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體面退出,也是愛最深情的表達

1月28日, 成都商報報導《北大留美碩士萬字長文控訴父母“控制與傷害”》一事, 王猛的這封“決裂信”在網上引發廣泛討論。 (1月31日《成都商報》)

培養一位北大留美碩士, 父母要花多少心血和精力?然而, 這位高學歷人才卻不思報親恩, 反而選擇了與家庭決裂。 王猛的這封萬字長文發表以來, 各種聲音傳來, 有指責其忘恩負義的, 也有認同其父母教育“管得太寬”的。

一場“愛的供養”招致“老死不相往來”, 發人深省。 王猛父親的困惑:“過於關愛”和“放手”如何平衡?其實, 這個困惑又何嘗不是多數為人父母者所共有的?

母愛,

是以分離為目的的。 但是, 幾乎所有父母自孩子出生就有操不完的心。 他們為了孩子能成才, 恨不得吃所有的苦, 扛所有的罪。 然而, 愛之深, 責之切, 總認為孩子長不大, 不敢也捨不得放開自己的手, 甚至動不動就以長輩的老經驗指揮孩子生活。 殊不知, 這樣的大包大攬, 也會剝奪孩子的獨立能力, 甚至令他們心生反感。

雛鷹必須經過“熬鷹”, 才能在更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 孩子們也要經歷一定的挫折, 才能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人的成長過程, 從嬰兒到成年, 走向外界的欲望越來越強烈, 自由的需求越來越高, 一味將其“囚”於溫室, 只會讓其喪失自由, 甚至喪失快樂。

王猛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的教育明顯“關愛過度”。 從王猛2歲開始,

他們就用“談話”的方式與他溝通, 這種教條式的講大道理的教育方式, 缺乏愛的溫度。 這不由人不想起《紅樓夢》中的賈寶玉, 其父親賈政不也令他感覺親情冷漠, 對家再無留戀嗎?

教育, 不能缺乏溝通。 親情, 也需要理解和信任來維繫。 當孩子向父母傾訴時, 需要的是理解與掌聲, 若一味講道理, 過高要求于孩子, 必然會令其傾訴的願望得不到滿足。 要知道, 沒有人理解自己是怎樣的孤獨, 而連最愛自己的人都不能理解又該是怎樣的失落?

盲目追求成績, 忽視感情溝通, 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鼓勵孩子將學習當成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標, 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失去自由, 也充滿壓力, 甚至感覺自己只是滿足父母虛榮心的工具。

那些從小離家出走, 考試不理想就跳樓自殺的孩子們, 又何嘗不是缺乏溝通的教育下的犧牲品呢?

誠然, “過於關愛”和“放手”, 常常會讓愛游離在“控制”與“冷漠”的邊緣。 但是, 多點關愛、多點溝通, 愛就會成為親情的橋樑。 以放手為目的, 去關愛孩子成長, 尊重孩子, 允其個性自由發展, 體面退出, 或更是愛最深情的表達。

文/胡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