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民間風俗:正月裡為什麼不能剪頭髮

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 在春節假期後, 有一個行業是比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長很多的, 那就是美髮行業。 很多理髮店, 過了正月初十, 甚至過了正月十五才開始正式上班。 有些知曉民間風俗的朋友或許早就猜出這跟我國的一項風俗有關。 沒錯, 那就是“正月裡不宜理髮”。

因為正月是過年, 很多人都為了迎接過年能有個新面貌, 在臘月就已經把頭髮理好了, 這樣正月剃頭理髮的人自然就少了。 正月裡不能剃頭, 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

傳說一

1644年清軍入關後, 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清貴族為了鞏固清朝對中國的封建統治, 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 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 改剃滿族髮型, 改著滿族服飾的政策。

為了摧毀各民族的抵抗意識和民族自尊頒佈“剃髮令” , 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 於是公開廢除此令。 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

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 規定:“全國官民, 京城內外限十日, 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 全部剃髮。 ”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 留發不留頭” 。 在發佈剃髮令的同時, 還頒佈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 清廷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 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

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 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 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與“剃髮易服”有關。 鬥爭歷經37年之久, 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 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 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 要麼逃到海外, 要麼遁入空門, 帶發修行。

傳說二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 “身體髮膚, 受之父母”, 不敢損傷、妄動。 剃頭簡直就是剔命。 “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 但也是一種刑罰。 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 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 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 總發為髻。 那時候, 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 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

剃頭留辮子。 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 為了實用方便, 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 直線外的頭髮全部剃去, 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 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 也會因時因地而變。 滿族入主中原後, 強迫漢人剃髮, “留頭不留發, 留發不留頭。 ”漢人誓死抗爭, 死了很多人, 但最後還是被強迫剃髮, 都留“金錢鼠尾”了。 這樣, 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 由諧音訛傳為“死舅”。 為了反抗清貴族的統治, 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 正月一個月不剃頭, 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 以此來緬懷祖宗, 緬懷傳統。 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 是公正的象徵, 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實際上, “正月裡理髮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 據考證, 1644年清朝入關後, 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 即剃掉前額的頭髮, 在腦後紮一條辮子。 於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 約定每到正月裡大家都不剃頭, 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為“思舊”, 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瞭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為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瞭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