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薦讀|有儀式感地過年有多重要

年味變淡是從我們變得隨便開始

小時候是最有“年味”的。

那時候我們小孩子過年一定要早早買好新衣, 端端正正疊好放在床頭, 等著初一一早再穿。 有一年商場快停止營業了還是沒有備好新衣服, 真是急得快哭出來。

而年關將近, 媽媽最焦慮的是家裡的大掃除總還沒空搞起來, 早晚都要瑣瑣碎碎念叨著。 大掃除那天必定也是很鄭重的, 要全家大幹一整天, 掃屋頂爬窗臺, 小孩子就算幫不了什麼忙, 也會裡裡外外地奔跑遞抹布, 興沖沖地參與迎接這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

大年三十貼春聯用的都是現熬的漿糊。

漿糊粘上的春聯非常瓷實, 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聯就是個大工程, 非半天時間搞不定, 還得全家上陣累得滿頭是汗。 再接著熬新一年的漿糊, 爬高上低把春聯貼得裡裡外外滿滿當當。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的, 沒有熬過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總要給鄙視。 我們家沒有住在孩子多又熱鬧的鄉下, 我也懶, 從來不會守歲, 但也睡不好, 淩晨5、6點就會給斷斷續續的鞭炮聲和親戚鄰居家來拜年的小孩們毫不顧忌咚咚咚的敲門聲給吵醒。

初一一大早在家吃過餃子就開車趕回鄉下老家。 先去爺爺家磕頭拜年, 基本腿還沒著地爺爺就會半路攔住扶起來, 拉著往桌子旁邊坐, 再胡亂抓些糖果塞進小孩兜裡。

接著男人一幫, 女人一幫, 小孩一幫, 在村裡轉悠著, 是不是親戚的, 只要認識, 走在村裡的路上見面都問“過年好”。 到中午吃飯的時間, 我們一家三口早就分散各家吃飯喝酒不知所蹤。 沒什麼計畫, 正好拜年到了飯點, 就留在這家那家吃起來。

我們堂姐妹三個是同年同月生的, 每年大年初一還有一個必須的儀式, 是三姐妹拍一張合照。 在院子裡挑一個乾淨的背景, 三姐妹整好衣帽穿戴整齊, 擺出剪刀手露出大白牙, 哢嚓!

當然是用膠捲相機拍的, 拿底片各家多洗幾張存在家庭相冊裡。 雖然每次都只拍寥寥幾張, 但很奇怪當時的每張照片都拍得相當好, 沒有撩頭髮閉眼睛各種奇怪的動作, 面容姣好笑容純真。

我們計畫著一直拍到80歲。

可是, 後來:

有了全年無休的商超, 再也不用費盡心思地囤積年貨;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 不再“延遲滿足”留到年初一;

貼春聯很少人家用漿糊了, 隨便的透明膠紙一粘, 費不了十分鐘功夫;

年夜飯越來越豐盛, 也越來越吃不出不同;

春節晚會還是年年都播, 但已淪落成我們刷手機的背景音;

沒有小孩會熬一整夜守歲, 人們年初一起床的時間是越來越晚;

我不再是需要磕頭的年紀, 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三姐妹各地求學工作嫁人, 除了打開手機的拼圖功能, 真的找不出別的機會可以合影……

過年的儀式越來越精簡, 到最後連對過年的期許都精簡掉了, 才漸漸覺得丟了什麼。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麼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 只因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 您隨便做。 只好年年依舊。 ”

隨便的結果是, 節日不再像節日, 也不難怪, 年味越來越淡。

物質的豐富, 讓我們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感, 儀式的精簡, 讓春節變成日曆上沉悶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儀式感到底有多重要?

說起儀式感, 人們最常喜歡引用《小王子》裡的那句話:“儀式感, 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儀式, 是會讓平凡日子發光的魔法, 是我們對庸常生活的復仇。

比如婚禮, 很多男人會不理解女人為了一個做給別人看的儀式去花費那麼多心思和精力。 其實, 婚禮除了是做給父母親朋看, 也做給自己看。 當我們在婚後的一地雞毛裡甩門而出去買刀的路上, 也許想起了婚禮那天他熱辣誠摯的誓詞心中為之一動, 就放棄買刀轉彎去買了他最愛吃的菜。

宋丹丹在參加李小璐和賈乃亮的婚禮後說:“參加小璐婚禮,幾次眼淚湧入眼眶,突然明白:我,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因為,我從來就沒有一次像樣的婚禮。”

當然,並非少了結婚儀式的婚姻就一定脆弱不堪,而大擺豪華宴席的婚姻一定堅不可摧。但如果條件允許,不在乎排場和花費,我們需要一個儀式昭告天下也告訴自己:從此刻起,新的人生開始了!

正像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裡,霍莉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宛若變成盛宴。儀式感,是心不在焉的生活裡一頓隆重的早餐。

比如化妝,我們都知道出席正式場合化妝是對別人的尊重,但平白化個大濃妝還自拍大頭照發朋友圈什麼的真不是多麼討喜的行為。我朋友圈就有這樣一位“神仙”,一個因為工作原因加了好友卻並不熟悉的朋友。當我看多了她隔三差五的濃妝大頭照之後才漸漸明白過來,原來每次化上大濃妝穿戴得超級美豔是要去赴一場特殊的約會——住院化療。

有時候儀式不僅僅是生活裡的小情趣,竟也是一種強大而積極的暗示。雖然我病了,但我並不會蒼白憔悴狼狽不堪,滾蛋吧腫瘤君,你休想看我的笑話!禁不住莞爾,也禁不住敬重。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多需要儀式感

馬上又到新年了,今年跟往年又有了不同。

我的身邊多了一個剛剛脫離繈褓下地行走的小朋友,他活潑好動精力旺盛,正邁動雙腳睜大眼睛急於探索這個新鮮的世界。往年感歎年味“變淡”只是隨口一說,今年卻心念一動,遺憾著我的孩子要在這樣寡淡的年味裡度過應屬童年最美好記憶的春節。

還記得那些兒時的儀式感喚醒過我們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記憶嗎?

因為不愛吃米飯姥姥每次給我盛好飯都要顛顛顛把飯倒扣,變成一個“鍋蓋”,每次我都在飯桌前端正坐著等待姥姥的“鍋蓋”作品;記憶裡跟父母第一次出遠門旅行結果拍的照片都糊了,我的臉也哭花;那些年抄著我們最愛歌曲的本子,逢年過節孩子們的小型歌會……

所以,不要再因為怕麻煩而一再取消帶娃出遊的計畫,不要小看一頓精心擺盤的輔食、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親子活動,不要再看不起那些“窮講究、瞎折騰”,就是在這折騰裡,孩子學會了感恩、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憶,也更懂得了時間和成長的意義。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傳統,它給所有家庭成員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斷的,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改變。

最近看bbc的紀錄片《中國新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定居英國的媽媽,帶著丈夫和一雙兒女回北京過年探望父母哥哥。來之前她不忘讓孩子們畫了一幅全家人的畫像,並且認真裱好千里迢迢帶回中國。身患老年癡呆的老父親手裡接過那張“全家福”,目光灼灼淚水盈然。

儀式感不需要繁文縟節、大費周章,也許只是那一點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裡的一點糖,就能給孩子一個更有色彩的新年——

1.我們可以給孩子講講過年的意義和習俗,讀讀相關的繪本,做做傳統民俗手工,比如剪紙。

3.拍一張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電腦裡,沖洗出來掛在牆上或夾在相冊裡。

4.讓孩子參與特定節日的流程。比如從“小年”開始,告訴他們糖瓜沾、掃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雞、把面發、蒸饅頭,而後剪窗花、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守夜、團拜……帶著孩子完成這些,他們才會明白,原來,這就叫“過年”!

5.與孩子一起做一下年終總結,總結過去一年的事情,比如長高了多少,交了哪些好朋友,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讀了哪些書......認真地記錄下來。

6.準備一個成長日記本,每年問同樣的問題,記錄孩子的回答。放在特定的盒子裡,誰也不許看,若干年後再一起打開,估計會感動到淚崩。

……

怎麼樣,有沒有找到適合你家的靈感呢?有人說,無論孩子將來遇到怎樣的風風雨雨,只要他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終都是幸福的,而指引著他們回家的,就是這些看似瑣瑣碎碎但卻刻骨銘心的家庭小傳統。

剛剛看過刷爆朋友圈的那首《春節自救指南》,也許是已沒了被催婚的壓力,這一刻,竟懷念起被七大姑八大姨包圍的煙火日子。

宋丹丹在參加李小璐和賈乃亮的婚禮後說:“參加小璐婚禮,幾次眼淚湧入眼眶,突然明白:我,為什麼會有三次婚姻?因為,我從來就沒有一次像樣的婚禮。”

當然,並非少了結婚儀式的婚姻就一定脆弱不堪,而大擺豪華宴席的婚姻一定堅不可摧。但如果條件允許,不在乎排場和花費,我們需要一個儀式昭告天下也告訴自己:從此刻起,新的人生開始了!

正像奧黛麗·赫本的經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裡,霍莉會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可頌麵包與熱咖啡,宛若變成盛宴。儀式感,是心不在焉的生活裡一頓隆重的早餐。

比如化妝,我們都知道出席正式場合化妝是對別人的尊重,但平白化個大濃妝還自拍大頭照發朋友圈什麼的真不是多麼討喜的行為。我朋友圈就有這樣一位“神仙”,一個因為工作原因加了好友卻並不熟悉的朋友。當我看多了她隔三差五的濃妝大頭照之後才漸漸明白過來,原來每次化上大濃妝穿戴得超級美豔是要去赴一場特殊的約會——住院化療。

有時候儀式不僅僅是生活裡的小情趣,竟也是一種強大而積極的暗示。雖然我病了,但我並不會蒼白憔悴狼狽不堪,滾蛋吧腫瘤君,你休想看我的笑話!禁不住莞爾,也禁不住敬重。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多需要儀式感

馬上又到新年了,今年跟往年又有了不同。

我的身邊多了一個剛剛脫離繈褓下地行走的小朋友,他活潑好動精力旺盛,正邁動雙腳睜大眼睛急於探索這個新鮮的世界。往年感歎年味“變淡”只是隨口一說,今年卻心念一動,遺憾著我的孩子要在這樣寡淡的年味裡度過應屬童年最美好記憶的春節。

還記得那些兒時的儀式感喚醒過我們多少珍重的情感和記憶嗎?

因為不愛吃米飯姥姥每次給我盛好飯都要顛顛顛把飯倒扣,變成一個“鍋蓋”,每次我都在飯桌前端正坐著等待姥姥的“鍋蓋”作品;記憶裡跟父母第一次出遠門旅行結果拍的照片都糊了,我的臉也哭花;那些年抄著我們最愛歌曲的本子,逢年過節孩子們的小型歌會……

所以,不要再因為怕麻煩而一再取消帶娃出遊的計畫,不要小看一頓精心擺盤的輔食、一次精心安排的家庭親子活動,不要再看不起那些“窮講究、瞎折騰”,就是在這折騰裡,孩子學會了感恩、尊重,留下了幸福和美好的回憶,也更懂得了時間和成長的意義。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傳統,它給所有家庭成員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斷的,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改變。

最近看bbc的紀錄片《中國新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定居英國的媽媽,帶著丈夫和一雙兒女回北京過年探望父母哥哥。來之前她不忘讓孩子們畫了一幅全家人的畫像,並且認真裱好千里迢迢帶回中國。身患老年癡呆的老父親手裡接過那張“全家福”,目光灼灼淚水盈然。

儀式感不需要繁文縟節、大費周章,也許只是那一點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裡的一點糖,就能給孩子一個更有色彩的新年——

1.我們可以給孩子講講過年的意義和習俗,讀讀相關的繪本,做做傳統民俗手工,比如剪紙。

3.拍一張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電腦裡,沖洗出來掛在牆上或夾在相冊裡。

4.讓孩子參與特定節日的流程。比如從“小年”開始,告訴他們糖瓜沾、掃房日、推糜黍、煮大肉、宰只雞、把面發、蒸饅頭,而後剪窗花、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守夜、團拜……帶著孩子完成這些,他們才會明白,原來,這就叫“過年”!

5.與孩子一起做一下年終總結,總結過去一年的事情,比如長高了多少,交了哪些好朋友,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讀了哪些書......認真地記錄下來。

6.準備一個成長日記本,每年問同樣的問題,記錄孩子的回答。放在特定的盒子裡,誰也不許看,若干年後再一起打開,估計會感動到淚崩。

……

怎麼樣,有沒有找到適合你家的靈感呢?有人說,無論孩子將來遇到怎樣的風風雨雨,只要他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終都是幸福的,而指引著他們回家的,就是這些看似瑣瑣碎碎但卻刻骨銘心的家庭小傳統。

剛剛看過刷爆朋友圈的那首《春節自救指南》,也許是已沒了被催婚的壓力,這一刻,竟懷念起被七大姑八大姨包圍的煙火日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