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知不覺,江浦縣離開我們已經16年了

2002年到2018年,

不知不覺已經過去16年了。

16年前的江浦, 還記得嗎?

那些年發生的事, 像是在昨天,

一切仍然歷歷在目......

那些年, 江浦縣還沒有併入浦口區,

作為曾經南京五個郊縣之一, 也不只僅限江浦街道這麼小,

珠江、湯泉、星甸、永甯、橋林、石橋、烏江等等,

都屬於江浦。

那時候, 在家庭地址那欄,

大家都會很自然的寫上:江蘇江浦縣。

每每提筆登記自己身份證號,

開頭我們都會寫下320122。

那些年, 江浦縣的東西還很便宜,

房價沒那麼貴, 一毛錢的小冰棒還有,

那時候的生活簡單而美好。

2002年4月, 國務院正式撤銷了江浦縣,

從此, 南京再無江浦縣。

人生一夢十六年, 物是人非恍然間,

時間悄悄過去, 懷念卻從未消失。

原來, 江浦縣縣離開我們已經16年了

從沒想過, 江浦縣離開我們已經16年了,

這一瞬間, 來的太快。

16年前, 交通還不方便,

雖然各鎮之間很少串門,

但都彼此心裡清楚, 我們是同樣的“江浦人”。

那時候, 江浦人進出要坐浦集線,

也就是後來的D7。

一路狂飆的D7加速, 轉彎, 我閉著眼,

差點把剛吃過早飯的江浦人甩飛到江裡。

時間抹平了江水,通貫了南北,

飛立了高架,模糊了江浦人回家的路……

16年前,鳳凰大街是江浦的行政中心,

公安局的警車、法院的告示、看守所的鐵大門,

承載著很多老珠江鎮人的記憶。

曾經,江浦中學是江浦縣最好的學校,

每一個江浦人家中,

都有一個從江中畢業的親人。

16年前,我們走在江浦的路上,

隨處可以看到寫著江浦XX廠標誌的工廠,

能在這樣廠裡上班的,

都是被我們羡慕的人。

那些年,金浦還是江浦的商業中心,

這裡有江浦第一家蘇果超市,

第一家肯德基,

性價比最高的電影院……

那時候,去德明圖書館蹭書看,

一個個週末閒暇時光就這麼慢悠悠過去了。

16年前,江浦人喜歡逛大馬路,

新華書店、理髮店、南北貨商店、煤球店、照相館應有盡有,

這裡是江浦人最愛逛的地方,沒有之一。

那時我們都會唱:

“大馬路上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

16年前的江浦縣,很小很小

有人說江浦很小,

以前江浦有句俗話:

“江浦縣衙打板子,四個城門都聽見。”

東門,在東門橋附近,

在江浦人腦海裡,出了東門外面,

除了有煤氣廠、服裝廠,以及街對面的人民商場,

就全是大片農田。

西門外的林蔭大道邊上的梧桐樹,

是文藝青年嚮往的歲月。

與之一起的還有西門的通用廠、獸醫站、拖拉機站。

那個年代,好不繁華。

南門那有原來的老紡織廠,

最鼎盛的時期是在70-80年代,

那時候工廠的女職工不僅紡織一把好手,

脫下白大褂、白帽子,

就是“江浦之秋”演出舞臺上的臺柱子。

以前的珠江小學對面有個煤球廠,

那時候家家戶戶燒飯、取暖用的都是煤球,

煤球要用煤票換,再用板車吭哧吭哧拖回家。

過了南門橋外的珠江小學,就是南門農場。

種麥子,種水稻,好不熱鬧。

江浦人認為的北門大概就是從中國人民銀行在的路口,

一直到現在公園北路的路口。

原來的老縣醫院約莫就在路口的位置,

這裡還有老的糧食站。

這裡的每一條街道,

似乎都有一個專屬於老江浦人的集體回憶,

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取代。

16年前,江浦是個會吃的地方

江浦人對於吃,

總是很講究。

這裡有很多老字型大小,我們從那時候吃到了現在。

阿珠麻辣串見證了江浦的變遷,

並在各式麻辣燙中以古老的竹簽形式,

吸引著隔著江,對guo的“南京人”。

16年前他們家一半租錄影帶,一半燙麻辣串,

小時候去吃頓麻辣串,

老爸租盤香港電影,孩子租盤動畫片,

大手牽小手愉快的回家ki。

現在再來一份牛肉粉絲,加上幾個串,兒時的感覺又回來了。

花瓣雨茶樓,聽起來很小資的店名,

其實並不是一個茶樓。

他有著讓人最惦念的那一碗鴨血粉絲。

談俊包子,江浦排行第一的煎包。

早上賣蒸包,下午賣煎包。

已經開了將近20個年頭。

08年江浦就有了自己的小香港,

這裡曾經是小情侶們談戀愛的必去之地。

麵包店裡賣雞爪、鴨爪,只有江浦人才懂。

濮家餛飩據說已有110年的歷史。

店鋪幾經易址,從老北門搬遷到現在的鳳凰大街,

很多人說味道變了,

但是很多江浦人沒事還會去店裡坐坐,吃的是份情懷。

江浦雖然沒有老南京那麼多美食,

但是關於吃的也有自己的專屬回憶。

這一刻,我們都是江浦人

江浦縣是一個時代,

我們從它的身邊打馬而過。

我們無法阻止城市的迅速變遷,

就像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淌。

那時的物價很便宜,

餛飩只要一塊錢一碗,

但就是覺得格外好吃。

總是覺得以前的糖比現在的甜,

一毛錢能買2塊糖,

買一次,能甜一整天。

那時候剪頭髮,5塊錢都不到,

沒有叫Tony的總監,

也不會有人讓你辦卡。

記得當時除了珠江鎮,

其他六個鎮每天都有直達的公交,

往來於縣城和鎮上。

圖源@南京有個號

最明顯的還是房價,

那時候還是自己建房子,

最早的時候,

不少江浦人的家裡還住著青磚黑瓦房。

後來,南京房價蹭蹭蹭的漲。

2007年南京房價還是5300元/平,

2017年河西的就已經突破50000元/平。

江浦的房價也隨之從千元向著三萬元奔去。

16年前的生活,

簡單而美好,

平靜中透露著小確幸。

或許很多很多年以後,

江浦縣這個名詞會被徹底忘記。

但在這個逐漸追究商業化和經濟的時代裡,

感恩江浦,它依然保持著它的古樸和純真,

帶給我們最獨特的安詳和回憶。

16年的光景,

似乎江浦縣的一切都消失了,

似乎一切又還存在。

(圖文/南京吃喝玩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時間抹平了江水,通貫了南北,

飛立了高架,模糊了江浦人回家的路……

16年前,鳳凰大街是江浦的行政中心,

公安局的警車、法院的告示、看守所的鐵大門,

承載著很多老珠江鎮人的記憶。

曾經,江浦中學是江浦縣最好的學校,

每一個江浦人家中,

都有一個從江中畢業的親人。

16年前,我們走在江浦的路上,

隨處可以看到寫著江浦XX廠標誌的工廠,

能在這樣廠裡上班的,

都是被我們羡慕的人。

那些年,金浦還是江浦的商業中心,

這裡有江浦第一家蘇果超市,

第一家肯德基,

性價比最高的電影院……

那時候,去德明圖書館蹭書看,

一個個週末閒暇時光就這麼慢悠悠過去了。

16年前,江浦人喜歡逛大馬路,

新華書店、理髮店、南北貨商店、煤球店、照相館應有盡有,

這裡是江浦人最愛逛的地方,沒有之一。

那時我們都會唱:

“大馬路上什麼都有,就是口袋裡沒有半毛錢。”

16年前的江浦縣,很小很小

有人說江浦很小,

以前江浦有句俗話:

“江浦縣衙打板子,四個城門都聽見。”

東門,在東門橋附近,

在江浦人腦海裡,出了東門外面,

除了有煤氣廠、服裝廠,以及街對面的人民商場,

就全是大片農田。

西門外的林蔭大道邊上的梧桐樹,

是文藝青年嚮往的歲月。

與之一起的還有西門的通用廠、獸醫站、拖拉機站。

那個年代,好不繁華。

南門那有原來的老紡織廠,

最鼎盛的時期是在70-80年代,

那時候工廠的女職工不僅紡織一把好手,

脫下白大褂、白帽子,

就是“江浦之秋”演出舞臺上的臺柱子。

以前的珠江小學對面有個煤球廠,

那時候家家戶戶燒飯、取暖用的都是煤球,

煤球要用煤票換,再用板車吭哧吭哧拖回家。

過了南門橋外的珠江小學,就是南門農場。

種麥子,種水稻,好不熱鬧。

江浦人認為的北門大概就是從中國人民銀行在的路口,

一直到現在公園北路的路口。

原來的老縣醫院約莫就在路口的位置,

這裡還有老的糧食站。

這裡的每一條街道,

似乎都有一個專屬於老江浦人的集體回憶,

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取代。

16年前,江浦是個會吃的地方

江浦人對於吃,

總是很講究。

這裡有很多老字型大小,我們從那時候吃到了現在。

阿珠麻辣串見證了江浦的變遷,

並在各式麻辣燙中以古老的竹簽形式,

吸引著隔著江,對guo的“南京人”。

16年前他們家一半租錄影帶,一半燙麻辣串,

小時候去吃頓麻辣串,

老爸租盤香港電影,孩子租盤動畫片,

大手牽小手愉快的回家ki。

現在再來一份牛肉粉絲,加上幾個串,兒時的感覺又回來了。

花瓣雨茶樓,聽起來很小資的店名,

其實並不是一個茶樓。

他有著讓人最惦念的那一碗鴨血粉絲。

談俊包子,江浦排行第一的煎包。

早上賣蒸包,下午賣煎包。

已經開了將近20個年頭。

08年江浦就有了自己的小香港,

這裡曾經是小情侶們談戀愛的必去之地。

麵包店裡賣雞爪、鴨爪,只有江浦人才懂。

濮家餛飩據說已有110年的歷史。

店鋪幾經易址,從老北門搬遷到現在的鳳凰大街,

很多人說味道變了,

但是很多江浦人沒事還會去店裡坐坐,吃的是份情懷。

江浦雖然沒有老南京那麼多美食,

但是關於吃的也有自己的專屬回憶。

這一刻,我們都是江浦人

江浦縣是一個時代,

我們從它的身邊打馬而過。

我們無法阻止城市的迅速變遷,

就像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淌。

那時的物價很便宜,

餛飩只要一塊錢一碗,

但就是覺得格外好吃。

總是覺得以前的糖比現在的甜,

一毛錢能買2塊糖,

買一次,能甜一整天。

那時候剪頭髮,5塊錢都不到,

沒有叫Tony的總監,

也不會有人讓你辦卡。

記得當時除了珠江鎮,

其他六個鎮每天都有直達的公交,

往來於縣城和鎮上。

圖源@南京有個號

最明顯的還是房價,

那時候還是自己建房子,

最早的時候,

不少江浦人的家裡還住著青磚黑瓦房。

後來,南京房價蹭蹭蹭的漲。

2007年南京房價還是5300元/平,

2017年河西的就已經突破50000元/平。

江浦的房價也隨之從千元向著三萬元奔去。

16年前的生活,

簡單而美好,

平靜中透露著小確幸。

或許很多很多年以後,

江浦縣這個名詞會被徹底忘記。

但在這個逐漸追究商業化和經濟的時代裡,

感恩江浦,它依然保持著它的古樸和純真,

帶給我們最獨特的安詳和回憶。

16年的光景,

似乎江浦縣的一切都消失了,

似乎一切又還存在。

(圖文/南京吃喝玩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