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飲食美”初心已忘,《舌尖3》難得始終

近日, 醞釀了四年之久的《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了。 然而連續播放的《器》《香》《宴》《養》《食》五集, 卻引來了觀眾的不斷挑錯和吐槽, 豆瓣上的評分更是一路跌到了5.0。 從前兩季的9.3和8.4到如今的5.0, 從萬眾期待到一片不滿, 為什麼觀眾這次不再買《舌尖上的中國》這塊牌子的賬?筆者認為, 源于第三季已然忘了“發現中國飲食之美”的初心, 所以恐怕也難得始終了。

作為一檔美食紀錄片, 《舌尖3》對食物本身的關注和介紹卻退居到一個非常次要的地位, 反而過分注重創新的後期剪輯、感人的人物故事、煽情的講解對白。 更甚至,

一檔美食紀錄片裡, 居然出現了原材料疑似購置於淘寶三無賣家店的“自製中藥口紅”, 莫怪網友稱其為“網紅購物節目和封建糟粕大聯歡以及故事大會的結合體”了。

作為紀錄片, 《舌尖3》過分迷戀古老的儀式、繁複的技藝、刻意的天然, 牽強附會、矯揉造作、刻意營造的淳樸自然比比皆是:穿山灶系列在廚師家裡擺拍;“章丘鐵鍋必須歷經12道工序、再過18遍火候、1000度高溫錘煉、經過36000次捶打”數倍增加實際所需次數;經常進山的器皿製作人居然穿著不適合攀山的休閒鞋……《舌尖3》在情節設定上, 不僅存在買櫝還珠、喧賓奪主的弊端, 更有違背紀錄片“真實性”原則的嫌疑。

忘記“發現中國飲食之美”的初心, 在“情懷”外表下隱藏著劇組功利性的目的,

這恐怕就是《舌尖3》失利的根本原因所在了。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不僅是共產黨員如此, 文藝工作從業者也該如此, 全國上下各行各業的人都應該如此。 在紛擾變化的世界中, 一直努力保持開始時的信念, 才能走到最後取得圓滿。 國家一級演員、政協委員濮存昕說:對我們戲劇工作者來說, 人民就是“座兒”, 演得好不好, “座兒”說了算。 不管《舌尖3》包含了多少“文化元素”“技術創新”“寬闊視野”“偉大情懷”, 但只要初心已忘, 就難得始終。

文/張媛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