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了,八一廠!65歲老廠被裁撤

【僑報綜合訊】此前, 一部熱映的電影《芳華》讓中國軍隊的“文工團”備受關注, 尤其是“文工團”被解散時, 更是直戳淚點。

如今電影剛剛下映,

《芳華》的出品公司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也被裁撤。 就如同《芳華》中“文工團”的命運, 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65年老牌電影廠在軍改大潮中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芳華》, 或是最後一部掛“八一電影製片廠”廠標的電影。

現狀

65歲製片廠消失于歷史長河

與總政歌劇團等合並且更名

近日, 作為熱映的電影《芳華》的出品公司之一, “八一電影製片廠”確認被裁撤。 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老牌電影廠在軍改大潮中也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據《解放軍報》消息, 軍改合併完成後:“八一電影製片廠”與原總政歌舞團、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總政軍樂團合併, 更名為“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電影電視製作部”;另還將裁員、恢復坐班制等, 與原建制已面目全非。

目前, “八一廠”已減員, 2月完成定編, 3月落實到人頭, 並且確定4月走上正規, 完成改革。 據悉, 從1952年8月1日建廠到2017年已走過65年的製片廠, 就這樣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此外, 整改後, “八一廠”中層七部一處全部撤銷, 即:政治部、生產部、技術部、文學部、故事片部、軍事片部、電視部、行政管理處;原故事片部的導演室、攝影室、美術室作為基層不變。

原“八一廠”八大車間即:錄音車間、剪輯車間(數位工作站)、洗印車間、特技煙火車間、照明車間、置景車間、化服道車間、動力車間, 有留、有撤、有合。 化服道車間與置景車間合併。

歷史

拍攝《地道戰》等電影2400餘部

對於那個年代的人而言, 應該再也沒有哪個廠標, 能夠像八一廠徽那樣讓人激情澎湃。 伴隨著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藍底紅星熠熠生輝的出現, 是多少人心中經典的記憶。

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唯一的軍隊電影製片廠, 1952年建廠至今, 已拍攝各類題材電影作品2400餘部, 其中有故事影片240餘部。

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永不消逝的電波》《野火春風斗古城》展示了屬於那個年代最好的諜戰片;《柳堡的故事》講述了革命戰爭年代最動人的愛情;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堪稱經典難以複製;還有《衝破黎明前的黑暗》《英雄虎膽》《回民支隊》《戰上海》《林海雪原》《地道戰》無不展示了中華民族的英勇氣魄。

到七八十年代有《歸心似箭》《四渡赤水》《風雨下鐘山》《巍巍昆侖》等影片。 其中兒童片《閃閃的紅星》作為紅色經典永載史冊;《晚鐘》對戰爭中的人性反思和人道主義光芒, 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八十年代末拍攝的《大決戰》三部曲, 是“八一廠”最輝煌的時刻, 也是中國國產戰爭片最輝煌的時刻。 《大決戰》調集千軍萬馬拍攝的戰爭場面難以再現。

隨後的《大轉折》《大進軍》的誕生為觀眾呈現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場面和異彩紛呈的電影畫面,

為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畫廊增添了光輝一頁。

九十年代, 反映朝鮮戰爭的紀錄片《較量》也成為1996年高票房的話題影片。

進入21世紀, 中國電影業發生重大變化, 好萊塢大片入侵, 中國國產影片加快市場化步伐, 這一切都對體制內的“八一廠”提出了重大考驗。 面對新的形勢, “八一廠”調整創作思路, 確定了從以革命歷史題材為主向現實題材為主的轉換, 同時借鑒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創作模式, 探索中國軍事電影的新思路。

“八一廠”又留下了諸如《沖出亞馬遜》《驚濤駭浪》《驚心動魄》《情暖萬家》等一批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都俱佳的經典故事影片。

但是, 近些年來, 八一製片廠參與的故事影片逐漸變少,但是在關鍵年份,如建軍、建黨、建國、長征勝利周年紀念,仍然獻上了如《太行山上》《八路軍》《我的長征》《雄關漫道》《八月一日》《士兵突擊》《殲十出擊》《百團大戰》《辛亥革命》《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等一系列優秀主旋律的影視作品,都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析因

民營電影公司崛起並成為主流

既然“八一廠”一路精彩,為何還會走向末路呢?

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新聞”報導,作為老牌的中國國有製片廠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同時還屬於軍隊體制內,一直是國有獨資。

這次建制被裁,中國對於軍隊的新政是最主要原因。但此前(特別是2015年後),“八一電影製片廠”就很少參與到實際的電影製作運作之中。無論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還是最新的作品《芳華》,八一電影製片廠都只是眾多出品方的其中一個。其實,類似“八一廠”這樣國資電影集團的分水嶺在20世紀90 年代,產業化改革後,國有企業失去了對資源的專屬佔有權,民營電影公司開始崛起成為主流,電影市場重新洗牌。

也有一些國有電影單位,選擇了轉企改制,近年來更有“中影集團”“上影集團”上市。而“八一廠”卻因其體制獨特性,深陷改革的困頓中難於脫身,沒有同其他單位一樣乘坐上資本的高速列車。

資金和人才的壓力成為限制其發展的最大瓶頸,每年能賺錢的業務越來越縮水,成本負擔卻與日俱增;曾經撐起門面的製作人才紛紛下海,而只占位卻“吃閒飯”的老員工卻積重難返。

除“八一廠”,其他那些記憶中的製片廠如今又生存的怎樣呢?

此前,影響力較大的“八大”製片廠分別是:北京電影製片廠 、上海電影製片廠 、西安電影製片廠 、珠江電影製片廠 、八一電影製片廠 、娥眉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 、瀟湘電影製片廠。

就製片廠本身來講,北影廠被拆;上影廠合併到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改制後,形成影視旅遊基地;西影廠曾經培養出了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而現在對它最新的記憶就是王全安拍的《白鹿原》;峨嵋電影製片廠成了峨嵋電影集團;珠江電影製片廠成了珠影集團。

另外,從轉制合併後的企業發展來看,大多也不太如人意,只有“上影”表現較為出色。上影集團在上市前就已經擁有眾多院線公司。其中,聯和院線在2016年實現31億元票房,占全國市場份額7.14%。 同時,上影集團參與組建的 “四海電影發行聯盟”,院線資源占中國近20%。

但是,由於缺少接近政治中心或經濟腹地所能得到的資源支援,包括峨影、長影、珠影等在內的其它“八大”國有電影集團,則基本都處於苦苦掙扎階段。

國有電影公司普遍現象造成的結果:拍電影不賺錢,收入往往依靠其他管道,如器材租賃,場地外租等在既有資源再利用上的收入。

未來

解決人才問題才能提高競爭力

國有老廠,昔日輝煌能否重現?

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新聞”報導,儘管積弊重重,國有電影公司也有屬於自己得天獨厚優勢,在政策和扶持上,還是擁有許多優惠。

此外,因為歷史原因,有不少國企擁有先天的影院資源。峨影有太平洋、峨眉、新天地等院線參股,合計影院超過100家。珠影旗下累計也有超過400家影院……

另外,在IP(智慧財產權)內容上,老廠們也掌握了許多資源,“八大”電影曾經為中國觀眾貢獻了無數的精品力作,無論是改編翻拍,還是其曾買下過的著作版權,都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精彩。

對於國有企業來說,目前最關鍵的是不僅是內容製作上的人才,還需要找到符合現代標準的電影專案的管理人才。

若能真正解決人才問題,老廠們重現當年幾乎壟斷的“盛世”不太可能,卻還是能提高競爭力,在目前的電影市場中與民營企業一爭高低的。

八一製片廠參與的故事影片逐漸變少,但是在關鍵年份,如建軍、建黨、建國、長征勝利周年紀念,仍然獻上了如《太行山上》《八路軍》《我的長征》《雄關漫道》《八月一日》《士兵突擊》《殲十出擊》《百團大戰》《辛亥革命》《建黨偉業》《建國大業》《建軍大業》等一系列優秀主旋律的影視作品,都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析因

民營電影公司崛起並成為主流

既然“八一廠”一路精彩,為何還會走向末路呢?

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新聞”報導,作為老牌的中國國有製片廠之一,八一電影製片廠同時還屬於軍隊體制內,一直是國有獨資。

這次建制被裁,中國對於軍隊的新政是最主要原因。但此前(特別是2015年後),“八一電影製片廠”就很少參與到實際的電影製作運作之中。無論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還是最新的作品《芳華》,八一電影製片廠都只是眾多出品方的其中一個。其實,類似“八一廠”這樣國資電影集團的分水嶺在20世紀90 年代,產業化改革後,國有企業失去了對資源的專屬佔有權,民營電影公司開始崛起成為主流,電影市場重新洗牌。

也有一些國有電影單位,選擇了轉企改制,近年來更有“中影集團”“上影集團”上市。而“八一廠”卻因其體制獨特性,深陷改革的困頓中難於脫身,沒有同其他單位一樣乘坐上資本的高速列車。

資金和人才的壓力成為限制其發展的最大瓶頸,每年能賺錢的業務越來越縮水,成本負擔卻與日俱增;曾經撐起門面的製作人才紛紛下海,而只占位卻“吃閒飯”的老員工卻積重難返。

除“八一廠”,其他那些記憶中的製片廠如今又生存的怎樣呢?

此前,影響力較大的“八大”製片廠分別是:北京電影製片廠 、上海電影製片廠 、西安電影製片廠 、珠江電影製片廠 、八一電影製片廠 、娥眉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 、瀟湘電影製片廠。

就製片廠本身來講,北影廠被拆;上影廠合併到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改制後,形成影視旅遊基地;西影廠曾經培養出了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而現在對它最新的記憶就是王全安拍的《白鹿原》;峨嵋電影製片廠成了峨嵋電影集團;珠江電影製片廠成了珠影集團。

另外,從轉制合併後的企業發展來看,大多也不太如人意,只有“上影”表現較為出色。上影集團在上市前就已經擁有眾多院線公司。其中,聯和院線在2016年實現31億元票房,占全國市場份額7.14%。 同時,上影集團參與組建的 “四海電影發行聯盟”,院線資源占中國近20%。

但是,由於缺少接近政治中心或經濟腹地所能得到的資源支援,包括峨影、長影、珠影等在內的其它“八大”國有電影集團,則基本都處於苦苦掙扎階段。

國有電影公司普遍現象造成的結果:拍電影不賺錢,收入往往依靠其他管道,如器材租賃,場地外租等在既有資源再利用上的收入。

未來

解決人才問題才能提高競爭力

國有老廠,昔日輝煌能否重現?

微信公眾號“文化產業新聞”報導,儘管積弊重重,國有電影公司也有屬於自己得天獨厚優勢,在政策和扶持上,還是擁有許多優惠。

此外,因為歷史原因,有不少國企擁有先天的影院資源。峨影有太平洋、峨眉、新天地等院線參股,合計影院超過100家。珠影旗下累計也有超過400家影院……

另外,在IP(智慧財產權)內容上,老廠們也掌握了許多資源,“八大”電影曾經為中國觀眾貢獻了無數的精品力作,無論是改編翻拍,還是其曾買下過的著作版權,都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精彩。

對於國有企業來說,目前最關鍵的是不僅是內容製作上的人才,還需要找到符合現代標準的電影專案的管理人才。

若能真正解決人才問題,老廠們重現當年幾乎壟斷的“盛世”不太可能,卻還是能提高競爭力,在目前的電影市場中與民營企業一爭高低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