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際化排名前三甲!走近國際范兒的交大

在日前公佈的2017年大學國際化水準排名(2017URI)中, 上海交通大學在國內高校國際化排名榜單中位列三甲。

國際化

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秉承與生俱來的國際化傳統, 上海交大牢牢把握住新時期的改革趨勢、特徵和任務, 堅持“以我為主、聚焦一流、全面合作、重在創新”的國際化辦學思路, 以“協同開放”為理念, 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 在全校上下的協同努力下, 國際化水準顯著提升,

取得突破性進展, 學校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一起走近國際范兒的交大

以我為主,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017年, 交大的博士培養能力和品質得到了國際上更廣泛的認可, 相繼與多倫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挪威科技大學分別新簽聯授博士協議, 並與渥太華大學在醫學領域聯合人才培養拓展至雙學位。

此外, 交大與莫斯科航空學院成立中俄聯合航空研究院, 首屆聯合培養的雙碩士學生入學, 並新簽雙學士專案協議, 培養立志空天事業, 具備國際視野的空天科技英才。

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為交大國際化人才培養添磚加瓦, 2017年交大與愛丁堡大學共建中英國際低碳學院並招收第一批學生, 致力於培養低碳領域的複合型、國際化頂尖創新人才, 為上海乃至全球低碳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2017年交大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舉辦數量金融碩士項目獲教育部批准,至此交大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及專案總數達到11個,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此外,交大與各重點合作院校取得實質性進展:與MIT聯合開設中美互聯網政策課程,探索跨洋跨校跨學科教學新合作。與帝國理工學院簽署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合作協定。與里茲大學簽署環境聯合研究院合作備忘錄,搭建環境保護與大氣污染研究平臺。與悉尼大學新簽、與新南威爾士大學續簽國際交流種子基金,促進實質性合作。港澳臺地區交流與合作穩步發展,2017年交大與香港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制定兩校轉化醫學聯盟章程,並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指導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簽署聯合科研基金合作協定,共建“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糖尿病基因組與精准醫療聯合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醫療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

對接社會,服務國家和學校戰略

交大一直以積極對接國家社會戰略為己任,2017年交大與德國弗朗霍夫製造工程與自動化研究所簽署協定共建弗朗霍夫智慧製造專案中心,系其落戶中國的首家聯合中心。

交大聯合世界銀行主辦2017中非高等教育與科技論壇,聚焦非洲教育與科技發展面臨的問題,首度開啟與非洲高校的合作,提升交大國際影響力。

2017年保加利亞中心舉辦了首屆戰略研討會,確定中心同時落戶索菲亞,並主辦首屆保加利亞暑期班和保加利亞文化節活動,努力搭建中保兩國的合作橋樑。

2017年澳大利亞、日本研究中心兩個國別研究中心獲教育部備案通過。

交大一直借助孔子學院平臺,傳播中華文化,搭建合作平臺。2017年交大繼續協助孔院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漢語教學、文化推廣活動,成功舉辦上海交通大學建設孔子學院十周年系列活動: 包括“春之歌行”音樂會、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論壇、國家軟實力和國家形象研究論壇等活動。協助組織各類特色夏令營活動,如孔子新漢學-創新創業青年中國行、西拉法葉高中樂團來華交流巡演等。為傳播中國語言文化、加強世界對中國的瞭解、豐富留學生、外教的校園生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聚焦品質,優化留學生招生與培養

2017年交大推出全外文授課的工科平臺項目,彌補了交大校級範圍全外文授課項目的缺失。進一步規範化招生錄取流程,提高錄取門檻。針對申請審核,首次引入面試環節,規範錄取流程。首次實行招考分離,引入監察機制,確保公平公正。

2017年度交大學位留學生全年人次數3383人次,其中本科生1676,碩士生1166,博士生541。非學位生全年人次數3420人次,其中學期交換970,語言生1240,短期生1188,預科22。總計6803人次。獎學金國際學生占各類國際學生總數比例為52.32%,生源結構在國別以及文理專業等方面得到進一步優化。

2017年交大還通過立體多元的文化活動讓留學生更加直觀地感知中國、認識中國和瞭解中國,逐步開展系列活動。

2017年,校級項目海外派出學生數共計510人,較2016年上漲13%。為有效搭建交大學生海外遊學平臺,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上海交通大學全球高校海外教育展暨論壇,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37家海外高校或合作單位參展。

夯實基礎,打造國際人才彙聚地

交大堅持實施開放的創新人才體制政策,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健全海外引智工作的規章制度,理順機制體制,重視“高精尖缺”外國專家的引進工作,並依託院系成規模地引進海外高層次專家,提升海外引智效益。2017年,全校共聘請長期專家162人。其中,新增“千人計畫”外專專案2項,另有國際化示範學院專案1項,高端外國專家專案17項、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專案8項、海外名師專案4項、學校特色項目3項、外國青年人才引進專案6項,入選總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設立“上海交通大學海外訪問學者專案”,吸引海外中青年優秀人才來校參與教學、科研工作。深入推進各類引智專案的建設,推廣引智成果,增強輻射效應。

以人為本,提升國際化服務效能

主動拓展,協同推進服務

交大推進落實“進一步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政策”,9月份與上海市公安局簽訂《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公安局關於加強國際學生管理合作備忘錄》,籍此開拓了交大與市出入境管理部門全面協同服務外籍師生的通道。市公安局蔡田副局長現場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研究所所長Wilczek教授頒發五年期人才簽證。

院為實體,科學深化管理

學校以院系師生需求為中心,依靠院系自主管理,推進因公出入境審批、外賓來訪預報的流程優化和簡化,逐步對院系分級授權,分級開放各項查詢功能,切實提升服務效能。

完善流程,進一步加強資訊化建設

學校以資訊化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因公出國境報銷系統、國(境)外協定審批系統等,並設計開發國際會議申報系統,同時研發線下功能,先後實現外賓來訪預報、出國境校內批件自動列印,為徐匯、閔行兩個校區的師生提供全流程資訊化自助服務,全校國際化業務進一步實現資訊化覆蓋。

交大國際化

2018繼續在路上

2017年交大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舉辦數量金融碩士項目獲教育部批准,至此交大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及專案總數達到11個,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此外,交大與各重點合作院校取得實質性進展:與MIT聯合開設中美互聯網政策課程,探索跨洋跨校跨學科教學新合作。與帝國理工學院簽署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合作協定。與里茲大學簽署環境聯合研究院合作備忘錄,搭建環境保護與大氣污染研究平臺。與悉尼大學新簽、與新南威爾士大學續簽國際交流種子基金,促進實質性合作。港澳臺地區交流與合作穩步發展,2017年交大與香港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制定兩校轉化醫學聯盟章程,並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指導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簽署聯合科研基金合作協定,共建“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糖尿病基因組與精准醫療聯合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醫療機器人聯合研究中心”。

對接社會,服務國家和學校戰略

交大一直以積極對接國家社會戰略為己任,2017年交大與德國弗朗霍夫製造工程與自動化研究所簽署協定共建弗朗霍夫智慧製造專案中心,系其落戶中國的首家聯合中心。

交大聯合世界銀行主辦2017中非高等教育與科技論壇,聚焦非洲教育與科技發展面臨的問題,首度開啟與非洲高校的合作,提升交大國際影響力。

2017年保加利亞中心舉辦了首屆戰略研討會,確定中心同時落戶索菲亞,並主辦首屆保加利亞暑期班和保加利亞文化節活動,努力搭建中保兩國的合作橋樑。

2017年澳大利亞、日本研究中心兩個國別研究中心獲教育部備案通過。

交大一直借助孔子學院平臺,傳播中華文化,搭建合作平臺。2017年交大繼續協助孔院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漢語教學、文化推廣活動,成功舉辦上海交通大學建設孔子學院十周年系列活動: 包括“春之歌行”音樂會、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論壇、國家軟實力和國家形象研究論壇等活動。協助組織各類特色夏令營活動,如孔子新漢學-創新創業青年中國行、西拉法葉高中樂團來華交流巡演等。為傳播中國語言文化、加強世界對中國的瞭解、豐富留學生、外教的校園生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聚焦品質,優化留學生招生與培養

2017年交大推出全外文授課的工科平臺項目,彌補了交大校級範圍全外文授課項目的缺失。進一步規範化招生錄取流程,提高錄取門檻。針對申請審核,首次引入面試環節,規範錄取流程。首次實行招考分離,引入監察機制,確保公平公正。

2017年度交大學位留學生全年人次數3383人次,其中本科生1676,碩士生1166,博士生541。非學位生全年人次數3420人次,其中學期交換970,語言生1240,短期生1188,預科22。總計6803人次。獎學金國際學生占各類國際學生總數比例為52.32%,生源結構在國別以及文理專業等方面得到進一步優化。

2017年交大還通過立體多元的文化活動讓留學生更加直觀地感知中國、認識中國和瞭解中國,逐步開展系列活動。

2017年,校級項目海外派出學生數共計510人,較2016年上漲13%。為有效搭建交大學生海外遊學平臺,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上海交通大學全球高校海外教育展暨論壇,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37家海外高校或合作單位參展。

夯實基礎,打造國際人才彙聚地

交大堅持實施開放的創新人才體制政策,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健全海外引智工作的規章制度,理順機制體制,重視“高精尖缺”外國專家的引進工作,並依託院系成規模地引進海外高層次專家,提升海外引智效益。2017年,全校共聘請長期專家162人。其中,新增“千人計畫”外專專案2項,另有國際化示範學院專案1項,高端外國專家專案17項、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專案8項、海外名師專案4項、學校特色項目3項、外國青年人才引進專案6項,入選總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設立“上海交通大學海外訪問學者專案”,吸引海外中青年優秀人才來校參與教學、科研工作。深入推進各類引智專案的建設,推廣引智成果,增強輻射效應。

以人為本,提升國際化服務效能

主動拓展,協同推進服務

交大推進落實“進一步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政策”,9月份與上海市公安局簽訂《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公安局關於加強國際學生管理合作備忘錄》,籍此開拓了交大與市出入境管理部門全面協同服務外籍師生的通道。市公安局蔡田副局長現場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研究所所長Wilczek教授頒發五年期人才簽證。

院為實體,科學深化管理

學校以院系師生需求為中心,依靠院系自主管理,推進因公出入境審批、外賓來訪預報的流程優化和簡化,逐步對院系分級授權,分級開放各項查詢功能,切實提升服務效能。

完善流程,進一步加強資訊化建設

學校以資訊化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因公出國境報銷系統、國(境)外協定審批系統等,並設計開發國際會議申報系統,同時研發線下功能,先後實現外賓來訪預報、出國境校內批件自動列印,為徐匯、閔行兩個校區的師生提供全流程資訊化自助服務,全校國際化業務進一步實現資訊化覆蓋。

交大國際化

2018繼續在路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