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事業單位養老金,掛鉤調整,多繳多得?

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工資

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 按照工齡, 每工作一年100元。 依此類推工齡10年的退休金是1000元。 參加工作20年的退休金是2000元, 參加工作30年的退休金是3000元, 工齡40年的退休金是4000元。 不分高級工, 中級工, 還是普通工人。 人社部已經表態, 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2018年會再次增加養老金, 增加幅度會略低於2017年, 增幅大概在5%左右, 增加時間和細則待定。

掛鉤調整基本養老金

掛鉤調整部分體現了, 多繳多得原則, 按繳費年限普遍增加基本養老金;

2017年繼續實行與繳費年限掛鉤普遍增加基本養老金的辦法,

繳費年限滿10年及以上的退休人員, 繳費年限每滿1年, 每月增加3元;

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不含建設征地農轉工退休人員), 每人每月增加30元;

繳費年限不滿15年的建設征地農轉工退休人員, 每人每月增加45元。

按絕對額普遍增加基本養老金

將退休人員2016年年底前的月基本養老金由高到低劃分三檔, 5073元(含)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加40元;3573元(含)~5073元之間的每人每月增加50元;3573元以下每人每月增加60元。 此次調整實施由少到多的絕對額標準逐漸加大傾斜力度, 保障了待遇水準偏低的人員能夠適當多增加基本養老金。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

行程問題的基礎知識

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主要的變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數量和運動方向上。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成: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當中參與者必須是兩個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們的運動方向相反,

則為相遇(相離)問題, 如果他們的運動方向相同, 則為追及問題。

相遇(相離)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相離)路程

追及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速度差×追及時間=路程差

在相遇(相離)問題和追及問題中, 考生必須很好的理解各數量的含義及其在數學運算中是如何給出的, 這樣才恩能夠提高解題速度和能力。

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甲從A地到B地, 乙從B地到A地, 然後甲, 乙在途中相遇, 實質上是兩人共同走了A、B之間這段路程, 如果兩人同時出發, 那麼

A, B兩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時間=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問題的核心是“速度和”問題。

例1、甲、乙兩車從A、B兩地同時出發, 相向而行, 如果甲車提前一段時間出發,

那麼兩車將提前30分相遇。 已知甲車速度是60千米/時, 乙車速度是40千米/時, 那麼, 甲車提前了多少分出發( )分鐘。

A. 30 B. 40 C. 50 D. 60

解析:【答案】C,本題涉及相遇問題。 方法1、方程法:設兩車一起走完A、B兩地所用時間為x,甲提前了y時, 則有, (60+40)x=60[y+(x-30)]+40(x-30), y=50

方法2、甲提前走的路程=甲、乙 共同走30分鐘的路程, 那麼提前走的時間為, 30(60+40)/60=50

例2、甲、乙二人同時從相距60千米的兩地同時相向而行, 6小時相遇。 如果二人每小時各多行1千米, 那麼他們相遇的地點距前次相遇點1千米。 又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 乙原來的速度為( )

A.3千米/時 B.4千米/時 C.5千米/時 D.6千米/時

解析:【答案】B, 原來兩人速度和為60÷6=10千米/時, 現在兩人相遇時間為60÷(10+2)=5小時, 採用方程法:設原來乙的速度為X千米/時, 因乙的速度較慢, 則5(X+1)=6X+1, 解得X=4。 注意:在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誰的速度快。

方法2、提速後5小時比原來的5小時多走了5千米,比原來的6小時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來1小時剛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點整派車去某廠接勞模作報告,往返需1小時。該勞模在下午1點就離廠步行向學校走來,途中遇到接他的車,便坐上車去學校,於下午2點30分到達。問汽車的速度是勞模步行速度的( )倍。

A. 5 B. 6 C. 7 D. 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車往返需1小時,實際只用了30分鐘,說明車剛好在半路接到勞模,故有,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2點15-1點)。設勞模步行速度為a,汽車速度是勞模的x倍,則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 x=5。

方法2、由於, 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根據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所以 車速:勞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提示:甲從A地出發,乙從B地出發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後甲繼續走到B地後返回,乙繼續走到A地後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例4、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處相遇,它們各自到達對方車站後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處相遇。請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設兩地相距x千米,由題可知,第一次相遇兩車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兩車共走了2x,由於速度不變,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別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方法2、乙第二次相遇所走路程是第一次的二倍,則有54×2-42+54=120。

總之,利用速度和與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保證了迅速解題。

數位推理與資料分析備考攻略

數位推理

數位推理這部分主要測查考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考生一方面要具有數位知覺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分析、判斷、推理、運算等綜合能力,這對於大多數考生尤其是文科類的考生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又因為題量和分值都不是很高,往往被直接無視掉,其實這類考題看似複雜,但是類型有限,只要能熟悉基本的題型,掌握常用的解題方法,做對80%左右的題目是沒有問題的。

數字推理的題型分類在一般的複習參考書中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最常用的解題方法是逐差法。為了養成對題目的敏感性,應保證每天至少做20道數字推理題,尤其要注意答題的方法,先判斷題目類型和大致的數字規律,如果不好判斷就先逐差再逐商,最後再驗證是否是多次方數列。

例如:7,7,9,17,43,( )

A.119 B.117 C.123 D.121

根據題幹特徵判斷此數列應為等差數列,做一級差後得0,2,8,26,這時可以再做差得2,6,18,是等比數列後一項是54,所以答案選C,也可以觀察一級差0,2,8,26直接得到0=30-1,2=31-1,8=32-1,26=33-1,(80)=34-1。

做題時要注意不要貪多,而是要注意規律的總結,養成答題習慣,不會的題目可以先放棄,千萬不要在某道難題上花費太多的時間,考試當中一個好的的心態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要想到這道題你不會別人也不一定會,尤其是一些“變態”的難題,越早放棄才是越明智的,而不要因為一道題影響了情緒。

例如153,179,227,321,533,( )

A.789 B.919 C.1229 D.1079

此題的規律很不明顯,一種解法是153=150+31,179=170+32,227=200+33,321=240+34,533=290+35, (1079)=350+36,其中150,170,200,240,290,350是三級等差數列。這道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等差數列,在做到二級差仍然沒有明顯規律後,再判斷一下是不是等比或多次方數列,考生按這個做題順序將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後仍一頭霧水的話,我們就毫不猶豫的跳過這道題繼續做後面的題目,大家在平時的練習當中也要注意培養這種習慣,在做完一定數量的題目後再回頭解決那些較難的題目。

定義判斷題型特點與解題方法

1、定義本身不容置疑。依據這個定義所確定的正確選項可能與現實生活中方面的規範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考生不要因此產生障礙,這就要求應試者在解題時,要理解被定義項的內涵,不要放大或縮小,否則就會對定義產生誤解,犯類似“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錯誤。

2、題材比較集中,法律概念佔據主體題材。前兩年的題目幾乎全部是法律概念,但2004年以後法律概念的比例有所下降,這也將是以後考試選材的趨勢;

3、定義、概念本身比較專業,但都是一些比較基礎的概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有所接觸,一般不會很陌生;

4、題目一般比較容易,是一種不需平時知識積累,一點即通,不點易錯的題型。

5、提問形式有肯定性的判斷和否定性的判斷兩種類型。前者是指選出一個最符合定義的選項;後者是指選出一個最不符合定義的選項。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定義判斷並不是判斷定義本身的正誤,而是根據給出的定義(定義核心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全面的理解、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最終選擇最符合題意的備選項。

解題方法

在解答定義判斷題時,運用“屬+種差”的方法進行分析最為快捷實用。在仔細判斷定義“屬”與“種差”的前提下,與選項進行對照,從而篩選出正確答案。

方法2、提速後5小時比原來的5小時多走了5千米,比原來的6小時多走了1千米,可知原來1小時剛好走了5-1=4千米。

例3、某校下午2點整派車去某廠接勞模作報告,往返需1小時。該勞模在下午1點就離廠步行向學校走來,途中遇到接他的車,便坐上車去學校,於下午2點30分到達。問汽車的速度是勞模步行速度的( )倍。

A. 5 B. 6 C. 7 D. 8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車往返需1小時,實際只用了30分鐘,說明車剛好在半路接到勞模,故有,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2點15-1點)。設勞模步行速度為a,汽車速度是勞模的x倍,則可列方程,75a=15ax,解得 x=5。

方法2、由於, 車15分鐘所走路程=勞模75分鐘所走路程,根據路程一定時,速度和時間成反比。所以 車速:勞模速度=75:15=5:1

二次相遇問題:

知識要點提示:甲從A地出發,乙從B地出發相向而行,兩人在C地相遇,相遇後甲繼續走到B地後返回,乙繼續走到A地後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則有:

第二次相遇時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時走的路程的兩倍。

例4、甲乙兩車同時從A、B兩地相向而行,在距B地54千米處相遇,它們各自到達對方車站後立即返回,在距A地42千米處相遇。請問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A.120 B.100 C.90 D.80

解析:【答案】A。方法1、方程法:設兩地相距x千米,由題可知,第一次相遇兩車共走了x,第二次相遇兩車共走了2x,由於速度不變,所以,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分別為第一次相遇的二倍,即54×2=x-54+42,得出x=120。

方法2、乙第二次相遇所走路程是第一次的二倍,則有54×2-42+54=120。

總之,利用速度和與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從而保證了迅速解題。

數位推理與資料分析備考攻略

數位推理

數位推理這部分主要測查考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考生一方面要具有數位知覺能力,另一方面要具有分析、判斷、推理、運算等綜合能力,這對於大多數考生尤其是文科類的考生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但又因為題量和分值都不是很高,往往被直接無視掉,其實這類考題看似複雜,但是類型有限,只要能熟悉基本的題型,掌握常用的解題方法,做對80%左右的題目是沒有問題的。

數字推理的題型分類在一般的複習參考書中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最常用的解題方法是逐差法。為了養成對題目的敏感性,應保證每天至少做20道數字推理題,尤其要注意答題的方法,先判斷題目類型和大致的數字規律,如果不好判斷就先逐差再逐商,最後再驗證是否是多次方數列。

例如:7,7,9,17,43,( )

A.119 B.117 C.123 D.121

根據題幹特徵判斷此數列應為等差數列,做一級差後得0,2,8,26,這時可以再做差得2,6,18,是等比數列後一項是54,所以答案選C,也可以觀察一級差0,2,8,26直接得到0=30-1,2=31-1,8=32-1,26=33-1,(80)=34-1。

做題時要注意不要貪多,而是要注意規律的總結,養成答題習慣,不會的題目可以先放棄,千萬不要在某道難題上花費太多的時間,考試當中一個好的的心態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要想到這道題你不會別人也不一定會,尤其是一些“變態”的難題,越早放棄才是越明智的,而不要因為一道題影響了情緒。

例如153,179,227,321,533,( )

A.789 B.919 C.1229 D.1079

此題的規律很不明顯,一種解法是153=150+31,179=170+32,227=200+33,321=240+34,533=290+35, (1079)=350+36,其中150,170,200,240,290,350是三級等差數列。這道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等差數列,在做到二級差仍然沒有明顯規律後,再判斷一下是不是等比或多次方數列,考生按這個做題順序將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後仍一頭霧水的話,我們就毫不猶豫的跳過這道題繼續做後面的題目,大家在平時的練習當中也要注意培養這種習慣,在做完一定數量的題目後再回頭解決那些較難的題目。

定義判斷題型特點與解題方法

1、定義本身不容置疑。依據這個定義所確定的正確選項可能與現實生活中方面的規範表述有不一致的地方,考生不要因此產生障礙,這就要求應試者在解題時,要理解被定義項的內涵,不要放大或縮小,否則就會對定義產生誤解,犯類似“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錯誤。

2、題材比較集中,法律概念佔據主體題材。前兩年的題目幾乎全部是法律概念,但2004年以後法律概念的比例有所下降,這也將是以後考試選材的趨勢;

3、定義、概念本身比較專業,但都是一些比較基礎的概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有所接觸,一般不會很陌生;

4、題目一般比較容易,是一種不需平時知識積累,一點即通,不點易錯的題型。

5、提問形式有肯定性的判斷和否定性的判斷兩種類型。前者是指選出一個最符合定義的選項;後者是指選出一個最不符合定義的選項。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定義判斷並不是判斷定義本身的正誤,而是根據給出的定義(定義核心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全面的理解、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最終選擇最符合題意的備選項。

解題方法

在解答定義判斷題時,運用“屬+種差”的方法進行分析最為快捷實用。在仔細判斷定義“屬”與“種差”的前提下,與選項進行對照,從而篩選出正確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