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正骨八法的具體護理操作應用

1.手摸心會

骨折整複前, 醫者用手觸摸骨折部位, 要求手法先輕後重, 由淺入深, 從遠到近, 兩頭相對, 確實瞭解骨折端在肢體內移位的具體方位, 結合X線所片所顯示的骨折端移位元情況, 在頭腦在構成一個骨折移位的立體形象, 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拔伸牽引

主要引用是克服肌肉拮抗力, 矯正患肢的短縮移位, 恢復肢體的長度。 按照“欲合先離, 離而複合”的原則, 開始牽引時肢體先保持在原來的位置, 沿肢體的縱軸, 由遠近骨折段作對抗牽引。 然後, 再按整複的步驟改變肢體的方向, 持續牽引。 所施牽引力量的大小須以患者肌肉強度為依據, 要輕重適宜, 持續穩妥。 一般而言, 青壯年男性患者, 肌肉發達, 拔伸牽引力應較大;相反, 老幼及女性患者, 所需牽引力不宜太大。 對肌群豐厚的患肢, 如股骨幹骨折應結合骨牽引;但肱骨幹骨折, 雖肌肉發達,

若用力過大, 常使斷端分離。

3.旋轉屈伸

主要矯正骨折斷端的旋轉及成角畸形, 尤其適用於靠近關節部位的骨折。 這種手法彌補了單純拔牽引的不足。 肢體有旋轉畸形時, 可由術者手握其遠段, 在拔伸下圍繞肢體縱軸向左或向右旋轉, 以恢復肢體的正常生理軸線;屈伸時,

術者一手固定關節近段, 另一手握住遠段沿關節的冠軸擺肢體, 以整複骨折脫位。 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整複時應首先糾正骨折的旋轉畸形, 在牽引下屈曲肘關節, 才可使骨折遠端與近端會合。 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在脛骨結節處穿針, 在膝牽引;反之, 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 則需要在股骨髁上處穿針, 將膝關節處於半屈曲位牽引, 骨折才能復位。

對多軸性關節附件的骨折也是如此。 如肱骨外科頸內收型骨折復位時, 宜先在內收、內旋位牽引, 而後外展, 再前屈、上舉過頭, 最後內旋扣緊骨折面, 把上舉的肢體慢慢放下來。 總之, 骨折斷端的四種移位(重疊、旋轉、成角及側方移們)通常是同時存在的,

採用拔伸牽引與旋轉屈伸手法相結合, 才可使遠近骨折端軸線一致重疊移位才能得到糾正。

4.提按端擠

主要用於糾正骨折之側方移位。 側方移位可分為前後側(即上下側或掌背側)移位和內外側(左右側)移位。 實施手法時, 醫者以掌、指分別置於骨折斷端的前後或左右,

用力夾擠, 迫使骨折復位。 對於骨折前後側移位者用提按手法, 醫者以雙手拇指按於突起的骨折一端向下, 其餘手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 使骨折兩端對合。 對骨折內外側移位者用端擠手法, 醫者以一手固定骨折近端, 另一手握住骨折遠端, 用四指向醫者方向用力謂之端;用拇指反向用力謂之擠, 將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內擠迫。 要求實施手法時用力要適當, 方向要正確, 醫者手指與患者皮膚緊密接觸, 避免在皮膚上來回摩擦而引起損傷。

5.搖擺觸碰

這種手法主要適用於橫斷型及鋸齒型骨折。經過上述手法後,骨折一般即可基本復位,但是橫斷、鋸齒型骨折其斷端間可能仍有間隙。為了使骨折端緊密接觸,增加穩定性,術者可用雙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穩定地維持牽引下左右或前後方向輕輕搖擺骨折遠段,直到骨折斷端間的骨擦音逐漸變小或消失。觸碰手法一般用於橫形骨折發生在幹骺端時,在骨折整複及夾板固定患肢後,醫者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夾板,另一手輕輕叩擊骨折的遠端,使骨折斷端緊密嵌插,增加穩定性。

6.夾擠分骨

此手法適用於矯正兩骨並列部位骨折的側方移位。在脛腓骨、尺橈骨、掌骨幹或蹠骨幹之間有骨間膜或骨間肌附著,發生骨折後,骨折段因受骨間膜或骨間肌的牽拉而相互靠攏,形成側方移位。整複骨折時,醫者以雙手拇指及食、中、無名三指分別由骨折部的掌背側或前後側對向夾擠兩骨間隙,使骨間膜緊張,靠攏的骨折端分開,遠近骨折段相對穩定,並列雙骨折就像“單”骨折一樣進行整複。

7.折頂迴旋

肌肉發達的患者發生橫斷或鋸齒型骨折後,單靠牽引力量常不能完全矯正其重疊移位,可實施折頂法。操作時,術者雙手拇指抵於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則重疊環抱於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牽引下雙手拇指用力向下擠壓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成角畸形,依靠拇指的感覺,估計骨折的遠近端骨皮質已經相抵時,驟然反折。反折時,環抱於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將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則持續向下壓迫突出的骨折端,這樣較容易矯正重疊移位畸形。

迴旋手法多用於矯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軟組織嵌入的骨折。使用迴旋手法時,關鍵在於必須根據受傷的力學原理,判斷背向移位的途徑,以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施術。有軟組織嵌入的橫斷骨折,須加重牽引,按原來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轉,使斷端相對,從斷端的骨擦音來判斷嵌入的軟組織是否完全解脫。操作時,醫生一定要十分謹慎,依靠雙手分別把持兩骨折段,使兩折段骨皮質互相緊貼,以免增加軟組織的損傷。若感到迴旋有阻力時,應改變方向,以使骨折復位。另外,實施此手法時,術者常需告誡助手在解脫嵌入骨折斷端的軟組織後,應適當放鬆牽引。

8.按摩推拿

本手法適用於骨折復位後,起到調理骨折周圍軟組織的作用,可使扭轉曲折的肌肉、肌腱隨著骨折復位而舒展通達,這對關節附近的骨折尤為重要。操作時,手法要輕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順骨捋筋,達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5.搖擺觸碰

這種手法主要適用於橫斷型及鋸齒型骨折。經過上述手法後,骨折一般即可基本復位,但是橫斷、鋸齒型骨折其斷端間可能仍有間隙。為了使骨折端緊密接觸,增加穩定性,術者可用雙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穩定地維持牽引下左右或前後方向輕輕搖擺骨折遠段,直到骨折斷端間的骨擦音逐漸變小或消失。觸碰手法一般用於橫形骨折發生在幹骺端時,在骨折整複及夾板固定患肢後,醫者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夾板,另一手輕輕叩擊骨折的遠端,使骨折斷端緊密嵌插,增加穩定性。

6.夾擠分骨

此手法適用於矯正兩骨並列部位骨折的側方移位。在脛腓骨、尺橈骨、掌骨幹或蹠骨幹之間有骨間膜或骨間肌附著,發生骨折後,骨折段因受骨間膜或骨間肌的牽拉而相互靠攏,形成側方移位。整複骨折時,醫者以雙手拇指及食、中、無名三指分別由骨折部的掌背側或前後側對向夾擠兩骨間隙,使骨間膜緊張,靠攏的骨折端分開,遠近骨折段相對穩定,並列雙骨折就像“單”骨折一樣進行整複。

7.折頂迴旋

肌肉發達的患者發生橫斷或鋸齒型骨折後,單靠牽引力量常不能完全矯正其重疊移位,可實施折頂法。操作時,術者雙手拇指抵於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則重疊環抱於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牽引下雙手拇指用力向下擠壓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成角畸形,依靠拇指的感覺,估計骨折的遠近端骨皮質已經相抵時,驟然反折。反折時,環抱於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將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則持續向下壓迫突出的骨折端,這樣較容易矯正重疊移位畸形。

迴旋手法多用於矯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軟組織嵌入的骨折。使用迴旋手法時,關鍵在於必須根據受傷的力學原理,判斷背向移位的途徑,以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施術。有軟組織嵌入的橫斷骨折,須加重牽引,按原來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轉,使斷端相對,從斷端的骨擦音來判斷嵌入的軟組織是否完全解脫。操作時,醫生一定要十分謹慎,依靠雙手分別把持兩骨折段,使兩折段骨皮質互相緊貼,以免增加軟組織的損傷。若感到迴旋有阻力時,應改變方向,以使骨折復位。另外,實施此手法時,術者常需告誡助手在解脫嵌入骨折斷端的軟組織後,應適當放鬆牽引。

8.按摩推拿

本手法適用於骨折復位後,起到調理骨折周圍軟組織的作用,可使扭轉曲折的肌肉、肌腱隨著骨折復位而舒展通達,這對關節附近的骨折尤為重要。操作時,手法要輕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順骨捋筋,達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