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國打擊非法商貿 中國商城屢遭嚴執法

【僑報綜合訊】歲末年初, 不少國家開展了打擊非法商貿和走私活動的強力“掃灰”行動, 一直遊走在“灰色”邊緣的海外華商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不可否認, 灰色經濟在一個時期內會給經營者帶來暴利, 有利於資本的原始積累。 但近年來各國加大貿易保護和市場監管整頓力度, 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稅務執法更趨嚴格, “灰色”空間越來越小, 如何抓住機遇, 儘快轉型升級, 應是這些“灰色”華商們最為緊迫的任務。

“灰色”現象普遍 成華商代名詞

在俄羅斯等國“灰色清關”已實現高度產業化

自2017年10月起, 西班牙、羅馬尼亞、波蘭、哥倫比亞、俄羅斯等國海關、稅務等機構相繼開展大規模專項執法行動, 大批華商店鋪被清查, 損失慘重。 而在非洲、中東等地區, 有關國家對非法居留、非法經營、偷稅漏稅等問題的打擊力度也逐年加大, “中國商城被查抄”等新聞屢見不鮮。

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2月1日報導, 2017年10月, 在西班牙, 華商80人因偷說漏稅、走私商品被捕;

2017年10月起, 在羅馬尼亞, 不少華商店鋪被罰、倉庫被查;

2017年10月起, 在哥倫比亞, 波哥大中區批發市場先後遭到3次突擊聯合執法, 查封的21家商鋪中大部分為華商, 查沒資產總價值約合9122萬元人民幣;

2017年12月起, 在波蘭, 華沙郊區GD中國商城遭到大規模執法檢查……

多年以來, 海外華商夾縫求生, 辛勤打拼, 為推動中外商品貿易、繁榮當地市場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但同時受多方面因素影響, “灰色”現象也愈加普遍, 甚至成為海外華商的另類代名詞。

一是“灰色”的身份。 各國通常都要求外國人不得從事與“簽證身份不相符”的活動, 不少國家還嚴禁外國人從事零售行業,

一些華商即設法通過“掛名”、“合雇店員”等套路, 隱瞞真實簽證身份, 暗箱操作商貿活動。

二是“灰色”的貨物。 在俄羅斯等國, 正常清關(俗稱白關)手續繁、稅率高、時間長, 很多華商為節約成本, 與謀求灰色收入的海關等部門一拍即合, 委託各種清關公司代辦通關手續, 將貨物以低包價、換名等方式運至當地。 歷經多年, 這種“灰色清關”已實現高度產業化, 而其本質就是走私。

另據西班牙《歐華報》報導, 隨著西班牙多次大赦, 旅西華人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僅3萬多人, 迅速增長到十幾萬人。 由於市場的需求, 90年代中後期, 中國人很快發現了新的商機, 中國食品超市、零售食品店如雨後春筍快速發展超過3000多家, 華人食品批發業也就自然形成。

鑒於西班牙寬鬆的政策, 90年代進入西班牙的一批新華商開始在各地的批發集散地擴張, 並相繼形成華商批發商圈, 借助著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 也伴隨著灰色經營的手段, 一大批華商迅速致富, 甚至暴富, 於是後人相繼效仿。

然而自2012年“帝王行動”大掃蕩後, 新一代華裔商人都在身體力行地探索一條正規經營之路, 因為這才是一條安居樂業之路。

義大利節前嚴查市場 多地華商被罰

每年聖誕、新年來臨之際, 義大利商家都會迎來一場火爆的銷售旺季, 而此時也是義大利警方對市場商品的重點檢查季, 義大利多地華商因此次檢查中損失慘重。

中新網援引義大利歐聯通訊社報導, 去年底, 義大利警方部署了全國性市場突擊性檢查, 重點打擊違法、違規和假冒偽劣商品, 取締市場上不規範的行銷、欺詐和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商業行為。 華人企業在此次檢查中損失慘重, 大量商品被扣押, 多名華商被公訴。

最先接受檢查的托斯卡納大區和拉齊奧大區華人企業, 警方在行動中查扣了華商600萬件違規產品,其中包括1000件假冒偽劣產品,以及數百萬件可能危機消費者健康的商品。被查扣的商品價值超過了3000萬歐元,12名華商被控。

12月16日至17日,南部巴里警方在對該地區商家的檢查中,某華人商鋪因出售聖誕彩燈未標明原產地,454件商品被扣壓。

18日,博洛尼亞警方在對兩家華人批發市場進行檢查時,因批發市場的部分商品存在材料、安全和進口資訊不規範等問題。警方查扣了兩家華人企業28萬件商品,2名華商被迫接受調查。

19日,弗利警方在對7家華人企業檢查中,因商品缺乏本地語言安全警示、說明和產地資訊不完整,並涉嫌偽造商品產地證明。警方查扣了超過了100萬件商品,對7家違規華人企業處以了40萬歐元罰款,涉案7名華商將面臨刑事訴訟。

同日,卡塔尼亞警方在對當地一家華人商店檢查時,因個別商品存在安全隱患,有違歐盟相關規定。警方扣押了該商家的400件玩具、140件電器和150個打火機。並對商家處以了3000歐元罰款。

當日,薩丁島奧裡斯塔諾市警方還查扣了該市的某華人商店2000多件商品。被查扣的商品包括玩具、燈具、電器及護理品。並對商家處以了3.5萬歐元罰金。

20日,卡拉布裡亞卡大區坦紮羅省拉梅齊亞泰爾梅市警方因華人百貨商店存放煙花爆竹不當,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違規經營易燃易爆物品,900公斤節日禮花被沒收。涉事華商或將被控危害公眾安全。

可憐又可氣 華商“灰色”心理不變難改現狀

因與當地從業者逐利,華商遭駐在國官方和民間排斥

“灰色”的形成有其歷史成因和外部環境,很多國家法制不健全,海關稅務制度繁雜,且監管不力,官員貪腐,才滋生出灰色地帶。“灰色”華商們最有代表性的訴苦就是,“我們也想正規化、合法化,但正是因為‘白道’走不通,才逼得我們走‘灰道’”。

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2月1日報導,過去十多年時間裡,這些“灰色”的運營方式雖也曾受到階段性清掃,但確實為一些華商積累了可觀的財富。不少如今功成名就的海外僑界精英,就是從早些年間的“灰色”經營過程中積累了第一桶金,而後及時抽身轉型,另謀發展,繼而由灰變白。

但隨著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和經濟民粹主義的興起,各國明顯加大貿易保護和市場監管整頓力度,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稅務執法更趨嚴格,“灰色”空間越來越小,隱患越來越大,曾經的“灰色”機遇早已不復存在。而從本質上講,不管如何包裝,不論多麼有理,“灰色”就是違法,自甘“灰色”的華商,也不得不承受相應的風險和代價。

實際上,他們也很可憐。在不同國家一條條巨大的灰色利益鏈中,處於頂端的永遠只是駐在國執法和管理機構中的實權人物,和那些掌握一定社會資源、相互勾聯的中外後臺老闆,大多數的華商則始終處於被壓榨的最底層。從申請簽證到貨物清關,從辦理證照到日常經營,他們在每個環節都需要小心打點,不僅受盡盤剝,勉強維計,而且終日擔驚受怕,毫無尊嚴。一不留神,隨時可能遭致傾家蕩產的罰沒,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

他們也很可悲。雖然付出辛勤的汗水,他們卻始終與當地社會格格不入,更因其與當地低端從業人員逐利,而遭到駐在國官方、媒體和民間的一致排斥和反感,一有風吹草動便會受到打壓甚至暴力衝擊。

2004年西班牙埃爾切鞋城針對華商的那一場大火,隨時隨地可能重發。當時因為華人的鞋業貿易影響當地制鞋業,引發了一部分當地商家對華商心懷恨意,在一些暴徒的惡意煽動下,爆發了燒鞋事件。2004年9月16日大批當地商家帶人走上街頭遊行示威,並引起暴亂。在暴亂中,騷亂的人群攔住了一輛華商運鞋的貨車,並將車上的鞋子全部倒出放火焚毀。

有時候,他們甚至很可氣。他們習慣了“一切都可以花錢擺平”的小聰明,對祖國政府和駐外機構“要遵守駐在國法律”的反復提醒勸告總是置若罔聞,心存僥倖。而一旦被查抄、發現“花錢”也“擺不平”的時候,一些人不自查、不反省、更不願通過當地司法途徑去維權,只知道向中國大 使館喊冤、施壓,打出諸如“中國人受欺負”“被歧視”等標題來博取同情。

一些哥倫比亞華商被查抄後,甚至以聚眾沖闖中國大使館、毆打使館人員的極端惡劣方式,逼迫中國政府出面為他們討回被罰沒貨物。他們認為,“只要把事情搞大,中國政府就會出手相助”。

告別“灰色” 要麼有尊嚴地留下,要麼優雅退出

在中國步入新時代、與世界深度交融的今天,“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中外貿易的持續擴大,以及各類貿易便利措施的不斷推出,為海外華商帶來了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面對“灰色”空間越來越窄的困境,如何抓住機遇,儘快轉型升級,應是這些依然深陷灰色的華商們最為緊迫的任務。

中國領事服務網2月1日報導,華商可走的路依然很多。他們可以組建商會,積極爭取自身權益,嚴格按照駐在國法律,規範經營行為,真正做大做強,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中國國家商務主管部門和駐外機構應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推動有關國家為華商提供更加寬鬆、便利和公正的營商環境。

他們也可以立足當地,轉變經營理念,謀求多元化發展。這方面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一些華商緊跟市場需求,或通過產品升級,自創品牌,或轉投實業,成功轉型。一些華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市場資源和優勢,與國內知名廠商合作,説明高端的中國產品以更快、捷的方式進入駐在國終端市場。還有華商抓住電商帶來的機遇,躋身進入駐在國物流和快遞行業。

告別“灰色”,要麼有尊嚴地留下來,要麼優雅地退出。所有那些依然遊走在灰色邊緣的華商都應對此做出理性的選擇。

連結

海外華商生存現狀:在美華商10年增24萬家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官網報導,在人們的一貫印象裡,中國人在海外經常是做著餐飲、住宿之類的小生意。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移居海外,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華商在全球各地也有了新的面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去年發佈的《世界華商發展報告(2017)》,為人們揭示了海外華商的真實生存現狀。

美國華商:七成以上為“夫妻店”

2012年,在美國有華商企業52.87萬家,占美國企業總數的1.9%,這一比重在十年前為1.2%。從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間,美國華商企業數量增加了24.27萬家,增幅達84.8%。而在這一期間,美國企業總體增長速度為20.2%。華商企業增長的速度明顯快於美國企業整體增長水準。

與美國企業整體情況相比,華商企業偏重於從事住宿和餐飲服務業,專業、科學和技術服務業,房地產和租賃業,批發貿易業,零售貿易業等領域。且華商企業多集中於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州。

歐洲華商:經營行業不斷開拓

歐洲華商群體規模較大。根據中國國僑辦在2013年的統計,目前歐洲約有華僑華人255萬。一般認為,海外華僑華人的70%以上經商,因而可以推算出歐洲華商數量在178萬以上。

在國家分佈上,呈現全覆蓋、大集中、小分散的特點。分佈最多的是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荷蘭,其次是瑞典、愛爾蘭、瑞士、比利時、奧地利、葡萄牙、丹麥、匈牙利、芬蘭、希臘等。

從整體上看,歐洲華商經濟實力較弱,餐飲業、皮革業、服裝業、貿易業是華商經濟四大支柱產業。隨著不同層次新移民人數增加,經營行業不斷開拓。部分華商轉向地產、物流、海運、跨境電商、仲介、法律、諮詢、投資、金融、保險、旅遊、酒店等行業。

日本華商:多從事高科技行業

在日華商與從事高科技行業的較多。大部分華商是從中國來日本留學,在大學和研究生院學習、研究了尖端技術,畢業後到日本的大企業工作,在瞭解了企業的經營知識後再獨立創業。其次是與日本主流社會和主流商界的距離較近。大部分華商企業的主要客戶是日本企業,與日本企業在各方面的合作較多。另外,日本華商以新華僑為主,與老華僑之間在事業領域和經商模式上有很大差別。

警方在行動中查扣了華商600萬件違規產品,其中包括1000件假冒偽劣產品,以及數百萬件可能危機消費者健康的商品。被查扣的商品價值超過了3000萬歐元,12名華商被控。

12月16日至17日,南部巴里警方在對該地區商家的檢查中,某華人商鋪因出售聖誕彩燈未標明原產地,454件商品被扣壓。

18日,博洛尼亞警方在對兩家華人批發市場進行檢查時,因批發市場的部分商品存在材料、安全和進口資訊不規範等問題。警方查扣了兩家華人企業28萬件商品,2名華商被迫接受調查。

19日,弗利警方在對7家華人企業檢查中,因商品缺乏本地語言安全警示、說明和產地資訊不完整,並涉嫌偽造商品產地證明。警方查扣了超過了100萬件商品,對7家違規華人企業處以了40萬歐元罰款,涉案7名華商將面臨刑事訴訟。

同日,卡塔尼亞警方在對當地一家華人商店檢查時,因個別商品存在安全隱患,有違歐盟相關規定。警方扣押了該商家的400件玩具、140件電器和150個打火機。並對商家處以了3000歐元罰款。

當日,薩丁島奧裡斯塔諾市警方還查扣了該市的某華人商店2000多件商品。被查扣的商品包括玩具、燈具、電器及護理品。並對商家處以了3.5萬歐元罰金。

20日,卡拉布裡亞卡大區坦紮羅省拉梅齊亞泰爾梅市警方因華人百貨商店存放煙花爆竹不當,存在嚴重安全隱患,違規經營易燃易爆物品,900公斤節日禮花被沒收。涉事華商或將被控危害公眾安全。

可憐又可氣 華商“灰色”心理不變難改現狀

因與當地從業者逐利,華商遭駐在國官方和民間排斥

“灰色”的形成有其歷史成因和外部環境,很多國家法制不健全,海關稅務制度繁雜,且監管不力,官員貪腐,才滋生出灰色地帶。“灰色”華商們最有代表性的訴苦就是,“我們也想正規化、合法化,但正是因為‘白道’走不通,才逼得我們走‘灰道’”。

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2月1日報導,過去十多年時間裡,這些“灰色”的運營方式雖也曾受到階段性清掃,但確實為一些華商積累了可觀的財富。不少如今功成名就的海外僑界精英,就是從早些年間的“灰色”經營過程中積累了第一桶金,而後及時抽身轉型,另謀發展,繼而由灰變白。

但隨著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和經濟民粹主義的興起,各國明顯加大貿易保護和市場監管整頓力度,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稅務執法更趨嚴格,“灰色”空間越來越小,隱患越來越大,曾經的“灰色”機遇早已不復存在。而從本質上講,不管如何包裝,不論多麼有理,“灰色”就是違法,自甘“灰色”的華商,也不得不承受相應的風險和代價。

實際上,他們也很可憐。在不同國家一條條巨大的灰色利益鏈中,處於頂端的永遠只是駐在國執法和管理機構中的實權人物,和那些掌握一定社會資源、相互勾聯的中外後臺老闆,大多數的華商則始終處於被壓榨的最底層。從申請簽證到貨物清關,從辦理證照到日常經營,他們在每個環節都需要小心打點,不僅受盡盤剝,勉強維計,而且終日擔驚受怕,毫無尊嚴。一不留神,隨時可能遭致傾家蕩產的罰沒,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

他們也很可悲。雖然付出辛勤的汗水,他們卻始終與當地社會格格不入,更因其與當地低端從業人員逐利,而遭到駐在國官方、媒體和民間的一致排斥和反感,一有風吹草動便會受到打壓甚至暴力衝擊。

2004年西班牙埃爾切鞋城針對華商的那一場大火,隨時隨地可能重發。當時因為華人的鞋業貿易影響當地制鞋業,引發了一部分當地商家對華商心懷恨意,在一些暴徒的惡意煽動下,爆發了燒鞋事件。2004年9月16日大批當地商家帶人走上街頭遊行示威,並引起暴亂。在暴亂中,騷亂的人群攔住了一輛華商運鞋的貨車,並將車上的鞋子全部倒出放火焚毀。

有時候,他們甚至很可氣。他們習慣了“一切都可以花錢擺平”的小聰明,對祖國政府和駐外機構“要遵守駐在國法律”的反復提醒勸告總是置若罔聞,心存僥倖。而一旦被查抄、發現“花錢”也“擺不平”的時候,一些人不自查、不反省、更不願通過當地司法途徑去維權,只知道向中國大 使館喊冤、施壓,打出諸如“中國人受欺負”“被歧視”等標題來博取同情。

一些哥倫比亞華商被查抄後,甚至以聚眾沖闖中國大使館、毆打使館人員的極端惡劣方式,逼迫中國政府出面為他們討回被罰沒貨物。他們認為,“只要把事情搞大,中國政府就會出手相助”。

告別“灰色” 要麼有尊嚴地留下,要麼優雅退出

在中國步入新時代、與世界深度交融的今天,“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中外貿易的持續擴大,以及各類貿易便利措施的不斷推出,為海外華商帶來了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面對“灰色”空間越來越窄的困境,如何抓住機遇,儘快轉型升級,應是這些依然深陷灰色的華商們最為緊迫的任務。

中國領事服務網2月1日報導,華商可走的路依然很多。他們可以組建商會,積極爭取自身權益,嚴格按照駐在國法律,規範經營行為,真正做大做強,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在這方面,中國國家商務主管部門和駐外機構應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推動有關國家為華商提供更加寬鬆、便利和公正的營商環境。

他們也可以立足當地,轉變經營理念,謀求多元化發展。這方面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一些華商緊跟市場需求,或通過產品升級,自創品牌,或轉投實業,成功轉型。一些華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市場資源和優勢,與國內知名廠商合作,説明高端的中國產品以更快、捷的方式進入駐在國終端市場。還有華商抓住電商帶來的機遇,躋身進入駐在國物流和快遞行業。

告別“灰色”,要麼有尊嚴地留下來,要麼優雅地退出。所有那些依然遊走在灰色邊緣的華商都應對此做出理性的選擇。

連結

海外華商生存現狀:在美華商10年增24萬家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官網報導,在人們的一貫印象裡,中國人在海外經常是做著餐飲、住宿之類的小生意。近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華人移居海外,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華商在全球各地也有了新的面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去年發佈的《世界華商發展報告(2017)》,為人們揭示了海外華商的真實生存現狀。

美國華商:七成以上為“夫妻店”

2012年,在美國有華商企業52.87萬家,占美國企業總數的1.9%,這一比重在十年前為1.2%。從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間,美國華商企業數量增加了24.27萬家,增幅達84.8%。而在這一期間,美國企業總體增長速度為20.2%。華商企業增長的速度明顯快於美國企業整體增長水準。

與美國企業整體情況相比,華商企業偏重於從事住宿和餐飲服務業,專業、科學和技術服務業,房地產和租賃業,批發貿易業,零售貿易業等領域。且華商企業多集中於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州。

歐洲華商:經營行業不斷開拓

歐洲華商群體規模較大。根據中國國僑辦在2013年的統計,目前歐洲約有華僑華人255萬。一般認為,海外華僑華人的70%以上經商,因而可以推算出歐洲華商數量在178萬以上。

在國家分佈上,呈現全覆蓋、大集中、小分散的特點。分佈最多的是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荷蘭,其次是瑞典、愛爾蘭、瑞士、比利時、奧地利、葡萄牙、丹麥、匈牙利、芬蘭、希臘等。

從整體上看,歐洲華商經濟實力較弱,餐飲業、皮革業、服裝業、貿易業是華商經濟四大支柱產業。隨著不同層次新移民人數增加,經營行業不斷開拓。部分華商轉向地產、物流、海運、跨境電商、仲介、法律、諮詢、投資、金融、保險、旅遊、酒店等行業。

日本華商:多從事高科技行業

在日華商與從事高科技行業的較多。大部分華商是從中國來日本留學,在大學和研究生院學習、研究了尖端技術,畢業後到日本的大企業工作,在瞭解了企業的經營知識後再獨立創業。其次是與日本主流社會和主流商界的距離較近。大部分華商企業的主要客戶是日本企業,與日本企業在各方面的合作較多。另外,日本華商以新華僑為主,與老華僑之間在事業領域和經商模式上有很大差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