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馬醫兒科:看病累到癱,家長常發火,不變的愛永遠給患者!

點擊『馬尾的事兒』可快速關注

新聞中心記者:王曉霞 見習記者:章盈旖

1月30日, 記者來到馬尾區醫院兒科門診, 看到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就診。

年初的這一場流感讓馬尾區醫院裡擠滿了病患, 而此次流行性感冒的易患者多為孩子, 所以兒科門診更是人滿為患, 超負荷工作已經成為馬尾區醫院兒科的工作常態。

馬尾區醫院兒科於2014年從內科獨立, “醫院配備兒科是非常有必要的。 ”馬尾區醫院兒科主任張敏回憶起兒科創立之初的事情, “當時準備獨立的時候只有6個醫生, 根本達不到成立獨立科室的標準, 但是兒科必須要做, 怎麼辦?”醫院通過各種管道引進了4名兒科醫生, 包括護士在內, 最終組成了一支25人的兒科醫護團隊。

馬尾區醫院的兒科診療需求量大, 診療技術也是名聲在外。 “錢菁主任已經50多歲了, 本可以退居三線, 可她依然堅守在臨床一線。

而且她的診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不僅是我們區內的患兒家長點名要找她, 就連連江的患兒家長也會選擇到我們這裡就診。 ”張敏說, “錢菁主任接診的時候, 一天最多接診了200多個, 從早上八點忙到晚上八點。 ”

記者留意到, 在醫院的兒科醫生排班表上,

有很多條醫生本可以補休的記錄, 但這幾乎都成了毫無意義的數字, 因為補休根本不可能兌現。 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 一天看診100多名病人都是常態, 一旦有人休息, 就意味著其他同事要幹更多活。

20多年前醫學界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馬馬虎虎婦產科、千萬別幹小兒科”。 雖是調侃, 但也道出了兒科醫生的無奈。 兒科還被叫做“啞科”, 因為醫生與患兒幾乎無法直接交流, 所以風險更大。 現在每個家庭都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 很多市民又不懂醫, 無形中加劇了家長的焦慮情緒, 往往一針打不進去, 醫患關係就變得很緊張。

昨天, 一位家長就因為孩子要輸液, 紮了三針沒紮到血管, 情緒激動, 把護理站的門給撞壞了, “孩子的血管細得個跟頭髮絲一樣, 我們啟用了血管顯像儀, 但這個孩子的血管在顯像儀下依然看不清, 家長不懂, 覺得是我們護士的技術不行, 心疼孩子, 就特別激動。 ”最後, 兒科病房護士長黃豔暉憑藉著自己多年的經驗,

通過按壓和觸摸的手法, 找到了血管, 耐心和細心讓家長消了氣。 “第二天這位家長買了很多零食和水果到醫院, 不停道歉, 還把門給修好了。 ”

據瞭解, 未來馬醫將推動兒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計畫2018年擴大兒科床位至50張, 建設新生兒重症監護床位4張, 繼續提升兒科診療水準, 引進兒科優秀人才, 滿足馬尾本地醫療需求。

值班編輯:郭穎、張桂芳

如需轉載, 請向小編申請授權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