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山區農村環境倍兒有面兒——記密雲區大城子鎮環保中心主任張印如

如果在你的印象裡, 農村還是門前侵街堆柴, 房後私搭亂建, 路側狹窄, 環境雜亂的樣子, 那麼你就落伍了。 日前, 記者跟著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密雲區大城子鎮環保中心主任張印如走在大城子鎮的山村小路上,

乾淨整潔的農村環境實在讓人覺得“倍兒有面兒”。 原來侵街占道的木柴, 如今或上房或進院, 小街小巷乾淨整潔不說, 小轎車也有空間行駛上路了。 用農村建築垃圾建成的路旁“阻流牆”, 不僅保持了水土, 更點綴了農村面貌。 說起這些讓農村大變樣的小工程, 張印如滿臉驕傲與自豪。

環境整治不是表面工作

103個村子6年大變樣

張印如是2012年調任大城子鎮環保中心負責全鎮的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的, 說起這農村的環境衛生, 可不僅僅是簡單的掃馬路、清垃圾。 “多年來, 老百姓生活垃圾隨處傾倒, 隨地掩埋的習慣早就形成了, 難以撼動的生活習慣下還有對公共空間據為己有的傳統觀念。

所以以前在大街小巷裡碰到私搭亂建、亂堆亂放的情況, 著實不好管。 ”張印如說, 環境衛生的工作, 比他想像中的難度大很多。

但再難的工作也怕遇到肯花心思的人。 2012年, 大城子鎮政府成立了一支環境綜合整治隊, 下決心要改善農村環境。 首當其衝的帶隊人就是張印如, 他親自帶隊上街打掃衛生, 清理垃圾, 改善農民環境, 眼看著“髒亂差”的河堤平地, 變成了村民休閒遛彎的好去處。

“開始的時候, 我們以公路沿線為重點, 進行清理整治, 效果非常明顯。 ”張印如指著大城子鎮中心街區告訴記者, 但這樣的整治方法卻引來了老百姓的不滿, 一些群眾甚至產生了抵觸情緒, “光做表面工作”的難聽話,

讓政府環境整治工作面臨尷尬。

“要整治就得全方位, 公路兩側, 山村深巷, 哪都不能落下。 ”結合實際情況, 大城子鎮黨委政府及時總結經驗, 調整工作思路, 改變了以公路沿線為主的治理方式, 開始以行政村、自然村為單位, 以侵街占道、亂堆亂放、積存建築垃圾、私搭亂建為重點, 採取地毯式推進的新模式, 逐村逐戶地開展環境衛生治理工作。

據瞭解, 大城子鎮鎮域面積144平方公里, 全鎮22個行政村, 103個自然村, 溝域面積大, 人口居住分散, 要想逐村逐戶開展環境衛生治理工作, 可不是一項小工程。 “沒關係, 一家一家整治, 一戶一戶清理, 總有做完的那一天。 ”張印如不是個害怕困難的人, 也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和努力,

截止到2017年底, 103個自然村的環境整治工作都已經完成。 不管是鎮街中心, 還是邊遠村落, 經過6年時間的整治後, 村民的生活環境儼然算得上“大變樣”, 老百姓的稱讚之聲也不絕於耳。

邊幹邊創新思路

讓建築垃圾變廢為寶

在莊頭村村西, 張印如帶記者在一片空地上停下來, 他告訴記者, 這片平整的土地原來是個大大的垃圾坑, 村民有垃圾傾倒到這裡。 不僅髒亂, 還直接威脅到了旁邊河道的環境。 “為了整治這裡, 我可沒少下功夫。 ”張印如說, 清除所有垃圾是小事, 如何填埋平整這片土地那就讓人傷腦筋了。

後來, 同樣讓人傷腦筋的建築垃圾處理, 讓張印如眼前一亮, “一個是東西沒地方處理, 一個是缺東西填埋。 這不正好契合在一起嘛。

”想到用建築廢料填坑的辦法, 張印如的工作瞬間理順了很多。

張印如指著這片空地告訴記者, 未來, 他想把這片空地規劃為停車場, 供前來山區旅遊的遊客停車休息。

穿梭在山村小路上, 記者發現, 很多村子的進村路邊都有十多公分左右的護壩, 有的地方因地制宜還更高一點。 經過詢問才知道, 這就是張印如帶隊壘砌的護壩和擋牆。

“在農村, 很多道路邊就是農民的田地, 道路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晰, 有的村民侵佔道路不說, 更有道路反噬田地, 讓土地流失。 ”張印如告訴記者, 這些護壩的作用, 不僅明確了道路和田地的界限, 看起來也美觀, 更保護了路旁的作物和農民的田地。

張印如說, 除了這些低矮的護壩, 還有很多山坡路旁也壘砌了兩米多高的擋牆。在莊戶峪進村的路上,記者就見到了這樣用石頭砌成的擋牆。“原來這裡就是一段土坡,下雨的時候,常有石頭和泥土從山坡上沖下來,阻礙交通。水土流失和交通隱患都讓村民十分擔憂。”張印如說,經過幾次考察,他決定在這裡修建擋牆,避免安全隱患,但由於位置正處轉彎處,他又擔心交通視角問題,於是一點點測量計算。雖然沒有做過泥瓦匠,不懂這些設計問題,但經過張印如設計規劃出的擋牆,不但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也不影響交通視線。

而值得一提的是,張印如修建的很多護壩和擋牆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村裡原有的建築垃圾廢料壘砌而成。這種變廢為寶的方法,著實節約了大筆的材料成本。

帶頭親力親為

全鎮村民幾乎都認識他

採訪中,張印如帶記者走訪了幾個村子。對於每條街巷,他都非常熟悉,“過去的六年,我幾乎每天都是在村子裡度過的,熟悉這裡的大街小巷。”走在村子裡,常有村民主動和張印如打招呼。

這也難怪,像普通的建築工人一樣,每次的治理現場都有張印如的身影,弄得全鎮村民幾乎都認識他這個環境“管家。”

“整治的時候,我們主動為村民拿出環境整治辦法,挨家挨戶幫忙處理垃圾,甚至連木柴都幫忙整理得乾淨俐落。”張印如回憶,也有不理解和不支持的村民,但誰不願意自家門前乾乾淨淨呢,很多曾經反對的村民在看到整治效果後,都主動找到環境整治隊,要求整治自家門前環境。

據統計,幾年來,張印如帶領環境綜合整治隊完成了103個自然村的環境整治任務,清除生活垃圾及建築垃圾26萬噸,撿拾白色垃圾2萬余公斤,清理亂堆亂放3800多處,清理衛生死角3500多處,拆除私搭亂建630多處,壘砌護壩和擋牆超過一萬米,修復殘牆斷壁500多米,疏通壘砌配水溝600多米,栽種綠化樹木2800餘棵。

這些數字背後是張印如6個春秋的辛苦,但他卻覺得收穫了很多,“整治的過程中,老百姓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也在逐漸提高,為了保持我們的勞動成果,我們還出臺確立了村級一把手總負責的管理機制,並要求領導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對村內環境進行檢查和監督。”張印如說,“環境整治好了,村民們的生活也會更舒心,這不正是現在一直在說的‘獲得感’嘛。”

是啊,在這山青水秀的鄉村裡,環境資源所帶的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告別時,張印如還不忘向記者“打廣告”:“我們大城子生態環境好,鄉村居住環境好,就連水果特產都特別甜,歡迎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我們的美麗鄉村做客。”

還有很多山坡路旁也壘砌了兩米多高的擋牆。在莊戶峪進村的路上,記者就見到了這樣用石頭砌成的擋牆。“原來這裡就是一段土坡,下雨的時候,常有石頭和泥土從山坡上沖下來,阻礙交通。水土流失和交通隱患都讓村民十分擔憂。”張印如說,經過幾次考察,他決定在這裡修建擋牆,避免安全隱患,但由於位置正處轉彎處,他又擔心交通視角問題,於是一點點測量計算。雖然沒有做過泥瓦匠,不懂這些設計問題,但經過張印如設計規劃出的擋牆,不但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也不影響交通視線。

而值得一提的是,張印如修建的很多護壩和擋牆都是就地取材,利用村裡原有的建築垃圾廢料壘砌而成。這種變廢為寶的方法,著實節約了大筆的材料成本。

帶頭親力親為

全鎮村民幾乎都認識他

採訪中,張印如帶記者走訪了幾個村子。對於每條街巷,他都非常熟悉,“過去的六年,我幾乎每天都是在村子裡度過的,熟悉這裡的大街小巷。”走在村子裡,常有村民主動和張印如打招呼。

這也難怪,像普通的建築工人一樣,每次的治理現場都有張印如的身影,弄得全鎮村民幾乎都認識他這個環境“管家。”

“整治的時候,我們主動為村民拿出環境整治辦法,挨家挨戶幫忙處理垃圾,甚至連木柴都幫忙整理得乾淨俐落。”張印如回憶,也有不理解和不支持的村民,但誰不願意自家門前乾乾淨淨呢,很多曾經反對的村民在看到整治效果後,都主動找到環境整治隊,要求整治自家門前環境。

據統計,幾年來,張印如帶領環境綜合整治隊完成了103個自然村的環境整治任務,清除生活垃圾及建築垃圾26萬噸,撿拾白色垃圾2萬余公斤,清理亂堆亂放3800多處,清理衛生死角3500多處,拆除私搭亂建630多處,壘砌護壩和擋牆超過一萬米,修復殘牆斷壁500多米,疏通壘砌配水溝600多米,栽種綠化樹木2800餘棵。

這些數字背後是張印如6個春秋的辛苦,但他卻覺得收穫了很多,“整治的過程中,老百姓保護環境衛生的意識也在逐漸提高,為了保持我們的勞動成果,我們還出臺確立了村級一把手總負責的管理機制,並要求領導小組定期或不定期對村內環境進行檢查和監督。”張印如說,“環境整治好了,村民們的生活也會更舒心,這不正是現在一直在說的‘獲得感’嘛。”

是啊,在這山青水秀的鄉村裡,環境資源所帶的財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告別時,張印如還不忘向記者“打廣告”:“我們大城子生態環境好,鄉村居住環境好,就連水果特產都特別甜,歡迎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我們的美麗鄉村做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