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講故事:下党鄉,“地委書記我是第一個去的”

甯德曾是全國十八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一邊挨著福州, 一邊挨著溫州, 都是富庶之地, 到它那兒“短路”了。 寧德靠海, 但不是有沙灘的海, 大部分海岸都是懸崖峭壁, 往裡走全是大山。 我在寧德待了一年零11個月, 基本走遍了所有的鄉鎮。 當時沒有通路的4個鄉, 我去了3個, 都用了一天時間。

當年去下黨鄉的情形, 我記憶猶新。 下党鄉在壽寧縣, 從甯德到壽甯, 坐車要一天才能到, 都是盤山路。 當地有“車嶺車上天, 九嶺爬九年”的說法, 形容行路之難, 那還是到縣城去, 去鄉鎮就更不容易了。 到下黨鄉, 那真是披荊斬棘、跋山涉水。

鄉黨委書記拿著柴刀在前面砍, 我們每個人拿個竹竿, 沿著河邊走, 他說這樣走近一點。 那個地方, 由於過於偏僻難行, 上面的幹部很少去。 地委書記我是第一個去的, 縣委書記是為了給我打前站才去的。 老百姓說, “縣衙”都沒來過, “地府”就來了, 他們把地委書記叫“地府”, 也就是知府。 一路上, 隔上兩三裡, 老百姓就自發在那兒擺攤, 一桶一桶的清涼湯, 都是用土藥材做的, 讓我們消暑, 真是“簞食壺漿, 以迎紅軍”啊。 雖然很累, 但我很感動。

當時, 下黨鄉落後到什麼程度呢?老百姓吵架的豪言壯語就是, 我還怕你啊, 我連圩上都去過, 意思是他趕過集、見過世面。 那個地方也怕養肥豬, 都是深山, 抬不出來。 老百姓沒看過電影,

放映隊去放《上甘嶺》, 放完後就有人拿著筐去找子彈殼。 我去的時候, 下党鄉黨委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 也沒有休息的地方, 鄉黨委就設在一個改造過的牛圈裡。 我們那麼多人, 就在橋上開會。 福建有一種橋叫廊橋, 很多活動都在橋上進行, 祖宗牌位也放在那裡。 我去之前, 他們把從家家戶戶借來的躺椅、凳子、桌子擺在那裡, 中間立一個簡易的屏風, 一邊是開會區, 一邊是休息區。 那樣一個地方, 你去了一次, 人家記你幾代。 現在他們還會說, 當年習書記到過下黨鄉。 馮夢龍在壽甯當過知縣, 上任時路上走了半年。 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為官都想當舒服官, 那還不如封建時代的士大夫呢。

——摘自人民日報《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情結》(2017年02月24日 24版)

背景資料:

習近平在寧德地區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實踐, 許多都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做了總結。 該書文字不多, 僅有11萬字, 收錄了他從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工作期間的部分講話和文章;內涵卻很豐富, 全文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 將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娓娓道來, 思想深刻、篇章雋永, 真知灼見、擲地有聲, 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正如已故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同志為此書所作序言說的那樣, “雖然近平同志已調離甯德, 但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 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 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