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化雨露潤山鄉——寧德市深入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綜述

周寧縣鹹村鎮雲門佘族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成為佘族群眾活動的好去處。 (資料圖片)

寧德網消息

寒冬臘月, 行走於閩東大小鄉村,

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文化廣場上, 人頭攢動, 一片歡騰;棋牌室裡, 你來我往,難解難分;圖書室裡, 讀書求理, 學以致用。

打造農民的文化樂園, 讓文化雨露浸潤山鄉, 是寧德市開展基層文化建設的積極探索。 2017年6月以來, 寧德市以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抓手, 不斷夯實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切實打通公共文化服務進基層“最後一公里”, 大小村莊借著“建設春風”, 實現了“化蛹成蝶”的華麗轉身。

完善制度 陣地建設顯成效

每天晚飯過後, 霞浦縣沙江鎮小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便逐漸熱鬧起來。 室內, 老人和小孩, 或打球或下棋或讀書看報;室外, 婦女們踏著歌聲翩翩起舞。 歡歌笑語, 熱鬧非凡。

一個個文化服務中心的相繼投用, 凝聚了市委、市政府開展基層文化建設的堅定決心。 去年以來, 寧德市先後制定《寧德市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方案》《寧德市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寧德市重點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任務, 並以此為示範, 實現全市30%的鄉鎮(街道)、25%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整合。

文化惠民 舞動新生活

1月27日, 氣溫驟降。 晚7點, 柘榮縣城郊鄉湄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燈火通明, 暖意融融。 幾位書法愛好者正揮毫潑墨, 為前來中心活動的群眾免費書寫春聯。

“喝杯小酒, 搓搓麻將, 打打牌。 ”曾是湄洋村不少村民農閒時的生活寫照。 如今不同了, 閑來無事到“文化中心”轉一轉,

成了許多村民的首選。 “依託政府的好政策, 今年元旦我搬到了湄洋村王竹坪造福新村。 ”來自城郊鄉金家洋村的國定標準貧困戶金榮華舉著春聯告訴記者, 新家離文化中心不到300米, 每晚在這裡下下棋、看看書、聽聽曲已經成為新習慣。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無縫對接百姓生活, 春風化雨般成為百姓的生活常態。

窗外寒風凜冽, 湄洋村文化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室內, 村民們卻汗流浹背。 “練習器械時, 關節和器械轉軸要成一條直線, 動作要勻速緩慢, 這樣才能在避免運動損傷的同時增加運動效果。 ”體育指導員溫建燦正在對村民進行專業指導。

幾年前, 溫建燦在外地創辦健身會所時, 積累了不少人氣。 此次湄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成後,

村兩委將400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室轉租給溫建燦團隊, 並給予兩年租金免費的優惠。 每晚7點, “科學健身微課堂”在文體活動室準時開課, 溫建燦從飲食調節、心理激勵、減脂增肌等多方面傳授健康常識, 宣導群眾健康生活。

半年來, 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在閩東大地接連上演, 從城市走向農村。 各地在建設文化服務中心過程中也注重結合地方特色文化, 彰顯文化風情風采, 推動各地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建設發展模式, 充分發揮文化中心的服務效能。

福鼎赤溪村建立扶貧展示館, 福安溪邳村建立疍民歷史文化博物館, 生動展現精准扶貧的寧德模式;

蕉城區溪池村將文化服務中心設立在風景優美的霍童溪畔,

實現旅遊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遊客紛至遝來;

古田縣鶴塘鎮南陽村利用祖厝進行改造提升, 設置象棋室、聲樂室、書畫室;

……

以文化人 傳播正能量

鑼鼓齊響, 好戲登臺。

“劉文錫上京得妻, 二郎神怒打胞妹, 黑雲洞三娘受苦, 劉沉香救母團圓。 ”循著聲聲悠揚的曲調, 記者來到屏南縣龍潭村文化服務中心, 四平戲第十二代傳承人陳秀雨正在演繹傳統劇碼《沉香破洞》。

屏南四平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龍潭村古村復興的開展, 原本沉寂的四平戲又重放光芒。 每晚夜幕降臨, 咿咿呀呀的唱詞在鑼鼓聲中傳開, 三五個四平戲愛好者在活動室裡上演吹拉彈唱各種絕活, 曲聲響徹龍潭古村, 整個村莊充滿了勃勃生機。 “經常來亮亮嗓、過把癮,不僅豐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也傳承了傳統文化。”陳秀雨告訴記者。

讓正能量成為鄉村文化的主旋律,寧德市注重在文化“軟實力”上下“硬功夫”。一些地方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積極開展工作提升:霞浦縣崇儒佘族鄉溪邊村科普室配備機器人和3D印表機,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黨建主題廣場;下滸鎮下滸村設置聲樂室、書畫室。福安市溪潭鎮廉村設立廉政歷史文化展示館;社口鎮坦洋村建成坦洋工夫歷史文化展示館。周甯縣李墩鎮黃埔村開展“北路戲進校園”;泗橋鄉赤岩村改造休閒文化公園,引導群眾開展柔力球、廣場舞等活動。壽寧縣芹洋鄉溪源村、犀溪鎮西浦村、大安鄉大熟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設計、有提升、有吸引力,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錦繡社區建成完善的文化設施,成為周邊工業企業員工繁忙工作之餘的好去處。

各地依託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廣泛開展黨員教育、文體活動、文化傳承、科學普及、普法教育等各類活動,把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服務基層、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寧德市千餘名理論宣講輕騎兵活躍在基層一線,他們走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廣泛開展面對面宣講,推動黨的方針政策走進千家萬戶。1月26日,理論宣講輕騎兵“夕陽紅”“土專家”“田秀才”“巾幗美”“橄欖綠”小分隊的成員,來到古田縣杉洋鎮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他們一邊和基層黨員群眾、企業員工拉家常,一邊宣講黨的方針政策,把宣講課堂變成了氣氛熱烈的互動座談會。

面對面、心連心。理論宣講輕騎兵變“固定講臺”為“流動課堂”。截至目前,全市市、縣、鄉三級共組織100多支理論宣講輕騎兵小分隊、1000多名宣講員,已宣講1500多場,受眾近20萬人次,切實用先進文化佔領基層陣地,為加快推進“開發三都澳、建設新寧德”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

“經常來亮亮嗓、過把癮,不僅豐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也傳承了傳統文化。”陳秀雨告訴記者。

讓正能量成為鄉村文化的主旋律,寧德市注重在文化“軟實力”上下“硬功夫”。一些地方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積極開展工作提升:霞浦縣崇儒佘族鄉溪邊村科普室配備機器人和3D印表機,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黨建主題廣場;下滸鎮下滸村設置聲樂室、書畫室。福安市溪潭鎮廉村設立廉政歷史文化展示館;社口鎮坦洋村建成坦洋工夫歷史文化展示館。周甯縣李墩鎮黃埔村開展“北路戲進校園”;泗橋鄉赤岩村改造休閒文化公園,引導群眾開展柔力球、廣場舞等活動。壽寧縣芹洋鄉溪源村、犀溪鎮西浦村、大安鄉大熟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設計、有提升、有吸引力,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錦繡社區建成完善的文化設施,成為周邊工業企業員工繁忙工作之餘的好去處。

各地依託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廣泛開展黨員教育、文體活動、文化傳承、科學普及、普法教育等各類活動,把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服務基層、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寧德市千餘名理論宣講輕騎兵活躍在基層一線,他們走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廣泛開展面對面宣講,推動黨的方針政策走進千家萬戶。1月26日,理論宣講輕騎兵“夕陽紅”“土專家”“田秀才”“巾幗美”“橄欖綠”小分隊的成員,來到古田縣杉洋鎮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他們一邊和基層黨員群眾、企業員工拉家常,一邊宣講黨的方針政策,把宣講課堂變成了氣氛熱烈的互動座談會。

面對面、心連心。理論宣講輕騎兵變“固定講臺”為“流動課堂”。截至目前,全市市、縣、鄉三級共組織100多支理論宣講輕騎兵小分隊、1000多名宣講員,已宣講1500多場,受眾近20萬人次,切實用先進文化佔領基層陣地,為加快推進“開發三都澳、建設新寧德”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