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殲15總師:經常有人講艦載機應高低搭配 都說錯了!

根據遠望智庫與“戰略前沿技術”微信公號提供的消息, 航空工業集團孫聰院士1月7日在“海洋防務創新論壇”上做了題為《走向深藍——航母編隊艦載戰鬥機作戰》的報告, 對航母與艦載機關係及艦載機未來發展進行了探討。 以下是主要內容。

1917年美國的尤金·伊利在航母上的成功一落, 徹底改變了西方人近兩三百年海戰的歷史, 世界海戰模式從海平面變成了立體式, 飛機速度快、來去自由, 是攻防的核心裝備, 航母作戰是典型的作戰體系, 航母編隊的責任區第一個叫近防區, 第二個叫中防區, 第三個是遠防區。 遠防區到交戰區, 就是整個體系往前推進, 近防區(50公里以內)由航母本身負責, 比如近空防禦導彈和末端近防武器, 中防區基本上由驅護艦艇攜帶的艦空導彈來執行, 範圍在180-200公里左右, 而200-350公里以外, 由艦載機完成, 350-1000公里之間則是打擊區要完成的任務。

從打擊的角度來說, 艦載機就是航母編隊的一把利劍。

所謂近空支援, 就是利用地面尖兵, 告訴哪些關鍵的點打不下來了, 我空中支援上來把它打掉。 這都是在取得制空權的前提下才能大量運用的, 像美國的F-35B以及MV-22魚鷹這一類的給兩栖艦來使用的艦載機, 就是主要擔負這個任務的。 在空中體系和大陸體系支援下, 我們有空戰的一些能力, 一旦離開了這個體系, 飛機就要有編隊協同的能力。 將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天上的目標地面打, 地面的目標天上打。 飛機和飛機的協同, 密集的編隊, 用四個雷達來探測一個目標, 把四個雷達相當於感測器, 把它有機的綜合, 作用距離會大幅提高。

關於空戰, 這個打仗怎麼打?好比一枚導彈?打仗的時候並不是一發導彈就可以打掉一個目標。

提及導彈, 所謂攻擊距離80公里或100公里, 這都是對非機動的直線飛行的目標而言的, 一旦目標進行機動, 導彈的攻擊區就大幅縮小。 空戰中, 情報最重要, 一旦人工智慧用到了飛機上, 對方雷達一旦開機, 我就能收到它的資訊, 知道對手是何種飛機, 帶何種的武器, 能力是多強, 馬上就自動給飛行員提供一套作戰建議, 這就是人工智慧在空戰中的初步的輔助性的決策能力。

防空壓制, 是我們進攻型打擊必不可少的, 首先擁有電子偵察能力, 進行巡航待戰、壓制、截獲、攻擊、評估。 其中有兩個環節最重要, 一是說情報拿到之後的佯攻, 一定要有佯攻、有真攻, 講究四個字:一快、二騙、三准、四狠,

靈活運用設計好戰術。 第二個就是評估, 第一輪打擊後, 評估一下, 還要不要進行第二輪攻擊, 相當於第二次評估敵人個狀態和我方兵力調動。

防空壓制有兩個參數, 比如說對方防空能力假如500公里, 此時, 我方武器是攻擊不了對方的, 我方飛機要進到其範圍就受威脅, 怎麼辦?第一要利用隱身能力, 把對方的探測空間大幅壓縮, 第二是利用電子戰壓對方防空系統, 遠距離攻擊完後我方飛機撤出。 這時候要用到的地形跟隨飛行、地形回避飛行, 這都是屬於秒級的反應, 這要靠自動化實現, 讓人工來進行跟隨飛行是非常難的。

航母戰力, 要分波次實施打擊, 每一個波次, 一定要有進攻的飛機, 要有護航的飛機,

要有電子戰機, 組成一個打擊編隊。 比如30天內的攻擊, 消耗防區外的彈藥幾百枚, 制導炸彈幾千枚。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就是打仗打的是後勤, 打的是錢, 即使老美這麼富的國家, 也不全都用精確制導武器, 基本上是高價值武器占20-30%, 其餘多是低價值彈藥。 所以我們不能都搞精確打擊武器, 什麼防區外、超視距, 那是一個技術的方向, 真正戰爭運作起來, 低成本武器也必不可少。 這就給船的設計提出要求了, 你得給我帶這麼多彈, 要不然我們挺不住。

在航母出動的時候, 在美國福特級航母上, 配的是F-35和F-18E/F, 每天主要是承擔高威脅目標的打擊任務, 承擔戰鬥巡邏、空中加油、壓制防空、縱深打擊。 另外這兩款戰機還不能混編, 因為隱身飛機和非隱身飛機混編,那隱身的就失效了。隱身飛機每一次出動,維修保養需要長週期、高代價,從經濟使用成本上要達到最優化。我們經常有人講,飛機是高低搭配、輕重搭配,實際上這都不對,所有飛機搭配都是任務搭配,是以完成任務為要務,不管飛機大小,要完成什麼任務就進行什麼樣的搭配。

根據美國人的全球戰略,任何一個地點發生了問題,它都有一艘航母能及時趕到那,然後這艘航母如果能夠堅持四天,就有後續增援部隊趕到,包括補給和其他航母。最重要的就是四天所帶的彈藥,這是在航母設計指標裡的所謂自持力。戰機是航母的利劍,既是打敵人的,又是自身的“紅纓槍”,在家站崗放哨的,打擊的核心戰鬥能力就是出動率,除了有可執行任務的飛機、可用的人員之外,最重要的是航保能力,一站式的保障、加油的速率、再次出動的能力,形成一個打擊流,這是我們航母設計發展的一個趨勢。

因為隱身飛機和非隱身飛機混編,那隱身的就失效了。隱身飛機每一次出動,維修保養需要長週期、高代價,從經濟使用成本上要達到最優化。我們經常有人講,飛機是高低搭配、輕重搭配,實際上這都不對,所有飛機搭配都是任務搭配,是以完成任務為要務,不管飛機大小,要完成什麼任務就進行什麼樣的搭配。

根據美國人的全球戰略,任何一個地點發生了問題,它都有一艘航母能及時趕到那,然後這艘航母如果能夠堅持四天,就有後續增援部隊趕到,包括補給和其他航母。最重要的就是四天所帶的彈藥,這是在航母設計指標裡的所謂自持力。戰機是航母的利劍,既是打敵人的,又是自身的“紅纓槍”,在家站崗放哨的,打擊的核心戰鬥能力就是出動率,除了有可執行任務的飛機、可用的人員之外,最重要的是航保能力,一站式的保障、加油的速率、再次出動的能力,形成一個打擊流,這是我們航母設計發展的一個趨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