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艾灸真的是做的越多就越好嗎?

自古以來, 許多醫學典籍及中醫名家都對艾灸十分推崇。

如今, 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保健, 艾灸成為許多市民鍾愛的養生方式, 甚至成為一種時尚, 被廣為宣傳。

不少從事艾灸的機構經常這樣宣傳:“艾灸可以溫肌散寒、疏風解表;溫經通絡、活血散瘀;溫中活裡、強髒壯腑;溫陰補虛、回陽固脫;行氣活血、消火化瘀;平衡陰陽、保健防病。 ”甚至把艾灸當成包治百病的“神物”, 認為做的次數越多、時間越長越有療效。

其實, 艾灸只是中醫特色療法中的一種, 其原理就是點燃艾炷、艾條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 以熱傳導的作用溫經、通絡、活血, 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 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可以治療疾病, 養生保健, 但是並非越多越好, 操作次數不宜過多, 以1~2天一次為宜。 而且, 艾灸需堅持, 做多了效果才會明顯。

那麼很多人就會認為艾灸時間越長越好,

其實這也是認識上的誤區。

艾灸是根據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艾灸時間的, 不可一概而論。

像艾條灸和溫針灸是以時間來定奪的, 一般建議是15~20分鐘, 兒童不要超過10分鐘, 皮膚麻木的病人或老人可以相應延長些時間,

但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以皮膚潮紅為度。

而艾炷灸和隔薑灸就是以艾灸的壯數來計算, 根據情況不同每次每穴約3~7壯, 若用直接灸、施灸於肌肉皮膚較薄的地方, 或是婦女、兒童、體弱、年老的人群, 則選用較小的艾炷, 一般為花生米大小;

如果是間接灸、施灸于肌肉豐厚的地方, 又或是青壯年、男性等人群可以選用較大的艾炷, 但一般不要超過大拇指第一節大小, 而且要看皮膚的適應程度, 如果皮膚感覺灼熱就該立即拿去艾炷, 以免燙傷。 在艾灸前, 建議循經拍打艾灸穴位, 使其經絡通暢, 艾灸完後, 喝適量溫水, 防止火氣上炎。

另外, 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治療, 艾灸也要因人而異, 要根據人的身體情況和其對溫度的承受能力再對症施灸,

並非人人適合, 處處可用。

臨床各科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常見病、多發病、疑難危重病, 都有灸法的適應症, 但以下情況則應禁用艾灸:

顏面部、心前區、大血管和關節活動處不可用瘢痕灸;

禁灸和慎灸的穴位有睛明、絲竹空、瞳子髎、人迎、曲澤、委中等;

婦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

對外感熱病、陰虛內熱、津液不足及邪熱熾盛的病人一般不宜施灸;

患者過勞、過飽、過饑、大渴、大驚、大恐、大怒之時禁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