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無名好店|這家小居酒屋,味道、腔調、細節都可能是上海最好的!

點擊上方申江服務導報 跟著小申吃喝玩樂逛上海

上海的冬天夜晚在溫暖的家裡窩久了, 就會忍不住的想出去混。

尤其這兩天上海天空飄雪, 冰封大地, 越是激得大家下了班不想馬上回家。

朋友、同事湊在一起, 幹什麼都好, 反正就是不要把這夜裡大好的光景浪費在家中的油鹽醬醋茶。

如果還能盤腿而坐, 在暖色調的燈光下點上幾碟熱騰騰的小菜, 再溫一壺清酒, 心情就能隨之柔軟下來。

說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話, 其實是又想念那家居酒屋的小菜了。

要找到這家店不易。

在古北一棟巨大扇形辦公樓的底層, 它和一排商戶緊緊擠在一起, 高聳的立柱形成一個可以避雨的長廊, 同時把這些商戶也隱藏在了長長的陰影裡。

大樓面前是一個開闊的廣場, 幾乎所有人第一次和人相約這裡, 都會站在廣場的中央不知去處。

這是很典型的90年代建于古北的建築格局, 中空的結構, 高聳的柱子, 看上去多少有些好大喜功的闊氣, 不像今天急功近利的商業氣氛下造房子的簡單直接。

這家店的左鄰右舍有日式的按摩館、卡拉OK, 當然還有古北最不缺的燒肉店。

所有的店都怕冷似地緊挨在一起, 和他們所屬的那棟大樓的豪邁格局產生了頗為滑稽的對比。

進門格局還算寬敞, 一排吧台, 幾張大桌, 靠北是一排開放式的“包廂”,

內設榻榻米。

幾個好友在一起可以舒服地落座, 吃喝到半夜累了躺下來也沒關係。

客人90%說日語。 有和朋友來小酌兩杯的;有一個人坐在吧台前, 孤獨面壁吃一碗面的;也有和一大群同事來喝第二攤, 順便發發酒瘋的。

這裡的餐食價格不貴, 一碗面45-50, 四個人點滿滿一桌子菜也用不了人均150。

當然,人均多少跟怎麼點也有關係。

▼▼▼

【醋拌山藥絲】

每次來吃飯,只要喝啤酒,就會點一份山藥絲。

山藥絲是居酒屋的常見菜,做法簡單,但不是沒有講究。山藥需用的好,絲要切的細而均勻,寬度和澆在上頭的海苔絲保持一致,這樣拌在一起吃,不同的絲之間就不會有突兀感。

許多居酒屋端出這道菜時,常在山藥絲上點綴幾縷海苔,其實這種不捨得下料的心態是萬萬要不得的。

海苔絲並不是點綴,而是這道菜裡實實在在的第二男主角,只有山藥絲和海苔能夠充分的拌勻、融合,才能在每一筷子送到嘴裡時,都能吃到山藥脆感,也感受到海味的清新。

【安康魚肝】

安康魚肝是加工品,如果想要在一家居酒屋裡吃到安康魚專門店水準的生魚肝,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但就這道菜本身而言,我仍然堅持認為是值得一試的。

魚肝沒有腥味,甜度和鮮度都很充分,證明了魚肝的品質。和這道菜異曲同工的還有他們家的芥末章魚。

這些菜都是現成的加工製成品,但即使上京東淘寶去訂購,不同的商家在產品的價格都能差出一大截,背後的門道自然還是用料的好壞以及相伴而來的成本的高低。

所以說一家店是否良心,很多時候也取決於使用的製成品是否不會偷工減料。

【魷魚刺身】

一家日料店,哪怕是煙火繚繞的居酒屋,刺身通常也是標配。

可惜上海大部分的居酒屋也就是把刺身停留在了標配的程度。而在他們家,這道魷魚刺身的驚豔指數排到所有菜品的第一名都不為過。

記得第一次點這道菜時是一次和朋友吃飯,老闆娘用頗為得意的語氣告訴我,魷魚刺身相當好吃。我有點不服,覺得這道菜聽上去平淡無奇,倒是要看看能翻出什麼花頭。

刺身上桌,分成了三個部分的擺盤:魷魚身、魷魚邊、魷魚須。魷魚邊和魷魚須和看上去的一樣爽脆,固然好吃,卻也是意料之中的好吃,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然而等吃到魷魚身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被深深地打臉了。

魷魚身的表面被劃成網格狀,夾起來時才發現已經被切成了均勻的細絲(這裡還是要誇讚一下師傅的刀工)。

我將一絲魷魚放進嘴裡,瞬間陷入了味覺的迷霧當中:這個半透明的魷魚絲,並不是爽脆的,也不單純是柔軟的,準確地說,它吃起來很糯。

它表面很滑,咬開那層有點韌性的表皮之下(這也是師傅要將魷魚切成絲狀的原因之一),魷魚肉吃起來是十分綿密的口感,並帶有很強烈的鮮味。

如果非要和之前的味覺經驗類比的話,有點像大閘蟹的蟹膏,但並不是蟹膏那種直沖腦門的鮮香,魷魚的鮮是含蓄溫潤卻連綿不絕的,小小一根,就可以嚼上很久。

這道菜168一份,單價不便宜,卻很值得嘗試。

【肝臟麵包】

熱菜裡,肝臟麵包是他們家招牌。

雞肝、鴨肝、糖、醬汁混合在一起打成泥,上面撒上一層白芝麻,舀起滿滿一勺的肝臟泥均勻地塗抹在用黃油煎過的法棍片上。

吃第一口的時候,肝臟是冰涼的,法棍片帶著鍋裡的余溫,肝臟的鮮、甜、軟、黏、滑和法棍的麵粉香氣相得益彰。

法棍還帶著恰到好處的脆度,芝麻和黃油的油脂香氣則小心地在一旁輔佐,這種豐富的層次讓人很是印象深刻。

肝臟麵包的做法在上海的居酒屋並不多見,畢竟這不是傳統的“和食”,這種吃法大概在日本的“洋食屋”這一類的餐廳更容易見到。

【鐵板牛小腸】

光看這濃油赤醬的色面,大概你也能感受到這是一道硬菜。這道鐵板牛腸,也是他們家必點的招牌。

牛腸上桌,首先很有氣勢,鐵板上的牛腸滋滋冒油,熱氣騰騰,而店家秘制的醬料也隨著鐵板上升騰的熱氣不斷鑽進鼻子裡。

這道菜的制勝絕招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油脂。你覺得和牛好吃,無非是因為和牛眼肉大理石般華麗的紋理當中,一大半都是油花。

店家選用肥嫩的小牛腸,並切成碎丁,保證每一塊牛腸的肌肉組織都附上一塊油脂。每一粒牛腸都是一顆小小的炸彈,送進嘴裡咬開,就會有牛油的香味在嘴裡炸開,激發起你無限的罪惡感。

鐵板牛腸的醬料很甜,輔以胡蘿蔔、包菜、青椒這些比較爽脆的蔬菜,再加上香菇,都是為了中和牛油的“膩”感。

這道菜分量雖不算很大,但是很下酒下飯,一桌人邊聊邊吃,可以吃很久。

【烤筍】

最近一次去吃飯,嘗到了他們家新上的時令菜,烤筍。

冬筍生長採集不易,又因其時令性而更加可貴。江浙是筍的產地,上海人更是吃筍的行家。

油燜筍、炒筍片、醃篤鮮,都是鮮筍的經典吃法。而這種不添加任何調味料的烤制,不破壞一點點筍鮮甜的風味,不可謂不高級。

將烤好的鮮筍從中間一刀劈開,剖出筍心,切成厚片,完整端上桌來,可以隱隱聞見筍的清甜香氣。

好的食材,簡單料理,蘸鹽即可。這是日料很成熟的賞味哲學,卻在中國特有的食材中得以貫徹。

筍旁配的美乃滋不含甜味,不過是給筍的脆爽清甜加上一點厚重的口感與奶味,即使不蘸任何佐料直接吃,味覺都是飽滿的。

【烤三文魚頭】

但凡有炭烤爐,做燒鳥的居酒屋,大都會做這道烤三文魚頭。三文魚頭不是名貴食材,卻一直很受食客的熱愛。

不過,同樣是烤三文魚頭,不同的店家也是存在高下的。

魚頭很厚,厚的食材烤制的火候就不好掌握。用烤箱倒是簡單,恒溫持續加熱,把魚頭的水分烤出來不過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可是這樣就沒了炭烤的風味。

可如果用炭爐,炭火旺盛,就很容易把魚皮烤焦而裡面的肉還不熟,吃的時候就會有過多的汁水,失去了烤物應有的緊湊口感。

他們家的三文魚頭烤的火候總是掌握得很好,魚頭鎖水的程度也恰到好處,吃起來有炭火味,魚鰭邊的肉排掉了多餘的水分,卻也不過分的幹,保留了滑嫩的質感。

對於食客來說,一家店出品是否穩定與正常,決定了它是否值得信賴,一道烤三文魚頭,就是一個出品功力的證明。

因為店家對三文魚頭新鮮度的嚴選,所以並不是每次去吃都能夠吃到這道菜,所以,且吃且珍惜吧。

【地雞黑炭燒&炸雞塊】

每次吃飯,少不了點盤雞塊。愛點炸雞,還不是因為這家的炸雞太好吃!

炸雞一定要用方腿肉,一切不用腿肉的炸雞都是耍流氓。裹粉也很重要,什麼麽樣的粉,裹粉的厚薄,都會影響炸雞外殼和雞肉融合的口感。

這家的炸雞味道清淡,只有淺淺的蒜味,但咬下去真的會爆汁,汁水有醇正的鮮甜。最近體重飆升,炸雞是不敢吃了,不過這道地雞黑炭燒絲毫不遜於炸雞的水準。

店家號稱自己從地雞身上拆肉,保證了肉的品質,而先用黑炭烤制,再用鐵板煎熟的做法也能將雞肉的汁水牢牢鎖住。

【番茄芝士蘸面】

蘸面用的是冷水浸過的烏冬面,口感很有韌勁,而這道面的秘方在於旁邊這碗濃郁的蘸料。

打碎的番茄,金槍魚的肉絲,混上一大勺芝士粉讓這碗蘸料濃稠卻不失酸爽。

幾根京蔥、海苔絲,拌在涼麵裡,蘸上濃濃的湯汁,滾燙的汁水並不能迅速降低面芯冰爽的溫度,恰好形成了冰與火的對比。

據說這種做法是店家的獨創,放眼店裡每一桌,基本上也都會有這碗蘸面的身影。吃完一大桌,喝的面紅耳赤,最後可不是要點上一份蘸面墊底,才算是完美的ending。

◆ ◆ ◆ ◆ ◆

二十年前,每每夜幕降臨,從仙霞路靠近延安西路的那頭一路貫穿,到水城路再往西,以日本上班族為主導的消費群體把這一條活躍的商業帶也變成了笙歌鼎沸的所在。

一代代日本上班族在這裡來了又走,一間間酒肆燒肉店也關了又開。今天的古北比起那個野蠻生長的年代,更像個成熟穩重的中年人,沒了那麼多紙醉金迷和荷爾蒙氣息,但更加宜居宜人。

流水的客人流水的店,最後留下來的大多像我們今天聊到的這家,兀自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待著,永遠不愁生意,但也不會讓你排隊。

你的大學同學遠道而來,十年未見,你想帶他去一個可以敘舊暢飲的館子,大概你會想到這裡。

你和一個心儀的姑娘第二次見面,想和她分享一間自己私藏的秘密據點,大概你會想到這裡。

你一個人加班累成狗,不想回去做飯,更不願在人聲鼎沸中排隊只為了吃一家徒有其表的網紅店,大概你會想到這裡。

週末你想和另一半,找個地方架起ipad邊吃飯邊看劇,吃完還能在榻榻米上癱下歇一會兒,大概你也會想到這裡。

一家店東西做的好吃不算可貴,可讓你覺得舒服,才是真的難得。

最後,如果你想知道今天小申的私藏好店的名字,請關注申江服務導報的官方微信號,並給我們留言“申夜居酒屋”,我們會將這個小秘密分享給你。

本文部分圖片內容來自網路

如有版權問題 請聯繫 申江服務導報社

轉載文章 請聯繫後臺授權

撰文、設計:董天曄

圖:董天曄 馬雪峰

編輯:雨程

當然,人均多少跟怎麼點也有關係。

▼▼▼

【醋拌山藥絲】

每次來吃飯,只要喝啤酒,就會點一份山藥絲。

山藥絲是居酒屋的常見菜,做法簡單,但不是沒有講究。山藥需用的好,絲要切的細而均勻,寬度和澆在上頭的海苔絲保持一致,這樣拌在一起吃,不同的絲之間就不會有突兀感。

許多居酒屋端出這道菜時,常在山藥絲上點綴幾縷海苔,其實這種不捨得下料的心態是萬萬要不得的。

海苔絲並不是點綴,而是這道菜裡實實在在的第二男主角,只有山藥絲和海苔能夠充分的拌勻、融合,才能在每一筷子送到嘴裡時,都能吃到山藥脆感,也感受到海味的清新。

【安康魚肝】

安康魚肝是加工品,如果想要在一家居酒屋裡吃到安康魚專門店水準的生魚肝,實在有些強人所難。但就這道菜本身而言,我仍然堅持認為是值得一試的。

魚肝沒有腥味,甜度和鮮度都很充分,證明了魚肝的品質。和這道菜異曲同工的還有他們家的芥末章魚。

這些菜都是現成的加工製成品,但即使上京東淘寶去訂購,不同的商家在產品的價格都能差出一大截,背後的門道自然還是用料的好壞以及相伴而來的成本的高低。

所以說一家店是否良心,很多時候也取決於使用的製成品是否不會偷工減料。

【魷魚刺身】

一家日料店,哪怕是煙火繚繞的居酒屋,刺身通常也是標配。

可惜上海大部分的居酒屋也就是把刺身停留在了標配的程度。而在他們家,這道魷魚刺身的驚豔指數排到所有菜品的第一名都不為過。

記得第一次點這道菜時是一次和朋友吃飯,老闆娘用頗為得意的語氣告訴我,魷魚刺身相當好吃。我有點不服,覺得這道菜聽上去平淡無奇,倒是要看看能翻出什麼花頭。

刺身上桌,分成了三個部分的擺盤:魷魚身、魷魚邊、魷魚須。魷魚邊和魷魚須和看上去的一樣爽脆,固然好吃,卻也是意料之中的好吃,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然而等吃到魷魚身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被深深地打臉了。

魷魚身的表面被劃成網格狀,夾起來時才發現已經被切成了均勻的細絲(這裡還是要誇讚一下師傅的刀工)。

我將一絲魷魚放進嘴裡,瞬間陷入了味覺的迷霧當中:這個半透明的魷魚絲,並不是爽脆的,也不單純是柔軟的,準確地說,它吃起來很糯。

它表面很滑,咬開那層有點韌性的表皮之下(這也是師傅要將魷魚切成絲狀的原因之一),魷魚肉吃起來是十分綿密的口感,並帶有很強烈的鮮味。

如果非要和之前的味覺經驗類比的話,有點像大閘蟹的蟹膏,但並不是蟹膏那種直沖腦門的鮮香,魷魚的鮮是含蓄溫潤卻連綿不絕的,小小一根,就可以嚼上很久。

這道菜168一份,單價不便宜,卻很值得嘗試。

【肝臟麵包】

熱菜裡,肝臟麵包是他們家招牌。

雞肝、鴨肝、糖、醬汁混合在一起打成泥,上面撒上一層白芝麻,舀起滿滿一勺的肝臟泥均勻地塗抹在用黃油煎過的法棍片上。

吃第一口的時候,肝臟是冰涼的,法棍片帶著鍋裡的余溫,肝臟的鮮、甜、軟、黏、滑和法棍的麵粉香氣相得益彰。

法棍還帶著恰到好處的脆度,芝麻和黃油的油脂香氣則小心地在一旁輔佐,這種豐富的層次讓人很是印象深刻。

肝臟麵包的做法在上海的居酒屋並不多見,畢竟這不是傳統的“和食”,這種吃法大概在日本的“洋食屋”這一類的餐廳更容易見到。

【鐵板牛小腸】

光看這濃油赤醬的色面,大概你也能感受到這是一道硬菜。這道鐵板牛腸,也是他們家必點的招牌。

牛腸上桌,首先很有氣勢,鐵板上的牛腸滋滋冒油,熱氣騰騰,而店家秘制的醬料也隨著鐵板上升騰的熱氣不斷鑽進鼻子裡。

這道菜的制勝絕招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油脂。你覺得和牛好吃,無非是因為和牛眼肉大理石般華麗的紋理當中,一大半都是油花。

店家選用肥嫩的小牛腸,並切成碎丁,保證每一塊牛腸的肌肉組織都附上一塊油脂。每一粒牛腸都是一顆小小的炸彈,送進嘴裡咬開,就會有牛油的香味在嘴裡炸開,激發起你無限的罪惡感。

鐵板牛腸的醬料很甜,輔以胡蘿蔔、包菜、青椒這些比較爽脆的蔬菜,再加上香菇,都是為了中和牛油的“膩”感。

這道菜分量雖不算很大,但是很下酒下飯,一桌人邊聊邊吃,可以吃很久。

【烤筍】

最近一次去吃飯,嘗到了他們家新上的時令菜,烤筍。

冬筍生長採集不易,又因其時令性而更加可貴。江浙是筍的產地,上海人更是吃筍的行家。

油燜筍、炒筍片、醃篤鮮,都是鮮筍的經典吃法。而這種不添加任何調味料的烤制,不破壞一點點筍鮮甜的風味,不可謂不高級。

將烤好的鮮筍從中間一刀劈開,剖出筍心,切成厚片,完整端上桌來,可以隱隱聞見筍的清甜香氣。

好的食材,簡單料理,蘸鹽即可。這是日料很成熟的賞味哲學,卻在中國特有的食材中得以貫徹。

筍旁配的美乃滋不含甜味,不過是給筍的脆爽清甜加上一點厚重的口感與奶味,即使不蘸任何佐料直接吃,味覺都是飽滿的。

【烤三文魚頭】

但凡有炭烤爐,做燒鳥的居酒屋,大都會做這道烤三文魚頭。三文魚頭不是名貴食材,卻一直很受食客的熱愛。

不過,同樣是烤三文魚頭,不同的店家也是存在高下的。

魚頭很厚,厚的食材烤制的火候就不好掌握。用烤箱倒是簡單,恒溫持續加熱,把魚頭的水分烤出來不過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可是這樣就沒了炭烤的風味。

可如果用炭爐,炭火旺盛,就很容易把魚皮烤焦而裡面的肉還不熟,吃的時候就會有過多的汁水,失去了烤物應有的緊湊口感。

他們家的三文魚頭烤的火候總是掌握得很好,魚頭鎖水的程度也恰到好處,吃起來有炭火味,魚鰭邊的肉排掉了多餘的水分,卻也不過分的幹,保留了滑嫩的質感。

對於食客來說,一家店出品是否穩定與正常,決定了它是否值得信賴,一道烤三文魚頭,就是一個出品功力的證明。

因為店家對三文魚頭新鮮度的嚴選,所以並不是每次去吃都能夠吃到這道菜,所以,且吃且珍惜吧。

【地雞黑炭燒&炸雞塊】

每次吃飯,少不了點盤雞塊。愛點炸雞,還不是因為這家的炸雞太好吃!

炸雞一定要用方腿肉,一切不用腿肉的炸雞都是耍流氓。裹粉也很重要,什麼麽樣的粉,裹粉的厚薄,都會影響炸雞外殼和雞肉融合的口感。

這家的炸雞味道清淡,只有淺淺的蒜味,但咬下去真的會爆汁,汁水有醇正的鮮甜。最近體重飆升,炸雞是不敢吃了,不過這道地雞黑炭燒絲毫不遜於炸雞的水準。

店家號稱自己從地雞身上拆肉,保證了肉的品質,而先用黑炭烤制,再用鐵板煎熟的做法也能將雞肉的汁水牢牢鎖住。

【番茄芝士蘸面】

蘸面用的是冷水浸過的烏冬面,口感很有韌勁,而這道面的秘方在於旁邊這碗濃郁的蘸料。

打碎的番茄,金槍魚的肉絲,混上一大勺芝士粉讓這碗蘸料濃稠卻不失酸爽。

幾根京蔥、海苔絲,拌在涼麵裡,蘸上濃濃的湯汁,滾燙的汁水並不能迅速降低面芯冰爽的溫度,恰好形成了冰與火的對比。

據說這種做法是店家的獨創,放眼店裡每一桌,基本上也都會有這碗蘸面的身影。吃完一大桌,喝的面紅耳赤,最後可不是要點上一份蘸面墊底,才算是完美的ending。

◆ ◆ ◆ ◆ ◆

二十年前,每每夜幕降臨,從仙霞路靠近延安西路的那頭一路貫穿,到水城路再往西,以日本上班族為主導的消費群體把這一條活躍的商業帶也變成了笙歌鼎沸的所在。

一代代日本上班族在這裡來了又走,一間間酒肆燒肉店也關了又開。今天的古北比起那個野蠻生長的年代,更像個成熟穩重的中年人,沒了那麼多紙醉金迷和荷爾蒙氣息,但更加宜居宜人。

流水的客人流水的店,最後留下來的大多像我們今天聊到的這家,兀自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待著,永遠不愁生意,但也不會讓你排隊。

你的大學同學遠道而來,十年未見,你想帶他去一個可以敘舊暢飲的館子,大概你會想到這裡。

你和一個心儀的姑娘第二次見面,想和她分享一間自己私藏的秘密據點,大概你會想到這裡。

你一個人加班累成狗,不想回去做飯,更不願在人聲鼎沸中排隊只為了吃一家徒有其表的網紅店,大概你會想到這裡。

週末你想和另一半,找個地方架起ipad邊吃飯邊看劇,吃完還能在榻榻米上癱下歇一會兒,大概你也會想到這裡。

一家店東西做的好吃不算可貴,可讓你覺得舒服,才是真的難得。

最後,如果你想知道今天小申的私藏好店的名字,請關注申江服務導報的官方微信號,並給我們留言“申夜居酒屋”,我們會將這個小秘密分享給你。

本文部分圖片內容來自網路

如有版權問題 請聯繫 申江服務導報社

轉載文章 請聯繫後臺授權

撰文、設計:董天曄

圖:董天曄 馬雪峰

編輯:雨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