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英合作或有“新看點” 環保領域怎麼能錯過?

邁入新時代後,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被提至新高度, 環保政策不停歇、污染防治不間斷。 而新時期的英國, 也將政策向生態環保、可持續行業傾斜。 專家預測, 在英國首相特雷莎·梅首次訪華期間, 環保和綠色節能產業將成為雙方合作的“新看點”。

2018年1月31日,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開始了上任以來對中國的第一次正式訪問。 據悉, 特雷莎·梅此次的中國之行是承續2015年中國領導人訪英, 開啟中英關係“黃金時代”以來最高層級互訪, 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

近年來, 隨著雙方關係的深入發展, 中英兩國在環保、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有目共睹, 此次特雷莎·梅訪華也將帶來更具多元化的合作。 據新華網權威報導, 專家預測, 製造業、環境保護和綠色節能產業將成為雙方合作的“新看點”。 中國環保線上認為, 鑒於國內環保高壓持續、環境污染治理不斷加碼, 以及英國持有的產業優勢,

雙方在環保領域的合作機遇無限。

需求釋放, 合作共用

作為政策導向性行業, 我國的環保產業正被密集的政策包圍, 尤其是“十三五”時期以來。 從“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的頒佈, 再到業內疾喚“固廢十條”、“雜訊十條”的出臺, 環境治理加速向各細分領域進軍。

而十九大報告更將生態文明建設提至新高度, “藍天保衛戰”、“污染防治”成為環保工作的主線。 於是, 全國各地持續打響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 拓寬超低排放範圍, 實行“煤改電”、“煤改氣”, 加快推行垃圾強制分類, 推廣使用清潔能源……一系列整治措施成為環保部門監督的日常。

但總體來看, 我國環境污染形勢依舊十分嚴峻, 霧霾來襲、重污染天氣多發、垃圾圍城/村、農村環境污染、土壤污染、黑臭水體嚴重等問題突出。

邁入新時代, 環保督察常態化、利好政策更是不停歇, 碳市場啟動、環保稅開徵、廢氣排放標準收緊等高壓持續, 促進了環境治理需求的進一步釋放。

天空從“淺藍”到“深藍”尚需時日, 河水由黑變清仍要過程, 隨著政策的持續加碼, 環境治理將從市政處理轉向工業治理, 由火電領域延伸至非電行業, 工業環保、農業環保、環境監測等細分領域將率先崛起。

與此同時, 在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 大量社會資本的注入加劇了市場競爭, “抱團取暖”、“海淘”、“走出去”成為環保企業新的發展路徑。 如果說, 市場需求是中英環保合作的基礎, 那麼, “走出去”的發展方式則提供了方向。

揚長避短,

各取所需

我國環保產業起步較晚, 相關設備依賴進口、治理技術借鑒國外, 行業整體仍存在發展瓶頸。 與國外建立合作、“走出去”是一個吸收融合的過程, 有利於環保產業的長遠發展, 使其向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靠齊。

英國執政黨保守黨議員丹尼爾·考辛斯基表示, 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廣環保和綠色能源等方面, 中國實際上已經在扮演“領導者”角色, 加強同中國的合作, 對於英國來說是一項“優先任務”。

而英國是歷經工業化污染後, 發展環境保護、宣導可持續發展動力的先驅國家之一, 相對而言, 在環保政策制定實施上更輕車熟路。 同時, 在霧霾治理、散煤整治等方面, 英國可為提供建設性建議。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縱觀英國在環境治理中的政策、措施,

中國環保線上整理發現, 其中很多內容均值得借鑒學習。 如:為實現CO2排量減半, 英國急劇減少煤炭消費需求、普及太陽能發電、大規模擴張海上風力發電;為向塑膠垃圾污染宣戰, 英國力推25年環境規劃;為減少汽車尾氣污染, 英國2040年起全面禁售汽油和柴油汽車;在我國環保稅開徵後, 英國甚至出臺政策, 喝“拿鐵”也要徵稅……

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當下, 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將超越經濟、貿易、教育、文化等領域,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話環保藍圖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未來, 期待中英兩國在環保領域會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