴴的這活動已經持續10年了。 「土豆鳥大集合——雲林小辮鴴普查」固定在每年1月的第3或第4個週末舉行, 計數于雲林縣平原地帶度冬的小辮鴴族群, 至今已有來自全國各地260位志工參與其中。

▲昵稱為「土豆鳥」的小辮鴴。

雲林野鳥學會理事王振芳表示, 今年是學會統計小辮鴴的第10年, 10年前雲林縣內曾有7000只以上的紀錄。 他進一步指出, 2013年調查方式固定後, 直至2016年間, 雲林調查總數皆在4100至4500間微幅波動;2017年觀察到2953只, 較前一年減少了3分之1, 為連續4年穩定數量以來, 首度呈現大幅下降;如今統計結果只剩2379, 且今年的數量, 是繼6年前的2148後, 位居第二低的紀錄。

▲▼小辮鴴在田地覓食。

小辮鴴數量減少的原因,

王振芳分析道, 也許與棲地元長鄉的變化有關, 「像是土豆鳥入境期間, 遇上因施工而蓋上水溝的干擾, 以及農友為減少抽取地下水而換成旱作, 導致土壤變硬而鳥只捕食蚯蚓的困難度提高, 進而更換棲息地。 」

小辮鴴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 主要棲息環境為濕地及農耕地, 每年10月至隔年3月也會過境臺灣雲林度冬。 小辮鴴抵達雲林的時間, 剛好是花生收成季節, 收割後的花生田佈滿焦黃殘株, 成為良好的保護色, 是它們最佳的休憩場所;接近春節時, 花生田放水準備輪作水稻, 更成為小辮鴴覓食的餐廳, 當地人便昵稱它們為「土豆鳥(台語)」。

▲翱遊天際的小辮鴴。

環球科大助理推測, 小辮鴴數量減少應與元長鄉棲地品質下降有關, 「他們需要幹濕參半的田地, 而近年陸續出現造林、種電, 以致於鳥只需另尋棲息場所, 再加上氣候暖化影響入境數量, 至於確切的原因仍須持續追蹤分析。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