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鵝鵝鵝 千隻齊放歌 殘疾村民養 年賺十萬多

清晨, 在陽光的照射下, 一個熟悉的身影一顛一簸地穿梭在養鵝場裡, 殘疾農民李延喜像往常一樣端著鵝食餵養他的“寶貝”們。

近幾年, 在養鵝的日子裡, 他找到了致富之道, 吸引著賓縣、尚志、方正及附近鄉鎮的村民們紛紛前來參觀學習, 更讓他成了聞名十裡八鄉的“養鵝達人”。

17歲曾患病 二十年來嘗試多種方式謀生

1990年, 年僅17歲的李延喜剛剛初中畢業, 卻不幸患上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 走起路來非常艱難, 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 為了治好他的病, 家人四處奔波, 求醫問藥。 經過兩年多的治療, 病情才基本穩定, 恢復了正常的勞動能力。

2005年, 種了幾年耕地的李延喜, 又將眼光放在了棚式蔬菜發展上。 他利用自家的兩畝地扣了3個大棚, 開始種植黃瓜、豆角、柿子、茄子等應季蔬菜。 因綠色生態, 他種的各類蔬菜一到集上就被搶購一空, 一年下來收入都在4萬元左右,

效益非常可觀。

2011 年春節前, 李延喜安裝了全村第一台寬頻電腦, 通過互聯網來學習更多知識, 準備擴大經營棚式蔬菜種植面積, 讓更多的人能夠吃上綠色安全的蔬菜。 同時, 全家人也告別了多年的泥草房, 住進了 135平方米的磚瓦房, 小日子過得那真是紅紅火火。

突遇車禍 搭建簡易生態養鵝場養鵝致富

正當李延喜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美滿的生活時, 不幸卻再次降臨……

2011年秋季的一天, 李延喜和愛人開著裝有滿滿蔬菜的四輪車去鄉里趕集時, 在途中不慎發生了車禍, 造成李延喜7根肋骨骨折、盆骨2處骨折、鎖骨1 處骨折……經過多次住院手術治療, 李延喜被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和雙側股骨頭壞死。 拄著雙拐出院的他,

並沒有被生活的困難所嚇倒。

2012年, 因病致貧的李延喜不等不靠, 利用自家1000平方米菜園, 搭建了一個簡易的生態養鵝場。 當年, 他家養殖的大白鵝, 又肥又大, 到秋還沒夠賣, 連鵝帶蛋純收入 2 萬多元。 同時, 李延喜又在原來扣大棚的地上種植苦苣菜和稗草用於冬季喂鵝。 夏天則把大鵝趕到村南的小河邊及附近的山林進行放養。

“現在, 家鄉的生態環境好了, 山清水秀, 林地面積大, 空氣品質也好, 將鵝養到果園或者林地裡, 有著純天然的飼料, 成本低又環保健康, 尤其是我養的大白鵝, 耐粗飼、適應性強、肉質細嫩;鵝絨是天然的保暖材料, 是加工羽絨製品的優質填充材料;鵝胸脯肉、鵝蹼和鵝肝等產品營養價值高, 所以鵝肉是當今餐桌上緊俏的佳餚之一,

鵝全身都是寶。 ”李延喜滔滔不絕地講述著養殖大白鵝的好處。

養殖大白鵝 年收入10萬元左右

“那時候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站起來。 車禍後, 拄著雙拐, 覺得生活也像斷了腿兒。 家裡以前靠養豬、種蔬菜大棚過日子, 因為我倒下了 ,

這 兩 樣 營 生 都 不 能 再 繼 續 下去。 如果沒有那場車禍, 我是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和種植規模的。 ”講起生活中的意外他並沒有太多抱怨:“好在雙腿恢復了, 扔掉了拐杖。 既然還能走, 上有老下有小, 生活還要繼續。 重活不能幹了, 就幹力所能及的。 ”

如今, 李延喜養殖的大白鵝已發展到 1200 只, 其中有 200 只是產蛋鵝。 落雪的季節賣大鵝, 平時賣鵝蛋。 為了打開銷路, 他將每枚鵝蛋以低於市場價 1元銷售, 用跑線的客車給客戶捎鵝蛋。

李 延 喜 給 自 己 的 微 信 起 名 叫“向天歌”, 寓意樂觀向上、不向命運低頭, 更代表了他本人的性格。 在他的微信好友對話方塊裡, 訂購鵝蛋成為主要的聊天內容, 每年生產的肉鵝和鵝蛋基本上都是通過微信, 足不出戶就全部銷售了, 年收入 10萬元左右。從富裕戶到貧困戶,從貧困戶到自主脫貧,李延喜再次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目前,賓縣、尚志、方正及附近鄉鎮的村民們紛紛前來參觀學習。

夢想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加工廠

採訪中,生活報記者瞭解到,身患重病的李延喜,在最難的日子不但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還把日子過得頗有藝術氣息。如果說養鵝是李延喜為了生活做出的選擇,那麼畫畫和做工藝品則是他生活中最美的調味。

省委辦公廳駐新民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王秀光告訴生活報記者,李延喜利用閒置時間喜歡畫畫和做一些核桃等工藝品,其中有用易開罐製作的“虎嘯山河”氣宇軒昂, “馬到成功”上的馬英姿盡顯……

談起未來的發展,李延喜信心滿滿地說: “現在養殖規模和發展狀況還是有所欠缺,我想乘著脫貧攻堅行動的東風,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加工廠,以‘養殖戶+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將自己的養鵝產業發展成集養殖、加工、銷售、生態觀光、餐飲于一體的現代規模化養殖場,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對此,新民村村委會主任董長江告訴生活報記者,村裡和駐村工作隊已將養鵝產業納入全年工作規劃,準備協調資金,將李延喜的生態養鵝場擴大至3000平方米,同時可吸收3至5戶貧困戶參與創業。 “這樣既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又帶動了部分貧困戶增收致富,是一舉兩得的好事。”董長江說。

生活報記者 于燕

照片由延壽縣委宣傳部提供

年收入 10萬元左右。從富裕戶到貧困戶,從貧困戶到自主脫貧,李延喜再次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目前,賓縣、尚志、方正及附近鄉鎮的村民們紛紛前來參觀學習。

夢想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加工廠

採訪中,生活報記者瞭解到,身患重病的李延喜,在最難的日子不但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還把日子過得頗有藝術氣息。如果說養鵝是李延喜為了生活做出的選擇,那麼畫畫和做工藝品則是他生活中最美的調味。

省委辦公廳駐新民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王秀光告訴生活報記者,李延喜利用閒置時間喜歡畫畫和做一些核桃等工藝品,其中有用易開罐製作的“虎嘯山河”氣宇軒昂, “馬到成功”上的馬英姿盡顯……

談起未來的發展,李延喜信心滿滿地說: “現在養殖規模和發展狀況還是有所欠缺,我想乘著脫貧攻堅行動的東風,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加工廠,以‘養殖戶+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將自己的養鵝產業發展成集養殖、加工、銷售、生態觀光、餐飲于一體的現代規模化養殖場,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對此,新民村村委會主任董長江告訴生活報記者,村裡和駐村工作隊已將養鵝產業納入全年工作規劃,準備協調資金,將李延喜的生態養鵝場擴大至3000平方米,同時可吸收3至5戶貧困戶參與創業。 “這樣既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又帶動了部分貧困戶增收致富,是一舉兩得的好事。”董長江說。

生活報記者 于燕

照片由延壽縣委宣傳部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