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拿下京東投資,智行者CEO張德兆的無人車掙錢心法!

2017下半年以來, 自動駕駛技術逐漸進入落地階段, 自動駕駛卡車、自動駕駛網約車、自動駕駛低速接駁車等產品先後亮相並進入了試運營階段。

在這波自動駕駛創業浪潮中, 拿到京東和小米系順為資本投資的智行者公司比較“特立獨行”, 將現階段的重心都放在了無人快遞車與環衛車方面, 並且取得了一定的銷量。

智行者創始人&CEO張德兆作為GTIC 2018重磅嘉賓之一, 近日, 車東西再次奔赴智行者北京總部與張德兆進行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深入交流, 瞭解到了智行者在過去一年裡取得的關鍵進展以及其下一步發展方向。

在提及2018年的發展目標時, 張德兆更是放下豪言稱其產品銷量要在2017年的基礎上增長10倍!

(張德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家清華系創業團隊是如何拿到京東、順為的投資, 並放下豪言要實現10倍銷售增長的。

一、智行者:京東青睞的自動駕駛團隊

再次與張德兆見面已是一年之後,

雖然他們的辦公室還在北京回龍觀的騰訊眾創空間裡, 但張德兆告訴車東西其團隊人數已經翻了3倍多, 達到了100多人的規模。

(智行者辦公室)

智行者成立于2015年7月, 由張德兆及另外三名合夥人一道創立。

由於四人無一例外都是清華汽車工程系的博士, 因此智行者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清華系創業團隊。

由於張德兆之前曾參與創辦過ADAS公司智華, 因此在創立智行者之前就拿到了500萬天使投資, 並在2016年初又獲得了英諾資本的2000萬元Pre-A輪融資。 2017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 智行者與杭州鑼蔔科技一道展示了一款低速自動駕駛測試車, 如下圖。

在瞭解了智行者的技術儲備之後, 京東和小米系順為資本在去年6月又一起向智行者注入了近億元A輪融資。 對於京東這樣的電商巨頭來說, 自動駕駛技術在物流方面有著非常大的想像空間。

這不, 在宣佈投資智行者沒多久的2017年6月18日, 京東就在人大校園投放了多輛無人快遞車, 向外界展示自己在前瞻物流技術方面的積累。 在這些無人快遞小車中, 有一輛就是智行者與京東聯合研發而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 智行者在國內低速無人駕駛配送車方面, 算是一家標杆性的企業。

(智行者的無人快遞車)

二、發展理念:提升體驗不如降低成本

在2017年初第一次與張德兆進行交流時, 車東西瞭解到智行者總共有四個研發方向。

除了上述無人快遞車、低速自動駕駛乘用車, 智行者同時還在研發針對普通乘用車, 以及環衛車等特殊車輛的自動駕駛技術。

但在經過一年的摸索後, 他們將產品重點調整到了快遞車與環衛車上, 暫時放棄了低速自動駕駛乘用車市場,普通乘用車的自動駕駛雖然仍在保持研發,但是主要聚焦在一些低速場景上。

“我們現階段的核心理念是幫助用戶降低成本,而非是提升體驗。”至於為何會採用這種產品研發策略,張德兆這樣說道。

在張德兆看來,目前自動駕駛技術離普及還有待時日,因此創業公司在為未來研發技術的同時,也需要考慮通過賣產品來實現收入的問題。

張德兆認為,把產品賣出去的關鍵就是要幫客戶省成本。

對於拉人的低速自動駕駛乘用車來說,雖然幫助園區或運營方節省一個司機的成本,但是其產品售價又要遠高於普通的低速電動車,因此不僅沒有幫助園區省錢,園區運營方還得時刻擔心它的安全問題。

三、兩大重點方向:快遞車與環衛車

但是反過來,智行者研發的無人快遞車和環衛車,則能夠切實地給買方節約成本。

張德兆告訴車東西,智行者的合作夥伴進行過測算,在大規模採用無人快遞車來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時,其整體的物流成本能夠下降將近50%,而如果再加上大型無人物流車、高度自動化的倉儲等系統,整體物流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配送效率也將提升。

據悉,目前主流電商或者物流公司一個快遞員一年的工資約在12萬元左右,而如果再加上五險一金,其總成本將達到15萬元/年。

去年12月,京東在第二屆中國(長沙)智慧製造高峰論壇的現場簽約,表示未來5年要在長沙投資100億元打造京東無人車產業基地,進一步說明了無人物流體系的重要性。

無人駕駛環衛車也是如此,不過在節省掉司機成本的同時,其還能通過增加工作時間來減少對於環衛工人的總體需求量。

張德兆表示,智行者與整車廠合作研發的環衛車的售價,僅僅比普通環衛車貴了一個司機一年的工資,因此一些園區和環衛服務商都對其產品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

(智行者的無人環衛車)

此外,同樣是基於為買方節省成本的考慮,智行者也為網約車、分時租賃等出行服務公司研發了一套針對特定場景的低速自動駕駛技術,以幫助其節省運營成本。據張德兆透露,這套產品在今年就會發佈。

(智行者同時也在研發乘用車的自動駕駛技術)

四、計算晶片:自主研發 功耗僅20W

相對而言,運行在特定場景的低速自動駕駛車輛在技術上要更好實現一些。

例如京東在人大等校園投放的無人快遞車,其行駛環境是固定的(校園內),校園內的交通環境簡單、車速也比較低。

(京東在人大投放的無人快遞車)

為此,智行者為其無人快遞車和環衛車安裝了兩個16線雷射雷達、一個攝像頭,以及GPS/GNSS等定位模組。

據張德兆介紹,其雷射雷達既有來自Velodyne的進口貨,也有禾賽、速騰聚創等國產產品。在無人快遞車部署前,智行者與運營方會先製作園區的高精地圖來指引無人車前進,隨後由雷射雷達、攝像頭來監控周邊環境並避障。

不過有趣的是,智行者並沒有像大部分自動駕駛公司那樣自己去做基於攝像頭的感知功能,而是採購Mobileye等公司的完整產品,自己來做多感測器融合與決策規劃。

計算能力上,智行者選擇的是英偉達GPU+ARM架構CPU+單片機的組合,在這其中,單片機主要用來做通信和車輛診斷,GPU+ARM架構的CPU用來處理雷射雷達的點雲資料、多感測器融合,以及決策規劃部分的計算工作。

據介紹,其GPU和CPU來自向英偉達這類供應商,智行者的硬體則部門自主開發了主機板部分,其總成本大概在千元左右,整體功耗只有20W。

張德兆告訴車東西,其在包括多感測器融合在內的感知部分並沒有應用AI技術,僅僅在決策規劃部分使用了一些強化學習框架,因此這套計算模組的性能足以滿足計算需求。

此外,對於目前大熱的英偉達Drive PX2、英特爾GO等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智行者也都有拿來測試,但是由於成本和功耗問題,目前還不太適合量產裝車。

(英偉達Drive PX2 autochauffeur)

五、2018規劃:銷量要翻10倍

在專訪最後,車東西與張德兆聊到了智行者在2018年的發展規劃。

在我們還沒有具體問及哪方面的規劃時,張德兆不假思索地就給出了一個答案,“在2018年的產品銷量要達到2017年的10倍。”

很明顯,他自始至終都在堅持創業公司要有收入這個發展策略,不過張德兆並沒有給出具體的銷量數字。但對於一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來說,在一年之間要實現10倍的銷量增長,已然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當然,在銷量之外智行者也有其他目標,包括在2018年要將團隊再擴張2倍達到200人的規模,其無人駕駛環衛車要實現量產銷售,無人快遞車的應用範圍要從最後1公里,擴展到最後3.5公里等等。而可以預見的是,針對B端市場的自動駕駛產品,也確實要比C端產品更快落地。

暫時放棄了低速自動駕駛乘用車市場,普通乘用車的自動駕駛雖然仍在保持研發,但是主要聚焦在一些低速場景上。

“我們現階段的核心理念是幫助用戶降低成本,而非是提升體驗。”至於為何會採用這種產品研發策略,張德兆這樣說道。

在張德兆看來,目前自動駕駛技術離普及還有待時日,因此創業公司在為未來研發技術的同時,也需要考慮通過賣產品來實現收入的問題。

張德兆認為,把產品賣出去的關鍵就是要幫客戶省成本。

對於拉人的低速自動駕駛乘用車來說,雖然幫助園區或運營方節省一個司機的成本,但是其產品售價又要遠高於普通的低速電動車,因此不僅沒有幫助園區省錢,園區運營方還得時刻擔心它的安全問題。

三、兩大重點方向:快遞車與環衛車

但是反過來,智行者研發的無人快遞車和環衛車,則能夠切實地給買方節約成本。

張德兆告訴車東西,智行者的合作夥伴進行過測算,在大規模採用無人快遞車來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問題時,其整體的物流成本能夠下降將近50%,而如果再加上大型無人物流車、高度自動化的倉儲等系統,整體物流成本還將進一步下降,配送效率也將提升。

據悉,目前主流電商或者物流公司一個快遞員一年的工資約在12萬元左右,而如果再加上五險一金,其總成本將達到15萬元/年。

去年12月,京東在第二屆中國(長沙)智慧製造高峰論壇的現場簽約,表示未來5年要在長沙投資100億元打造京東無人車產業基地,進一步說明了無人物流體系的重要性。

無人駕駛環衛車也是如此,不過在節省掉司機成本的同時,其還能通過增加工作時間來減少對於環衛工人的總體需求量。

張德兆表示,智行者與整車廠合作研發的環衛車的售價,僅僅比普通環衛車貴了一個司機一年的工資,因此一些園區和環衛服務商都對其產品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

(智行者的無人環衛車)

此外,同樣是基於為買方節省成本的考慮,智行者也為網約車、分時租賃等出行服務公司研發了一套針對特定場景的低速自動駕駛技術,以幫助其節省運營成本。據張德兆透露,這套產品在今年就會發佈。

(智行者同時也在研發乘用車的自動駕駛技術)

四、計算晶片:自主研發 功耗僅20W

相對而言,運行在特定場景的低速自動駕駛車輛在技術上要更好實現一些。

例如京東在人大等校園投放的無人快遞車,其行駛環境是固定的(校園內),校園內的交通環境簡單、車速也比較低。

(京東在人大投放的無人快遞車)

為此,智行者為其無人快遞車和環衛車安裝了兩個16線雷射雷達、一個攝像頭,以及GPS/GNSS等定位模組。

據張德兆介紹,其雷射雷達既有來自Velodyne的進口貨,也有禾賽、速騰聚創等國產產品。在無人快遞車部署前,智行者與運營方會先製作園區的高精地圖來指引無人車前進,隨後由雷射雷達、攝像頭來監控周邊環境並避障。

不過有趣的是,智行者並沒有像大部分自動駕駛公司那樣自己去做基於攝像頭的感知功能,而是採購Mobileye等公司的完整產品,自己來做多感測器融合與決策規劃。

計算能力上,智行者選擇的是英偉達GPU+ARM架構CPU+單片機的組合,在這其中,單片機主要用來做通信和車輛診斷,GPU+ARM架構的CPU用來處理雷射雷達的點雲資料、多感測器融合,以及決策規劃部分的計算工作。

據介紹,其GPU和CPU來自向英偉達這類供應商,智行者的硬體則部門自主開發了主機板部分,其總成本大概在千元左右,整體功耗只有20W。

張德兆告訴車東西,其在包括多感測器融合在內的感知部分並沒有應用AI技術,僅僅在決策規劃部分使用了一些強化學習框架,因此這套計算模組的性能足以滿足計算需求。

此外,對於目前大熱的英偉達Drive PX2、英特爾GO等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智行者也都有拿來測試,但是由於成本和功耗問題,目前還不太適合量產裝車。

(英偉達Drive PX2 autochauffeur)

五、2018規劃:銷量要翻10倍

在專訪最後,車東西與張德兆聊到了智行者在2018年的發展規劃。

在我們還沒有具體問及哪方面的規劃時,張德兆不假思索地就給出了一個答案,“在2018年的產品銷量要達到2017年的10倍。”

很明顯,他自始至終都在堅持創業公司要有收入這個發展策略,不過張德兆並沒有給出具體的銷量數字。但對於一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來說,在一年之間要實現10倍的銷量增長,已然是一個不錯的成績。

當然,在銷量之外智行者也有其他目標,包括在2018年要將團隊再擴張2倍達到200人的規模,其無人駕駛環衛車要實現量產銷售,無人快遞車的應用範圍要從最後1公里,擴展到最後3.5公里等等。而可以預見的是,針對B端市場的自動駕駛產品,也確實要比C端產品更快落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