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擘畫大戰略 打造新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四年進展綜述

2018-02-26 00:34 | 新華網

這是歷史性的戰略抉擇。

2014年2月26日, 北京。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 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彙報, 中國發展大棋局,

再落關鍵一子——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 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 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

四年來, 京津冀協同發展扎實推進, 奮力開拓。 一個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正迸發出蓬勃活力。

協同發展大格局基本形成

2018年2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聽取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編制情況的彙報。

“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要保持歷史耐心, 穩紮穩打, 一茬接著一茬幹, 努力建設高水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會議指出。

時間回到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一經落地, 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一子落, 全域活。 落子雄安背後,

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偉構想, 更是區域視角下的中國發展大棋局。

問題導向, 戰略指引。

人口增長過快、交通擁堵、房價高漲, 作為大國之都, 北京的“大城市病”怎麼治?京津冀三地差距過大、發展不協調的難題如何破?區域性生態環境問題如何解?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如何打造?

“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 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 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形成新增長極。 ”2015年2月10日,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大規劃、大佈局。 四年來, 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加強頂層設計, 規劃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5年6月,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印發, 一幅宏大藍圖徐徐展開。

隨後, 全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的京津冀“十三五”規劃印發實施, 京津冀土地、城鄉、水利、衛生等12個專項規劃全部印發, 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規劃、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規劃、張承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指導意見等相繼出臺……

“目標一致、層次明確、互相銜接的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基本建立。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大調整、大提升。 伴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全面部署, 北京“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基本確立——

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 以北京“兩翼”之勢, 為區域發展開拓新空間。

截至目前, 備受矚目的雄安新區規劃框架已基本成熟, 同步開展交通、能源、產業、文物等20多個專項規劃編制和30多個專題研究;政策框架制定同步開展,

選取財稅、金融、科技、對外開放等重點領域開展專項研究;具有鮮明“大部制”特點的新區管理機構高效運轉;新區經北京新機場至北京城區的城際鐵路、白洋澱治理和重點地塊植樹造林等一批重大專案先行啟動……

大協同、大發展。 京津冀“一畝三分地”的思維模式逐步打破, 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新格局逐步顯現——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 北京市“瘦身提質”, “高精尖”經濟結構逐步構建, 天津市“強身聚核”, 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河北省“健身增效”,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生態環境保持向好態勢, 2017年京津冀區域內13個主要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近10%;

資源要素配置範圍擴大, 2014年至2017年, 三省市互派400多名幹部掛職工作, 河北省引進京津資金約1.4萬億元, 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搆超6100家;

人口規模調控初見成效, 2014年起北京市常住人口連續保持增量、增速“雙下降”, 2017年末, 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 是200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

天安門向東直線距離34公里, 通州潞城。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地一派忙碌景象, 正在為市級行政辦公功能搬遷做最後準備。

“強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兩翼聯動, 促進二者錯位發展、比翼齊飛。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談緒祥說。

首都北京一度承載太多功能, 資源環境容量已到極限。 京津冀協同發展四年來,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為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和發展水準騰出空間。

2017年9月,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正式發佈。“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成為重要一章。

“這是發展思路的轉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說,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北京正通過主動瘦身、創新驅動,向著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邁進。

昔日熱鬧的北方世貿輕紡城西門廣場上,一輛輛客車緩緩駛出,載著老商戶們駛向滄州的一座輕紡城,開啟新一程發展。

這是北京大紅門一座服裝市場關停疏解時的一幕。2017年,“動批”12家市場全部完成撤市疏解;大紅門45家市場全部完成撤並升級和外遷;大興區六環內61個工業大院全部關停……

從聚到疏,因舍而得。四年來,一系列疏解示範項目有序推進——

近四年關停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1992家,調整疏解各類區域型專業市場594家;全面落實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實施更加嚴格的准入標準;

金融機構資料中心、呼叫中心等勞動密集型後臺服務逐步向京郊和京外轉移;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京郊的新校區累計入駐學生近3萬人;天壇醫院豐台新院區投入試運行……

疏解提升,有機結合。四年來,伴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北京城市空間加快重塑——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環球主題公園開工建設,公共服務建設同步推進……

“北京正著力從以零散項目、點狀疏解為主的‘小疏解’向以點帶面、集中連片、央地協同、整體推進的‘大疏解’轉變。”談緒祥說。

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百姓享有更多獲得感

北京一路向北200多公里,河北承德灤河水畔,一個綠色大資料小鎮正在崛起。

“首批1716個機櫃已安裝調試完畢並投入使用,最終將建成擁有3萬個機櫃的大資料中心。”承德德鳴大資料產業園專案負責人井學豹告訴記者。

北京城六區禁止新建和擴建資料中心,而河北承德、張家口地區具有土地成本低、能源供應良好、溫度適宜等諸多優勢,迎來難得的大資料產業發展機遇。目前,承德已與京津滬等地30餘家企業和社會團體開展大資料戰略合作,專案總投資約685億元。

承德的變化,只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

四年來,三地理順產業發展鏈條,推動建立區域間產業合理分佈和上下聯動機制,實現“1+1+1>3”的效果——

北京現代汽車滄州第四工廠、首鋼京唐公司二期項目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實施;甯河京津合作示範區、石家莊(正定)積體電路產業基地等一批重點產業合作平臺加快建設;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等一系列措施出臺實施。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深入推進,三地時空距離大大縮短——

“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800多公里“斷頭路” “瓶頸路”打通擴容;北京新機場主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實現京津冀主要機場一體化運營管理。

環保聯防聯控聯治和生態建設力度持續加大,三地打破行政區域限制,不斷建立完善生態管治制度——

京津冀“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臺;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

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用,三地百姓更多享受協同發展的實惠——

由於實現異地就醫直接持卡結算,“跨省異地養老”的北京老人在河北燕達醫院看病省去了兩地奔波、繁瑣報銷之苦。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四年來,三地教育合作不斷加深,醫療衛生緊密協作,京津兩市助力河北張承保地區脫貧攻堅扎實推進……區域協同發展中富含的人本理念,讓百姓更有獲得感。

深化改革創新為協同發展清障除礙

位於河北滄州的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前,一條筆直的馬路更名為“北京大道”,而更具意義的是另一條“路”的修通——異地監管。

過去北京藥企到河北建廠,審批週期至少兩年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潮下,京冀攜手首開“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體制先河,入駐園區的北京藥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給企業吃下定心丸。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深水區邁進,政策壁壘是三地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問題。”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貴說,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切實為協同發展清除了障礙,為百姓帶來真實惠。

37歲的張曉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中心員工。2017年2月起,她的單位開始從河北保定市整體搬遷至天津東麗區。然而,陸續轉移的職工卻對未來的生活劃著問號,戶口問題是大家最擔心的。

2017年7月,由天津公安部門牽頭,聯合人社、教育部門,主動向壁壘“開刀”,對京冀成建制引進企業、科研單位職工在原企業所在地繳納的社保,視同在天津繳納,准予在天津申報成建制落戶。張曉娟成為新政的首批受益人之一。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也是三地通過自身實踐為全國改革探路的過程。

三地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通過投資一體化帶動區域軌道交通網絡一體化;京津冀率先實行通關一體化改革,通關時間平均縮短41天;京津冀區域銀行業風險分擔、支付清算和異地存儲互惠互通等進展加快……

面對前行中的困難,既要尋求最大公約數,積極穩妥推進;更要著眼長遠,協調好短期和長期利益。“京津冀協同發展破浪前行,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破行政壁壘,為推動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說。

剛過去的2017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規定的近期目標收官之年。隨著中期目標的展開,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快車道”。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吹響新的動員令。

矚目未來,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將呈現在人們面前,京津冀將更具生機和活力。

(原標題《擘畫大戰略 打造新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四年進展綜述》。原作者安蓓、孔祥鑫、李鯤、高博、齊雷傑。編輯曹蔚)

京津冀協同發展四年來,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為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和發展水準騰出空間。

2017年9月,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正式發佈。“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成為重要一章。

“這是發展思路的轉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說,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北京正通過主動瘦身、創新驅動,向著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邁進。

昔日熱鬧的北方世貿輕紡城西門廣場上,一輛輛客車緩緩駛出,載著老商戶們駛向滄州的一座輕紡城,開啟新一程發展。

這是北京大紅門一座服裝市場關停疏解時的一幕。2017年,“動批”12家市場全部完成撤市疏解;大紅門45家市場全部完成撤並升級和外遷;大興區六環內61個工業大院全部關停……

從聚到疏,因舍而得。四年來,一系列疏解示範項目有序推進——

近四年關停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1992家,調整疏解各類區域型專業市場594家;全面落實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實施更加嚴格的准入標準;

金融機構資料中心、呼叫中心等勞動密集型後臺服務逐步向京郊和京外轉移;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高校京郊的新校區累計入駐學生近3萬人;天壇醫院豐台新院區投入試運行……

疏解提升,有機結合。四年來,伴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北京城市空間加快重塑——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環球主題公園開工建設,公共服務建設同步推進……

“北京正著力從以零散項目、點狀疏解為主的‘小疏解’向以點帶面、集中連片、央地協同、整體推進的‘大疏解’轉變。”談緒祥說。

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百姓享有更多獲得感

北京一路向北200多公里,河北承德灤河水畔,一個綠色大資料小鎮正在崛起。

“首批1716個機櫃已安裝調試完畢並投入使用,最終將建成擁有3萬個機櫃的大資料中心。”承德德鳴大資料產業園專案負責人井學豹告訴記者。

北京城六區禁止新建和擴建資料中心,而河北承德、張家口地區具有土地成本低、能源供應良好、溫度適宜等諸多優勢,迎來難得的大資料產業發展機遇。目前,承德已與京津滬等地30餘家企業和社會團體開展大資料戰略合作,專案總投資約685億元。

承德的變化,只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

四年來,三地理順產業發展鏈條,推動建立區域間產業合理分佈和上下聯動機制,實現“1+1+1>3”的效果——

北京現代汽車滄州第四工廠、首鋼京唐公司二期項目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實施;甯河京津合作示範區、石家莊(正定)積體電路產業基地等一批重點產業合作平臺加快建設;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等一系列措施出臺實施。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深入推進,三地時空距離大大縮短——

“軌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800多公里“斷頭路” “瓶頸路”打通擴容;北京新機場主航站樓主體結構全面封頂,實現京津冀主要機場一體化運營管理。

環保聯防聯控聯治和生態建設力度持續加大,三地打破行政區域限制,不斷建立完善生態管治制度——

京津冀“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臺;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持續推進。

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用,三地百姓更多享受協同發展的實惠——

由於實現異地就醫直接持卡結算,“跨省異地養老”的北京老人在河北燕達醫院看病省去了兩地奔波、繁瑣報銷之苦。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四年來,三地教育合作不斷加深,醫療衛生緊密協作,京津兩市助力河北張承保地區脫貧攻堅扎實推進……區域協同發展中富含的人本理念,讓百姓更有獲得感。

深化改革創新為協同發展清障除礙

位於河北滄州的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前,一條筆直的馬路更名為“北京大道”,而更具意義的是另一條“路”的修通——異地監管。

過去北京藥企到河北建廠,審批週期至少兩年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潮下,京冀攜手首開“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體制先河,入駐園區的北京藥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給企業吃下定心丸。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深水區邁進,政策壁壘是三地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問題。”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貴說,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切實為協同發展清除了障礙,為百姓帶來真實惠。

37歲的張曉娟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中心員工。2017年2月起,她的單位開始從河北保定市整體搬遷至天津東麗區。然而,陸續轉移的職工卻對未來的生活劃著問號,戶口問題是大家最擔心的。

2017年7月,由天津公安部門牽頭,聯合人社、教育部門,主動向壁壘“開刀”,對京冀成建制引進企業、科研單位職工在原企業所在地繳納的社保,視同在天津繳納,准予在天津申報成建制落戶。張曉娟成為新政的首批受益人之一。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也是三地通過自身實踐為全國改革探路的過程。

三地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通過投資一體化帶動區域軌道交通網絡一體化;京津冀率先實行通關一體化改革,通關時間平均縮短41天;京津冀區域銀行業風險分擔、支付清算和異地存儲互惠互通等進展加快……

面對前行中的困難,既要尋求最大公約數,積極穩妥推進;更要著眼長遠,協調好短期和長期利益。“京津冀協同發展破浪前行,深化改革是根本動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破行政壁壘,為推動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新路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說。

剛過去的2017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規定的近期目標收官之年。隨著中期目標的展開,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快車道”。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為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吹響新的動員令。

矚目未來,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將呈現在人們面前,京津冀將更具生機和活力。

(原標題《擘畫大戰略 打造新格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四年進展綜述》。原作者安蓓、孔祥鑫、李鯤、高博、齊雷傑。編輯曹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