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聯想集團的成功――柳傳志

柳傳志, 國內最大電腦產業集團—聯想集團總裁, 90年代被稱為中國改革風雲人物, 1995年被評為全國商界十大風雲人物。

柳傳志于1966年大學畢業,

到中國科學院電腦技術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 1984年, 中國科學院推行科技體制改革, 要實行“一院兩制”。 於是中科院電腦技術研究所的11名科技人員以20萬元人民幣投資成立中科院電腦公司, 這即是聯想集團的前身。

應該說, 在1984年, 人們的思想還放得不夠開, 因此在11月份公司成立時, 就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20萬元能做什麼?普遍的思路局限在:是倒賣鋼材還是出售小商品?但柳傳志跳出了這個框框, 他以精明的頭腦進行市場分析後, 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經營思路:在80年代初期, 電腦開始進入中國, 但當時人們對電腦這概念還非常陌生。 中關村作為改革開放的市場雖然已公司林立但大多資本不足, 不瞭解市場,

多數以貿易為主。 而當時電腦在中國推廣的第一大障礙是外文漢化問題。 這一問題的不能解決使得絕大多數企業購置電腦後僅當作文字機使用, 有的使用者甚至不得不使之閒置。

基於這種考慮, 柳傳志決定, 在公司積極為使用者驗收、安裝維修電腦積攢了70萬元資金的基礎上將公司定位為西文漢化企業。

他在管理上提出“合辦抱西瓜”的理念使開發設計、進料、生產、銷售、售後服務各個環節銜接起來。 很快, 公司推出了第一個拳頭產品:聯想漢字系統。 1985年, 公司將聯想式中文卡的科研開發立項, 取得巨大成功。 1987年, 聯想集團銷售收入達7300萬元。

聯想及柳傳志沒有從此止步, 反而以此為起點開始了第二個戰略階段。 這一階段通常被稱為聯想的借船出海階段。 這—階段為1988年初到1990年底, 柳傳志以其電腦一樣清晰的頭腦分析了存亡的起點條件以及市場機會, 在國際電腦產業打入圈內市場時, 一反防守之態“把戰爭引向敵佔區”果斷提出了以電腦輔助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以聯想中文卡帶動電腦推廣,

繼而建立全國銷售網路的市場戰略。 1986年, 北京聯想投資30萬元港幣與港商合資成立香港聯想電腦有限公司。 這―步將自身的科技實力 優勢與港商對世界市場熟悉的優勢結合了起來, 從而為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階段, 聯想集團相繼在美國、新加坡、德國等設立了分公司, 並建立了矽谷、香港、深圳、北京四個研究開發中心, 建立了香港、深圳、北京三個生產基地。 這就奠定了向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在經濟實力方面聯想集團在這―階段更是有了進一步提高, 到1990年, 北京聯想銷售收入2.5億元人民幣, 香港聯想銷售收入47億元港幣。

隨後, 柳傳志又率領聯想向第三個戰略階段衝擊了。 這一階段被稱為十年一劍, 時間跨度為1991年底至1994年底。 聯想提出了在國際市場上全力搶佔電腦板卡市場份額, 在國內市場推出聯想品牌並全力搶佔市場份額, 開始與世界知名電腦企業競爭的戰略思想。 聯想在世界各地相繼建立了20餘家分公司、子公司, 廣泛發展代理商承接OEM、ODM業務, 電腦板卡由1990年的月銷售5000塊提升到1994年底的月銷量50萬塊,占國際市場份額的10%成為世界五大電腦板卡供應商之一。而在電腦銷售方面,從1990年推出286後,不斷推出先進機型,連續四年居國有品牌銷量之首。這一階段可稱之為聯想的戰略反攻階段。到1994年底,聯想海內外銷售收入達54億元之巨。

聯想還在發展。有人問:“中國電腦產業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柳傳志說:“要做百年老字型大小”誰都可以預見,聯想的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

注:(圖片均來自網路)

電腦板卡由1990年的月銷售5000塊提升到1994年底的月銷量50萬塊,占國際市場份額的10%成為世界五大電腦板卡供應商之一。而在電腦銷售方面,從1990年推出286後,不斷推出先進機型,連續四年居國有品牌銷量之首。這一階段可稱之為聯想的戰略反攻階段。到1994年底,聯想海內外銷售收入達54億元之巨。

聯想還在發展。有人問:“中國電腦產業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柳傳志說:“要做百年老字型大小”誰都可以預見,聯想的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

注:(圖片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