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致我三十歲的女兒

▍樹輪

古德查爾德牧師把它們砍倒前,

你總是喜歡躲在那些樹後

那些總是長得飛快的萊蘭柏樹。

松木圍牆上有兩個節孔

落山的太陽會在某個時刻在此

形成魔鬼的注視。 這地方適合

虛擲光陰。 還有些其它的,

有些我們只能猜測,

學校空地, 河流渡口, 或者

遠遠的在一片冰雪迷宮, 或奇幻莫測的沙裡,

在那些地方同樣的樹野蠻生長,

同樣的無情的眼睛穿透你。

*

遠處是紅杉, 近一點七葉樹亭亭如燭;

再近一點是梣樹, 玫瑰纏縛其間。

對孩子來說是不錯的景致。 你那時時常聽到

鴿子(偶爾還有老鼠)抓撓屋頂平臺的聲響。

還有些別的聲響, 說不清的。

在你的窗下, 那個老女人的井。

*

在花園盡頭, 一株血皮槭在舒展枝葉,

又一陣風刮過, 那株黑楊的殘餘仍巋然不動,

就是那株我引以為豪的黑楊, 千辛萬苦才找來種上, 不是那棵雜交的

來自曼徹斯特的街樹,

而是我們的本地樺葉黑楊 ,

現在僅剩不到一萬株——反正我是這麼認為

在它長成你最喜歡的樂園的時候。 我搗鼓的那個秋千

就用了它三個龐大樹幹中的一個, 在那一年夏天成了

一個快樂神聖的搖籃, 搖著你和你的書, 直到

一天夜裡, 一場千年大風將它整個掀翻

它吱嘎幾聲後, 坍塌了, 遠遠地摔到籬笆另一邊, 幾乎

摔到我們鄰居的溫室那兒去了。 秋千碎了。 直到今天我

都還在生氣, 又欣慰, 又驚訝, 就那麼一截樹枝, 竟然曾經托起過你。

作者 / [英國] 約翰·格林甯

翻譯 / 唐曉麗

Tree Rings

for my daughter at 30

Before the Reverend Goodchild cut them down,

you used to like to hide behind those trees

that outgrew themselves: leylandii.

There were two knot-holes in the larch-lap

where a setting sun would make at a certain point

a kind of devil’s gaze. It was a place

to play away the years. And there were others,

some of which we only guessed about,

school clearings, river crossings, or away

in an ice maze or a scheherazade of sand,

where the same tree grew uncontrollably

and the same grim eyes stared through.

*

Sequoia in the distance; horse chestnut candles between;

and close by, the ash, with rose tangled in it.

No bad prospect for a child. You used to hear

doves (and occasionally mice) scratching the flat roof.

There were other noises too, inexplicable ones.

And there below your window, the old woman’s well.

*

At the bottom of the garden where now a paper-bark maple uncurls,

discarding another draft, there are the remains of that black poplar,

the one I proudly tracked down and planted, not the hybrid

street tree from Manchester, but our native betulifolia,

of which there are fewer than ten thousand left, or so I believed

when it grew into your favourite hanging-out place. The swing I had rigged

from one of its three massive stems became for a single summer

a glad, a sacred grove to cradle you and your book, until

one night in a millennial wind the whole thing torquing

to itself, groaned, then collapsed across the fence, almost as far as

our neighbour’s greenhouse. The swing was crushed. I am to this day

angry, and thankful, and astonished that such a bough could ever have held you.

John Greening

1994年秋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 在西南某小鎮一處兩層瓦房門口, 八姨媽招呼正蹲在街邊百無聊賴的我說, 走, 和我割點耳朵去。 我站起身, 尾隨她穿過不足五米寬的馬路。

一位胖胖的阿姨剛在此支起燒臘攤, 響亮叫賣新鮮出鍋的鹵菜:整只的鵝和兔子, 還有豬頭、豬耳朵、豬肝。

穿一件紅色毛衣、頂一頭波浪短髮、面如滿月、體態豐腴的八姨媽吸引了幾位路人駐足。 她熱絡地和燒臘主人家長里短, 詢問每樣鹵菜的價格, 用手指翻看每片豬耳朵的厚薄和色澤, 爽朗的笑聲在整條街回蕩。

——嘖嘖, 真看不出她都四十了。 ——是啊, 說三十歲我都信。

一直站在旁邊打量她的兩個大姐姐交頭接耳。

這一天是八姨媽四十歲生日, 她正在親自操辦宴席。 兩小時後她所有的親朋好友都要來她家一起喝酒慶祝。

這一年我12歲。 很多年以後, 每次聽到“黃金時代”四個字, 我總想起四十歲生日那天的八姨媽:富足、自信、芳華猶在。

在外婆十個子女中, 八姨媽公認“命最好”:小時吃苦最少, 長大又嫁到有兩層小樓的劉家, 老公勤勞能幹掙錢多, 兒子帥得遠近聞名。 她總是燙最時髦的髮型, 穿最新到店的衣服, 用最新潮的電器。 她還憑藉自己人未到笑聲先至的外向熱心性格, 結交到高於我們這個家族階層的朋友:官員或小老闆, 並借此為姐姐妹妹們謀到一些打零工的機會。 表妹一針見血地指出, 這就是我們家的王熙鳳了。 人人都愛八姨媽。

風流都隨雨打風吹去。 三年前, 八姨父退休就確診肺癌。 我一直未能回去探望, 只從母親或表妹口中得知, 化療了, 好些了, 又不好了, 手術了, 還是不好, 轉移了, 諸如此類。 常牽掛, 自幼命好的八姨媽這回受大苦了。

表妹說, 她性格外露你是知道的, 以前逢人就笑, 現在逢人就哭。 總計畫回去看看, 又不忍見她憔悴模樣。

直到1月25日, 從表哥朋友圈得知八姨父在家中過世。 發資訊給他, 請他母親勿傷心過度, 表哥回復, 時間太快, 我們的爸爸媽媽們, 都老了。 往昔歷歷難追, 千里同悲。

2017年4月, 在從倫敦到牛津的車上, 讀到英國詩人John Greening發表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這首寫給三十歲女兒的詩, 歷數女兒小時候的“樹朋友”, 童年時光與父女溫情流淌紙上。 有的樹還在, 有的樹砍倒了, 種上了新的樹, 有的樹剩了殘枝屹立風中。 彼時我正遠離父母和孩子在英國求學, 最後一節狂風中粉碎的秋千也將我心擊得粉碎:一截樹枝就能托起的女兒, 如何竟到了而立之年。

歲月如神偷,偷走容顏和青春;更如狂風,如海嘯,摧折生命之樹,湮沒生命之光。

1994年秋的那個上午,八姨媽興致勃勃挑著豬耳朵,我扭頭望向馬路對面她家的二層小樓,與小樓一牆之隔的是本鎮生意最好的花圈店。店主人是一位老奶奶,此刻她正坐在門口用竹條紮花圈,不時抬頭看眼街對面燒臘攤的進展,和路過的熟人打招呼。在她身邊的牆上,靠著幾個製作完成的花圈,五彩繽紛。紫色、紅色、綠色、黃色的塑膠薄紙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陣微風吹過,它們全都抖動起來,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響,和著八姨媽討價還價的嗔怪和圍觀路人的嘻嘻哈哈。帶著對午飯的憧憬,和三年後我的父母也將四十歲的惶恐,我茫然無措地立於風中。時間如空氣,如迷霧,仿佛在一種神秘力量牽引下,在我眼前向四面八方展開羽翼。二十多年後回望,那羽翼的主人,不正是人終有一死的宿命嗎?

薦詩 / 唐曉麗

2018/02/01

回復 朗讀 或點擊閱讀原文,可至喜馬拉雅電臺讀睡首頁,收聽喜多卉、張鐸翰的中英聯讀,配樂是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Darklands,Pink Floyd - Eclipse 。

題圖 / Edvard Munch, Two Women on the Shore

第1788日值守 / 唐曉麗、張鐸翰、範致行

詩作及本平臺作品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相關事宜請聯繫 bedtimepoem@qq.com

致三十次轉發

如何竟到了而立之年。

歲月如神偷,偷走容顏和青春;更如狂風,如海嘯,摧折生命之樹,湮沒生命之光。

1994年秋的那個上午,八姨媽興致勃勃挑著豬耳朵,我扭頭望向馬路對面她家的二層小樓,與小樓一牆之隔的是本鎮生意最好的花圈店。店主人是一位老奶奶,此刻她正坐在門口用竹條紮花圈,不時抬頭看眼街對面燒臘攤的進展,和路過的熟人打招呼。在她身邊的牆上,靠著幾個製作完成的花圈,五彩繽紛。紫色、紅色、綠色、黃色的塑膠薄紙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陣微風吹過,它們全都抖動起來,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響,和著八姨媽討價還價的嗔怪和圍觀路人的嘻嘻哈哈。帶著對午飯的憧憬,和三年後我的父母也將四十歲的惶恐,我茫然無措地立於風中。時間如空氣,如迷霧,仿佛在一種神秘力量牽引下,在我眼前向四面八方展開羽翼。二十多年後回望,那羽翼的主人,不正是人終有一死的宿命嗎?

薦詩 / 唐曉麗

2018/02/01

回復 朗讀 或點擊閱讀原文,可至喜馬拉雅電臺讀睡首頁,收聽喜多卉、張鐸翰的中英聯讀,配樂是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Darklands,Pink Floyd - Eclipse 。

題圖 / Edvard Munch, Two Women on the Shore

第1788日值守 / 唐曉麗、張鐸翰、範致行

詩作及本平臺作品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相關事宜請聯繫 bedtimepoem@qq.com

致三十次轉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