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克隆猴的價值

【僑報綜合訊】體細胞克隆猴技術不能用於克隆人, 那該項技術的突破究竟能幹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透露, 克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唯一目的, 就是服務人類健康——體細胞克隆猴的構建成功, 不僅在科學上證實了獼猴可以用體細胞來克隆, 更重要的是, 它可以使獼猴成為“真正有用”的動物模型, 來説明理解人的大腦, 開發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

推動自閉症等腦疾新藥研發

猴的生理特徵與人相近, 基於克隆猴建立的動物模型有助於新藥研發以及腦類疾病治療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刊撰文稱, 這一成功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綜合上海澎湃新聞、廣州《南方週末》報導, “克隆猴技術最先應用可能是跟腦疾病相關的。 ”蒲幕明近日在中科院神經所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 建立克隆猴的動物實驗模式, 有助於理解人的大腦以及治療疾病。 “此外, 其他跟基因相關的疾病, 都是我們要研究試探的。 ”

蒲慕明說, 現在研究人類疾病經常用鼠的模型, 但是通過鼠模型篩選出來的藥物, 在人體實驗的時候大多沒有效果, 或是有副作用, 這是因為鼠跟人畢竟相差太遠。

相應地, 靈長類動物, 跟人類最為接近, 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 可以在神經科學、生殖健康、惡性腫瘤等很多疾病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比如利用腦疾病模型猴的製作, 就可以為腦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主任孫強稱, 這意味著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類比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 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藥測試。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官閘道於體細胞克隆猴的報導中也指出, 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 將推動中國率先發展出基於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 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 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作為遺傳特性、生理結構、神經發育等方面與人類最為接近的動物, 猴子已在生命科學研究、新藥篩選、人類疾病機理研究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 成為最重要的人類疾病模式動物之一。 通過基因改造, 培育出能準確模擬人類遺傳病症狀的基因修飾猴,

則是目前生命科學, 特別是神經科學的研究前沿, 中國科學家在這方面走在了國際前列。

2014年2月, 《細胞》(Cell)宣佈, 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季維智研究員、南京醫科大學沙家豪教授和南京大學黃行許教授團隊共同培育的世界首例CRISPR/Cas9靶向基因編輯猴在中國昆明誕生。 研究人員首先對猴的單細胞受精卵注射一種設計好的特殊RNA, 通過這種RNA引導DNA切割酶Cas9, 對與新陳代謝調控和免疫系統疾病相關的兩個基因進行同時破壞, 最終獲得了兩隻基因敲除小猴, 為研製更好的人類疾病模型奠定了重要基礎。

2016年1月25日, 《自然》(Nature)雜誌報導, 中國科學家培育出世界首例“自閉症”轉基因猴, 這項成果則由孫強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仇子龍團隊合作完成的。

自閉症是一類多發於青少年的精神疾病, 患者症狀包括社交障礙、重複性刻板動作、焦慮、抑鬱等, 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 研究發現, 一個名叫甲基化CpG島結合蛋白2(MeCP2)的基因與自閉症發生有密切關係, 如果該基因發生突變或缺失喪失功能, 患者會表現出類自閉症的一些症狀, 而當該基因出現過量表達時, 則會表現出嚴重的自閉症症狀。 研究人員通過慢病毒轉染方法, 將MeCP2基因與綠色螢光蛋白基因連接後, 轉入到獼猴卵母細胞中, 人工授精後將受精卵移植到代孕母猴體內, 最終培育出8只轉基因猴, 這些轉基因猴均含有多個拷貝的MeCP2基因, 表現出重複行為、焦慮以及社交障礙等典型的自閉症患者症狀。 研究人員通過人工授精的方法繁殖出第二代轉基因猴,它們也表現出自閉症症狀。

2018年1月12日,孫強團隊還運用CRISPR/Cas9編輯技術獲得基因敲入食蟹猴,為構建靶向定點整合的基因修飾猴模型提供了可能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研究》雜誌。

目前,基因修飾猴在亨廷頓氏病、帕金森病和自閉症等神經疾病展現巨大的應用前景,但是上述研究均利用傳統的顯微注射技術或慢病毒轉染技術,基因修飾猴的製備效率偏低。

另外,在利用基因修飾動物進行藥物篩選和藥效驗證時,往往需要實驗動物遺傳背景一致。這點在小鼠和大鼠上很容易做到,但是對於作為單胎動物的靈長類動物來說就是巨大難題,而體細胞克隆猴技術則正好能解決這一難題,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與基因編輯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結合,理論上可以培育出足夠數量、遺傳背景完全一致的基因修飾猴,有望將中國神經科學、神經疾病機理研究和新藥研發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的“傑克遜實驗室”

除了能幫助人類攻克一些疑難雜症,克隆猴技術還有望催生一個產業鏈。

新華網報導,孫強表示,中國獼猴、食蟹猴的存欄量目前約30萬隻,每年大量養殖獼猴出口到海外。該團隊攻克的克隆技術有望催生一個新的產業。

因為生物醫學界和醫藥研發產業對模式動物的需求,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獼猴是與人類最相近的、被科研倫理規範所允許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猴因此成為了神經科學以及腦疾病藥物研發的利器。

蒲慕明說,世界上最著名的模式動物研發、銷售公司是美國的Jackson Laboratory(傑克遜實驗室)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29年,出售7000多種基因編輯小鼠。“克隆猴技術將造就一個中國的Jackson Laboratory。”

中國對這一技術的突破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大科學計畫,如腦圖譜計畫中的主導地位。“(海外)你想用某個疾病的克隆猴模型,可以,我們不出口,要用的話,來上海用!”

但怎麼樣保護這一技術?“中國只比海外領先一年。”蒲慕明表示,克隆猴技術本身目前無法用專利保護。

“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一年。怎麼樣抓住這樣的機遇,快速做出幾個疾病的動物模型,去申請專利,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蒲慕明說。

當然,從技術層面上看,在醫藥研發中大量引入克隆猴,還需要回答一些問題。

“如果用作實驗動物,需要一個群體,一兩個動物起的作用有限。克隆的動物間,消除了遺傳多樣性,不能形成遺傳學意義上的群體。”薑韜稱。

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下一步的首要工作就是要通過提升克隆猴的成功率,構建出一大批具有完全相同遺傳基因的猴群。“這是製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

連結:克隆猴引三大“質疑” 媒體:靠的是真本事

中國科學家去年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國際頂尖雜誌《細胞》1月24日發佈了這項生命領域的重大突破之後,在世界上引起轟動,同時很快也在網路上引發了“質疑”。有人認為克隆猴的技術是沿用20年前第一個克隆動物“多莉”羊的技術;也有人宣稱之所以中國科學家能在靈長類克隆領域拔得頭籌,是因為西方科學界有倫理限制。

香港《文匯報》報導,那麼,國際主流媒體是如何回應這些“質疑”的呢?

質疑一:克隆猴是別人玩剩的技術?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和《大西洋月刊》兩家媒體都表示,中國人的實驗證明了“靈長類”動物的克隆可以實現,而這是因為中國的科學家不僅僅只是採用——更改良了——當年克隆綿羊的技術,才令此前屢屢失敗的靈長類克隆終於在這次127個克隆卵細胞中取得了2個成功的結果,誕生了“中中”和“華華”這兩隻活蹦亂跳的小猴子。

《國家地理》雜誌也因此總結說:這便是為什麼中國科學家的這次突破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成功用實實在在的克隆技術克隆出了與人類同屬“靈長類”動物的猴子,從而也令該技術被應用在克隆人上提供了可能性。

而在CNN的報導中,一位元接受採訪的基因學者也表示,他對於中國科學家實現的這一技術突破“印象非常深刻”。

質疑二:西方禁止克隆猴子才讓中國科學家領先?雖然西方社會並沒有進行猴子克隆實驗的禁忌,但一些動物保護組織持續對國外科研機構的“圍堵”也確實導致一些科研工作很難開展下去,但這種困境其實已經不再是“倫理問題”的範疇了……

中國之所以能趕在西方之前實現“克隆猴”,一個本質的原因還是中國對於基礎科學的投入大大增加了。

英國《金融時報》就在他們關於中國“克隆猴”的報導中寫到:中國對基礎研究正在“大舉增加撥款”。

該報介紹說,在2015年時,由中國國家主導的基礎研究(即沒有直接商業應用的科學研究)經費已經增至了100億美元。“儘管這個數字大約是美國聯邦基礎研究支出的1/4,但是相比四年前39億美元的國家科研經費總額,這是一個巨大增加”。

質疑三:為什麼要克隆猴子?是為了克隆人嗎?以往每次有克隆動物誕生,都會引來克隆人是否會出現的恐慌,此次克隆猴的誕生,更是引來了新一波熱議。不過,中國科學家們早已就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不會也沒有任何打算進行克隆人的實驗。

既然不是為了克隆人,那我們克隆猴子又是為了什麼呢?

這一點,客觀報導中國“克隆猴”成就的海外媒體已經紛紛給出了答案。

英國《自然》雜誌在一篇報導中寫到:中國科學家的突破或將給人類疾病的研究帶來一場革命。

英國肯特大學遺傳學教授達倫·格裡芬則以“謹慎的樂觀”態度看待該項研究,稱從技術角度來說“非常令人讚歎”。他補充說:“這種方法的益處很明顯,能夠建立已知和統一遺傳背景的靈長類模型,毫無疑問對於研究、理解以及最終治療人類疾病來說非常有用,尤其是與基因相關的疾病。”

法新社報導稱:中國科學家的這一重大突破,可以極大地促進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醫學研究。這是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建立以來的又一重大成果產出。

研究人員通過人工授精的方法繁殖出第二代轉基因猴,它們也表現出自閉症症狀。

2018年1月12日,孫強團隊還運用CRISPR/Cas9編輯技術獲得基因敲入食蟹猴,為構建靶向定點整合的基因修飾猴模型提供了可能性,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研究》雜誌。

目前,基因修飾猴在亨廷頓氏病、帕金森病和自閉症等神經疾病展現巨大的應用前景,但是上述研究均利用傳統的顯微注射技術或慢病毒轉染技術,基因修飾猴的製備效率偏低。

另外,在利用基因修飾動物進行藥物篩選和藥效驗證時,往往需要實驗動物遺傳背景一致。這點在小鼠和大鼠上很容易做到,但是對於作為單胎動物的靈長類動物來說就是巨大難題,而體細胞克隆猴技術則正好能解決這一難題,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與基因編輯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結合,理論上可以培育出足夠數量、遺傳背景完全一致的基因修飾猴,有望將中國神經科學、神經疾病機理研究和新藥研發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的“傑克遜實驗室”

除了能幫助人類攻克一些疑難雜症,克隆猴技術還有望催生一個產業鏈。

新華網報導,孫強表示,中國獼猴、食蟹猴的存欄量目前約30萬隻,每年大量養殖獼猴出口到海外。該團隊攻克的克隆技術有望催生一個新的產業。

因為生物醫學界和醫藥研發產業對模式動物的需求,造就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獼猴是與人類最相近的、被科研倫理規範所允許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猴因此成為了神經科學以及腦疾病藥物研發的利器。

蒲慕明說,世界上最著名的模式動物研發、銷售公司是美國的Jackson Laboratory(傑克遜實驗室)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29年,出售7000多種基因編輯小鼠。“克隆猴技術將造就一個中國的Jackson Laboratory。”

中國對這一技術的突破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大科學計畫,如腦圖譜計畫中的主導地位。“(海外)你想用某個疾病的克隆猴模型,可以,我們不出口,要用的話,來上海用!”

但怎麼樣保護這一技術?“中國只比海外領先一年。”蒲慕明表示,克隆猴技術本身目前無法用專利保護。

“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一年。怎麼樣抓住這樣的機遇,快速做出幾個疾病的動物模型,去申請專利,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蒲慕明說。

當然,從技術層面上看,在醫藥研發中大量引入克隆猴,還需要回答一些問題。

“如果用作實驗動物,需要一個群體,一兩個動物起的作用有限。克隆的動物間,消除了遺傳多樣性,不能形成遺傳學意義上的群體。”薑韜稱。

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下一步的首要工作就是要通過提升克隆猴的成功率,構建出一大批具有完全相同遺傳基因的猴群。“這是製作腦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的關鍵技術。”

連結:克隆猴引三大“質疑” 媒體:靠的是真本事

中國科學家去年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國際頂尖雜誌《細胞》1月24日發佈了這項生命領域的重大突破之後,在世界上引起轟動,同時很快也在網路上引發了“質疑”。有人認為克隆猴的技術是沿用20年前第一個克隆動物“多莉”羊的技術;也有人宣稱之所以中國科學家能在靈長類克隆領域拔得頭籌,是因為西方科學界有倫理限制。

香港《文匯報》報導,那麼,國際主流媒體是如何回應這些“質疑”的呢?

質疑一:克隆猴是別人玩剩的技術?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和《大西洋月刊》兩家媒體都表示,中國人的實驗證明了“靈長類”動物的克隆可以實現,而這是因為中國的科學家不僅僅只是採用——更改良了——當年克隆綿羊的技術,才令此前屢屢失敗的靈長類克隆終於在這次127個克隆卵細胞中取得了2個成功的結果,誕生了“中中”和“華華”這兩隻活蹦亂跳的小猴子。

《國家地理》雜誌也因此總結說:這便是為什麼中國科學家的這次突破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成功用實實在在的克隆技術克隆出了與人類同屬“靈長類”動物的猴子,從而也令該技術被應用在克隆人上提供了可能性。

而在CNN的報導中,一位元接受採訪的基因學者也表示,他對於中國科學家實現的這一技術突破“印象非常深刻”。

質疑二:西方禁止克隆猴子才讓中國科學家領先?雖然西方社會並沒有進行猴子克隆實驗的禁忌,但一些動物保護組織持續對國外科研機構的“圍堵”也確實導致一些科研工作很難開展下去,但這種困境其實已經不再是“倫理問題”的範疇了……

中國之所以能趕在西方之前實現“克隆猴”,一個本質的原因還是中國對於基礎科學的投入大大增加了。

英國《金融時報》就在他們關於中國“克隆猴”的報導中寫到:中國對基礎研究正在“大舉增加撥款”。

該報介紹說,在2015年時,由中國國家主導的基礎研究(即沒有直接商業應用的科學研究)經費已經增至了100億美元。“儘管這個數字大約是美國聯邦基礎研究支出的1/4,但是相比四年前39億美元的國家科研經費總額,這是一個巨大增加”。

質疑三:為什麼要克隆猴子?是為了克隆人嗎?以往每次有克隆動物誕生,都會引來克隆人是否會出現的恐慌,此次克隆猴的誕生,更是引來了新一波熱議。不過,中國科學家們早已就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不會也沒有任何打算進行克隆人的實驗。

既然不是為了克隆人,那我們克隆猴子又是為了什麼呢?

這一點,客觀報導中國“克隆猴”成就的海外媒體已經紛紛給出了答案。

英國《自然》雜誌在一篇報導中寫到:中國科學家的突破或將給人類疾病的研究帶來一場革命。

英國肯特大學遺傳學教授達倫·格裡芬則以“謹慎的樂觀”態度看待該項研究,稱從技術角度來說“非常令人讚歎”。他補充說:“這種方法的益處很明顯,能夠建立已知和統一遺傳背景的靈長類模型,毫無疑問對於研究、理解以及最終治療人類疾病來說非常有用,尤其是與基因相關的疾病。”

法新社報導稱:中國科學家的這一重大突破,可以極大地促進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醫學研究。這是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建立以來的又一重大成果產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