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環保部:污染排放量大造成一月大範圍霧霾

1月12—22日, 京津冀等地出現大範圍重污染天氣過程, 共有67個城市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回應。 “這是入冬以來, 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在1月31日環境保護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 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劉志全說, 霧霾形成主要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大, 一旦遇見不利天氣原因, 容易發生霧霾。

不過, 劉志全表示, 與2016年12月30日—2017年1月7日發生的“跨年霾”相比, 在氣象條件基本相似情況下, 今年大氣污染程度顯著減輕、峰值降低。

據統計, 今年1月1日—28日,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8.5%, 同比上升10.4個百分點,

PM2.5濃度64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20%。 與去年同期相比, 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大幅下降, 長三角和珠三角卻略有上升。

環保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 到去年底, “大氣十條”目標已全面實現, 但藍天保衛戰並未結束。 接下來將制定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的三年計畫, 指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出臺配套實施方案。

為支援藍天保衛戰等工作, 我國建成了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 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佈設1436個國控監測站點, 地方建設的省、市、縣監測點位近4000個;建成酸雨、沙塵監測網。 在地表水監測方面, 國控斷面擴展到2050個, 覆蓋全國十大流域1366條河流和139座重要湖庫。 飲用水源地監測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和2856個縣,

今年一季度起將按季度公開2856個縣飲用水源水質資訊。 在土壤監測方面, 建成由38800多個點位組成的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網。 “基本實現所有土壤類型、縣域和主要農產品產地全覆蓋。 同時形成以衛星遙感與地面核查相結合的生態監測體系。 ”劉志全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