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還有8天!一起去平昌看冬奧會

點擊上方“中國環境新聞”可以訂閱哦!

“對於體育迷而言, 四年一度的冬奧會的確難得。 儘管每年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單項運動項目世界錦標賽、洲際比賽或者巡迴賽事, 但冬奧會能悉數網羅, 的確值得期待”, 劉開穎告訴記者。

初見劉開穎, 是在2015年北京國際田聯世界田徑錦標賽上。 健康膚色、開朗的笑容是我對她的初印象。 作為國際田聯組委會聘請的外聯專員, 她在賽會期間為國內外的運動員、教練等團隊提供賽事聯絡服務, 也從言語中流露出她對體育運動由衷的熱愛。

圖為劉開穎工作之餘嘗試冰球運動。

眼下, 恰逢第23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在即, 1周後的2月9日, 韓國平昌將迎來全球關注。 作為體育迷的劉開穎自然非常期待。

不過, 本屆平昌冬奧會的籌備過程並不順利。 早在籌備之初, 13家環保團體曾在韓國平昌附近聯合舉辦新聞發佈會,

鄭重表示平昌冬奧會滑雪徵用場地涉及的自然區域, 屬於韓國森林保護區。 這些團體聲稱這一區域山林裡有珍稀的植物和動物, 奧運賽事舉辦或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帶來影響。 很快, 韓國奧組委做出回饋, 表示正在計畫舉辦一屆環境友好型的奧運會, 它是奧運藍圖的一部分, 也是國際奧會(IOC)和平昌冬奧會組織方想要傳達的資訊。 對於環境隱患, 將及時與環境組織專家進行溝通和設計, 打造一屆環保的運動會。

這屆冬奧會所面臨的“ 寒冬”並不僅止於此。 不論是賽事門票出售率較低、各國代表團參與積極性不高, 以及日前韓國冰協被曝光醜聞—— 疑因拖延運動員盧珍圭(音譯)腫瘤治療時間, 導致病情惡化離世。

這些都讓這屆奧運會風波不止。 當前的籌備工作, 正在國際社會的審視目光中進入最後的倒計時。

部分場館採取“臨設臨撤”方式

由於參與過國內外一些體育賽事組織工作, 劉開穎明白籌備一項大型賽事所需要面對的不可控因素很多, 要想達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那樣的規格和標準的確很難。

所以, 當前不論媒體或是體育迷對平昌冬奧會有一些吐槽, 儘管因為這屆冬奧會條件有限而在所難免, 但不會影響像她一樣的真正喜愛冬季運動的人對賽事本身的關注。

對大多數觀眾而言, 開幕式仍是最大看點。 對組委會而言, 開幕式要是辦成功了, 這屆奧運會就成功了一半。 這不, 1月23日, 韓國平昌冬奧組委舉行新聞發佈會, 揭秘開幕式的主題——“和平”, 將以5位兒童開啟尋找和平的冒險之旅為主線, 講述人類通過溝通打造和平世界的故事。

儘管不能親赴平昌冬奧會觀賽, 但聽說今年冬奧會直播將會採用VR 技術升級體驗, 劉開穎說, “ 我一定會守在電視前等著賽事直播”。 除了給在螢幕前的觀眾帶來福利,

奧組委當然也會考慮來現場的觀眾體驗。 對本屆冬奧會開、閉幕式的舉辦地—— 平昌奧運會體育場, 奧組委也是苦下一番功夫。 會場特別設計為五角形形狀, 寓意著平昌冬奧會要實現“ 文化、環境、和平、經濟、ICT(資訊通信技術)奧林匹克”的五大目標。

據平昌奧運會官方網站介紹, 平昌奧運會體育場可容納3.5萬名觀眾。 儘管體育場由於各方面原因建成露天風格, 讓氣溫一度達到零下, 但主辦方表示已為到場觀眾準備好防寒“ 大招”, 包括披肩雨衣、防寒帽子、發熱坐墊、暖寶寶等暖身裝備, 以及在開閉幕式場館看臺上安裝防風膜, 增設多個取暖爐和取暖休息室, 下決心與嚴寒“一戰到底”。

不僅如此, 為了讓平昌冬奧會能體現“低碳綠色奧運”的願景, 奧組委同時施行了多項創新舉措。在12個競賽場館中,6處場館是在既有設施上修建而成,另外6處為新建場館。在既有設施基礎上修建的場館當中,部分場館更是採用了“臨設臨撤”的建造方式,一方面節約成本,另一方面減緩了場館建設對環境資源帶來的壓力。如阿爾卑西亞越野滑雪中心的越野滑雪賽道,被設計為全季節線路,在冬季之外可以作為高爾夫球場車道使用,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賽場再利用。

另外,江陵冰球中心是冬奧會冰球項目的舉辦場館。總面積約23062 平方米,可同時容納一萬余名觀眾。平昌冬奧組委會介紹稱,為了實現“低碳綠色奧運”目標,江陵冰球中心等新建的6個場館,全部安裝了地熱、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設施。

賽後場地再利用是一個難題

冬奧會作為全球主流體育盛會,在賽會期間自然會拉動東道國的經濟。但當賽事結束,華燈熄滅,留下的場地能否繼續發揮餘熱,常成為遺留的難題。如前所述,平昌奧運會對此做出了一些嘗試,如在原有基礎上改建、推行“臨設臨撤”以及賽道多重利用(滑雪賽道變高爾夫球場車道)。一旦計畫被採用,將為接下來的冬奧會申辦國提供一份智慧選擇。但賽後場地究竟如何安排,環境資源能否妥善利用,仍需在賽後予以持續關注。

然而,回看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場館,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索契冬奧會滑雪和住宿設施幾乎完全是新建的,讓原本一座好好的國家公園在賽後變成大工地。

在索契冬奧會開幕前的新聞發佈會上,組委會曾表示:“俄羅斯將計畫把這個地區從沒落的避暑勝地變成一個全年性的旅遊目的地和整個國家的冬季運動基地。冬奧會則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然而比賽結束兩年不到,場地開發商變本加厲。據俄羅斯滑雪聯合會的消息,2015年10月俄羅斯滑雪度假村開發企業的主管謝爾蓋·巴欽對國際滑雪聯合會表示,幾家公司計畫趁著未來幾年姆濟姆塔河上游進行開發,將把滑雪場擴展4倍。而姆濟姆塔河的源頭原本就是俄羅斯列入世界遺產保護區範圍內,索契冬奧會後兩年不到,這裡卻被列入開發商的建設計畫區域中。

這讓俄羅斯網友尤利婭·伊芙涅娃和身邊的朋友產生困惑,當初許諾的場地再利用怎麼就成了如今的局面?如果是這樣,那麼當初費盡心力地舉辦冬奧會是否真的有必要?在環境日益脆弱的今天,大家都明白,以環境為代價將會得不償失的道理。一旦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所付出的代價將是難以估量的。

處境尷尬的不僅是索契,還有裡約。裡約奧運會的主場館——馬拉卡納體育場如今幾近荒廢,破舊的座椅被隨意堆砌,置於光禿禿的球場上,垃圾堆旁時不時出來幾隻流浪貓。難以想像,這裡曾見證過球王貝利足球生涯的第1000個進球,曾見證兩年前裡約奧運會的那場狂歡。如今它如同枯木,失去生機,難以預料何時能再次逢春,承接一次球賽。

有同樣命運的還有見證了美國“飛魚”菲爾普斯奪下第23塊奧運金牌的裡約奧運會游泳池,曾經清澈的池水如今變得渾濁不堪,漂浮著各種垃圾。它們就如曇花,在那個揮灑了無數汗水的夏天之後,一夜凋零。

北京蓄勢待發,注重資源可持續利用

人們在對奧運會充滿期待的同時,進行著理性思考。當前的主要問題不是賽事舉辦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而是賽後場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賽後場館不科學管理之間的矛盾。為此,已經成功申辦2022 年冬奧會的北京早已開始未雨綢繆。

“場館是奧運最直接的遺產。”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張建東在2017年冬博會的奧運城市發展論壇中提到。

目前,國家會議中心、鳥巢、水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等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已經成為北京市的新地標,成為奧運遺產服務城市發展的生動案例—— 賽後持續舉辦大型賽事和演出等活動,不僅實現了良好的運營,還為市民提供了優質的文化體育服務。包括這4個場館在內的8個2008 年北京奧運會場館,還將作為2022 年北京冬奧會的場館,持續加以利用。

在籌備冬奧會過程中,為了不亂建場館,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北京將首鋼場館群變“ 舊”為“ 新”,通過注入冬奧和體育元素改造舊廠區,讓這片搬遷後的土地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目前,北京首鋼建設集團承建的國家冬奧訓練中心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利用舊工業廠房改建成為體育場館,以保障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和冰球等相關項目國家隊的訓練需求。

北京已經蓄勢待發。作為冰球、花樣滑冰的忠實鐵粉,劉開穎已經迫不及待走進家門口的賽會場地,一探2022年冬奧會的風采。這個冬季,她開始和身邊的朋友一起練習冰球,身份從觀眾變為一名愛好者。這便是冰上運動的魅力。

如今的她,又多了一重身份—— 北京梅隴體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由於公司與國家體育局合作已久,不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還是近年來和國際雪聯的合作,都讓她收穫了對體育賽事喜愛之外的那份經驗和責任。

比如,她和她的團隊會在組織“森林馬拉松”時力推賽程“全程無紙化”;邀請跑友KOL(跑步愛好者中的意見領袖)作為護林志願者,讓更多跑友瞭解森林文化和森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更會對參加體育賽事的參與者進行持續的環境知識宣傳。

事實上,同劉開穎一樣,愛好甚至投身於體育事業的人還有很多,這其中不乏關注環境宣傳教育的人。得益於他們,體育賽事可以在美好的環境中舉辦,也因為他們,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多元豐富的體育賽事舉辦全程中,形成良性迴圈。

聽說,五棵松體育中心已經可以在6小時之內實現冰球和籃球場地之間的快速轉換了。也許,為了有更好的環境承辦體育賽事,我們還有更多的創意有待激發……

奧組委同時施行了多項創新舉措。在12個競賽場館中,6處場館是在既有設施上修建而成,另外6處為新建場館。在既有設施基礎上修建的場館當中,部分場館更是採用了“臨設臨撤”的建造方式,一方面節約成本,另一方面減緩了場館建設對環境資源帶來的壓力。如阿爾卑西亞越野滑雪中心的越野滑雪賽道,被設計為全季節線路,在冬季之外可以作為高爾夫球場車道使用,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賽場再利用。

另外,江陵冰球中心是冬奧會冰球項目的舉辦場館。總面積約23062 平方米,可同時容納一萬余名觀眾。平昌冬奧組委會介紹稱,為了實現“低碳綠色奧運”目標,江陵冰球中心等新建的6個場館,全部安裝了地熱、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設施。

賽後場地再利用是一個難題

冬奧會作為全球主流體育盛會,在賽會期間自然會拉動東道國的經濟。但當賽事結束,華燈熄滅,留下的場地能否繼續發揮餘熱,常成為遺留的難題。如前所述,平昌奧運會對此做出了一些嘗試,如在原有基礎上改建、推行“臨設臨撤”以及賽道多重利用(滑雪賽道變高爾夫球場車道)。一旦計畫被採用,將為接下來的冬奧會申辦國提供一份智慧選擇。但賽後場地究竟如何安排,環境資源能否妥善利用,仍需在賽後予以持續關注。

然而,回看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場館,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索契冬奧會滑雪和住宿設施幾乎完全是新建的,讓原本一座好好的國家公園在賽後變成大工地。

在索契冬奧會開幕前的新聞發佈會上,組委會曾表示:“俄羅斯將計畫把這個地區從沒落的避暑勝地變成一個全年性的旅遊目的地和整個國家的冬季運動基地。冬奧會則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然而比賽結束兩年不到,場地開發商變本加厲。據俄羅斯滑雪聯合會的消息,2015年10月俄羅斯滑雪度假村開發企業的主管謝爾蓋·巴欽對國際滑雪聯合會表示,幾家公司計畫趁著未來幾年姆濟姆塔河上游進行開發,將把滑雪場擴展4倍。而姆濟姆塔河的源頭原本就是俄羅斯列入世界遺產保護區範圍內,索契冬奧會後兩年不到,這裡卻被列入開發商的建設計畫區域中。

這讓俄羅斯網友尤利婭·伊芙涅娃和身邊的朋友產生困惑,當初許諾的場地再利用怎麼就成了如今的局面?如果是這樣,那麼當初費盡心力地舉辦冬奧會是否真的有必要?在環境日益脆弱的今天,大家都明白,以環境為代價將會得不償失的道理。一旦自然環境遭到破壞,所付出的代價將是難以估量的。

處境尷尬的不僅是索契,還有裡約。裡約奧運會的主場館——馬拉卡納體育場如今幾近荒廢,破舊的座椅被隨意堆砌,置於光禿禿的球場上,垃圾堆旁時不時出來幾隻流浪貓。難以想像,這裡曾見證過球王貝利足球生涯的第1000個進球,曾見證兩年前裡約奧運會的那場狂歡。如今它如同枯木,失去生機,難以預料何時能再次逢春,承接一次球賽。

有同樣命運的還有見證了美國“飛魚”菲爾普斯奪下第23塊奧運金牌的裡約奧運會游泳池,曾經清澈的池水如今變得渾濁不堪,漂浮著各種垃圾。它們就如曇花,在那個揮灑了無數汗水的夏天之後,一夜凋零。

北京蓄勢待發,注重資源可持續利用

人們在對奧運會充滿期待的同時,進行著理性思考。當前的主要問題不是賽事舉辦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而是賽後場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賽後場館不科學管理之間的矛盾。為此,已經成功申辦2022 年冬奧會的北京早已開始未雨綢繆。

“場館是奧運最直接的遺產。”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張建東在2017年冬博會的奧運城市發展論壇中提到。

目前,國家會議中心、鳥巢、水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等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已經成為北京市的新地標,成為奧運遺產服務城市發展的生動案例—— 賽後持續舉辦大型賽事和演出等活動,不僅實現了良好的運營,還為市民提供了優質的文化體育服務。包括這4個場館在內的8個2008 年北京奧運會場館,還將作為2022 年北京冬奧會的場館,持續加以利用。

在籌備冬奧會過程中,為了不亂建場館,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北京將首鋼場館群變“ 舊”為“ 新”,通過注入冬奧和體育元素改造舊廠區,讓這片搬遷後的土地重新煥發勃勃生機。目前,北京首鋼建設集團承建的國家冬奧訓練中心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利用舊工業廠房改建成為體育場館,以保障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和冰球等相關項目國家隊的訓練需求。

北京已經蓄勢待發。作為冰球、花樣滑冰的忠實鐵粉,劉開穎已經迫不及待走進家門口的賽會場地,一探2022年冬奧會的風采。這個冬季,她開始和身邊的朋友一起練習冰球,身份從觀眾變為一名愛好者。這便是冰上運動的魅力。

如今的她,又多了一重身份—— 北京梅隴體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由於公司與國家體育局合作已久,不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還是近年來和國際雪聯的合作,都讓她收穫了對體育賽事喜愛之外的那份經驗和責任。

比如,她和她的團隊會在組織“森林馬拉松”時力推賽程“全程無紙化”;邀請跑友KOL(跑步愛好者中的意見領袖)作為護林志願者,讓更多跑友瞭解森林文化和森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更會對參加體育賽事的參與者進行持續的環境知識宣傳。

事實上,同劉開穎一樣,愛好甚至投身於體育事業的人還有很多,這其中不乏關注環境宣傳教育的人。得益於他們,體育賽事可以在美好的環境中舉辦,也因為他們,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到多元豐富的體育賽事舉辦全程中,形成良性迴圈。

聽說,五棵松體育中心已經可以在6小時之內實現冰球和籃球場地之間的快速轉換了。也許,為了有更好的環境承辦體育賽事,我們還有更多的創意有待激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