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留美北大生控訴父母,家庭教育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近, “留美北大生萬字文數落父母, 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引起輿論關注。 大多數媒體沿著這名北大生對父母的控訴分析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存在問題, 諸如肆意操控、 過度關愛導致孩子心理出問題, 沒有樹立足夠的信心。

這樣的分析, 當然沒有問題, 而且很“討巧”——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在筆者看來, 這進入了概念化評價套路。 從大概念說, 孩子拉黑父母6年, 作為父母, 家庭教育是失敗的——與孩子的關係緊張到這種地步, 但如果僅從大概念上分析, 是很難針對這個家庭遇到的真正問題, 進行深入分析, 同時給其他家庭以借鑒的。 因為家庭教育是十分個性化的教育, 分析家庭教育的問題, 應該儘量做個性化解讀, 這和學校教育不同, 學校教育雖然也會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性), 但更多是共性要求。 透過“控訴信”, 其家庭教育的真問題其實是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價值觀教育。

從這名學生所寫的控訴信看, 他對父母的控訴是充滿矛盾的, 總體而言, 他認為父母對自己“過度關愛”, 可他又指責父母“缺乏親情”, 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援。 比如, 他在信中寫道, 在大院學校上高中時, 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 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 “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高二時, 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 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 父親依然沒有支持, 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如果從家庭教育角度看, 拋開信中寫的打罵情節, 其父母的說法並沒有錯, 是鼓勵其獨立面對問題, 不要指望依靠父母獲得優待。

可為何在他這裡卻變為了父母不尊重和支持自己呢?

在筆者看來, 其父母沒有及時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這應該是一方面問題, 但要指責其父母過度關愛, 包辦孩子的一切, 卻不妥當(至少從這封信中, 可以看到其父母和那些完全包辦孩子一切的父母是不同的,

還在考慮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否則他也不會抱怨父母對自己的支持不夠了)。 有輿論一方面批評其父母過度關愛, 一方面又說其父母沒有給予孩子情感呵護, 這其實是有些矛盾的。 輿論可能想表達的意思是, 父母在物質上、生活給予多(包辦代替), 但在情感支援上關注少。 但以父母不支持他調座位, 就說沒有情感支持, 這說不通。

控訴信給我的感覺是, 不是他父母與他的情感交流有多嚴重問題, 而是這名學生的價值觀念有較大的偏差, 簡單來說, 他更關注自己獲得父母無限的支持, 希望父母幫自己擺平問題, 解除尷尬, 在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時, 就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 他自己也陷入父母是關愛自己,

還是不愛自己的困惑之中。 而且到現在, 把所有問題的責任都推給父母。

類似的學生, 在現實中不在個別, 他們有這樣的價值觀念, 有的來自于家庭(父母在家庭中顯示自己的地位, 讓孩子認為父母可以擺平所有問題), 還有的來自社會環境, 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優待, 父母不能讓自己有任何委屈。 我國有的官二代、富二代, 飛揚跋扈, 惹出事端, 然後由父母擺平, 就出於這類問題。 ——父母無條件滿足。

這名學生考進了北大, 但不意味著他的價值觀沒有偏差, 由於他自己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陰影下, 他一直對父母沒有在自己“為難” 時支持自己“保護自己”, 感到憤怒, 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他說, “諮詢師說我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 以至於後來就不再和父母聯繫,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的“支援”,以至於父母和他談話,也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歡的話題有人聊”。

所以,其家庭教育的問題,不是父母過度關愛,也非父母不支持、不尊重他,而是忽視了對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價值觀教育。培養孩子健康的價值觀,一方面父母要有具體行動,比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處理(他父母做了一部分,有一部分沒有做,比如他上小學還不會剝雞蛋);另一方面,則有必要給孩子講道理,他父母的有的舉動是希望其自立,可是,只讓他自己去面對,卻沒有告訴他道理,結果是他並不理解父母為何這樣做,並覺得父母的行為傷害了自己。當然,由於父母自認為自己沒做錯,也就不理解孩子為何會有這種反應。近年來,各地都曝出父母指責孩子用手機、收走孩子手機,孩子跳樓的極端事件,看上去這並不是什麼特別大的事,可為何孩子有這麼激勵的反應,原因就在於平時教育的缺乏。父母和孩子都以簡單方式處理問題,而不是溝通、講道理。溝通、講道理的過程,既有情感交流,更有做人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需要講道理的,父母要利用各種場合、機會給孩子講成長的道理。有很多人生成長的道理,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這不僅是親情的需要,更是利用陪伴、交流,借身邊的事給孩子講人生道理,培養孩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這是這個家庭的問題,也給其他家庭教育啟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須結合孩子的個體情況,重視價值觀教育與引導。

以至於後來就不再和父母聯繫,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的“支援”,以至於父母和他談話,也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歡的話題有人聊”。

所以,其家庭教育的問題,不是父母過度關愛,也非父母不支持、不尊重他,而是忽視了對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價值觀教育。培養孩子健康的價值觀,一方面父母要有具體行動,比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處理(他父母做了一部分,有一部分沒有做,比如他上小學還不會剝雞蛋);另一方面,則有必要給孩子講道理,他父母的有的舉動是希望其自立,可是,只讓他自己去面對,卻沒有告訴他道理,結果是他並不理解父母為何這樣做,並覺得父母的行為傷害了自己。當然,由於父母自認為自己沒做錯,也就不理解孩子為何會有這種反應。近年來,各地都曝出父母指責孩子用手機、收走孩子手機,孩子跳樓的極端事件,看上去這並不是什麼特別大的事,可為何孩子有這麼激勵的反應,原因就在於平時教育的缺乏。父母和孩子都以簡單方式處理問題,而不是溝通、講道理。溝通、講道理的過程,既有情感交流,更有做人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需要講道理的,父母要利用各種場合、機會給孩子講成長的道理。有很多人生成長的道理,孩子不是天生就會,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交流,這不僅是親情的需要,更是利用陪伴、交流,借身邊的事給孩子講人生道理,培養孩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這是這個家庭的問題,也給其他家庭教育啟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須結合孩子的個體情況,重視價值觀教育與引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