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安利一部紀錄片—《抽象:設計的藝術》

這部紀錄片的精彩之處不僅在於內容, 更在於其形式上豐富的趣味性, 它通過詼諧的方式, 自由的展現了這些藝術家的藝術與現實兩個世界的交替, 並更深入的探討著他們創作的思路與過程。

S01E01

第一集介紹的是現居紐約的插畫設計師Christoph Niemann, 他曾多次為《紐約客》雜誌設計封面。 他的作品總是簡單而有趣, 有時則帶有著超現實主義般天馬行空的色彩, 你可以看到他在創作中所發揮出的跳躍的想像力(紀錄片的動畫效果也如他作品一樣的趣味靈動)。

從Christoph設計的二維插畫之中, 我們可以窺視這位藝術家從“畫家”向“設計師”過渡的過程的雛形。 這些插畫作品中線條雖柔和卻帶有誇張的藝術表現力, 主客體的顏色光影被簡化至清楚分明。 在紀錄片中, 他的一些插畫作品被剪輯成了紀錄片的片頭, 觀者的視線隨著畫面不斷的跳躍著, 這似乎是想告訴所有人——這個藝術家正從多個角度來靈活的看待生活萬物,

而後他告訴我們, 他的確做到了。

在紀錄片中, Christoph用心臟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 並且完美的詮釋了當今不少的簡約風格藝術作品的魅力, 這點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足的體現——我們可以看到他之後的不少作品都是屬於這樣的簡約風格——一種介於最具象和最抽象兩個極端中間的風格。

圖上的中間位置的心臟就是我們日常所能經常見到的設計作品的形象, 片中Christoph用積木與建築的對比再次論證了當代設計的發展趨勢。 在劇集的後半部分, 我們則看到這位設計師沒有停留在本來的藝術風格上, 而是對自己曾經的作品進行了顛覆。

在後面的作品中, Christoph將二維畫面與現實物體進行了精彩的結合, 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 他打破了原來作品形式上的局限, 其取材全是源於手邊的日常用品。 這很好論證了一個藝術家如何將自我的想像力、藝術創作的能力與現實生活進行完美的融合。 這些作品像是跳出框架的超現實主義的作品,

用靈活的藝術手法, 巧妙消除了觀者與作品之間長久存在著的隔閡。

在紀錄片之中, Christoph還談到了他的創作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 很明顯, 雖然創作來源於現實生活, 但你在創作的過程中卻不得已與之保持著距離,

畢竟它總帶來不少紛擾。 每位元藝術家, 在創作的開始總是需要面對著一張白紙, 他們需要用源源不斷的靈感和想像力來創造激發新奇有趣的點子, 用以驚歎世人。 而在進行這樣的創作前, 身為藝術家, 應該經歷過長期技藝的訓練和理論的汲取, 這樣才能保證藝術作品的根基不倒, 這也是每個想要成為藝術家的人, 現在所應該做的事。

S01E02

第二集的主人公是耐克AIR MAX1系列的設計師Tinker Hatfield,曾經多次和喬丹合作推出一系列的耐克經典款。鏡頭隨著他的講述,不斷的展現出了多個作品的設計手稿,對於產品設計,設計團隊必須要考慮到非常多的元素:產品的設計概念、外觀功能、內部結構、市場定位以及調查回饋等等。產品設計師們面對著數量較大的群體,在思考產品本身之外,還需要關注潮流發展動向,以及其他多樣的設計產品。

當Tinker Hatfield第一次來到耐克設計鞋子,他的靈感來自法國最著名的建築設計之一——巴黎杜皮蓬藝術中心。這座建築將內在結構外延出來,顛覆傳統建築的設計理念,這也啟發了他將耐克的氣囊暴露於可見之處(他其他設計作品的靈感還有來自噴氣式飛機、割草機等等…)。在片尾,Tinker Hatfield似乎是闡明的這樣的道理:想要獲得設計靈感,你得先投入生活,從世界萬物之中領略魅力,並將它們與你的點子結合起來,你才能得到好的設計。

當瞭解了一個產品的詳細設計內容,你也許會對身邊其他產品產生暢想。思考一下,你手邊所能觸碰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系列團隊進行精心的設計才產生的,它們有著適應人類的自我規律。產品設計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生活,當我們試圖去深入瞭解,也或許會改變我們對日常的思量。

S01E03

這部紀錄片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來自倫敦的舞臺設計師Es Devlin,她的作品不僅出現於英國國家大劇院、皇家歌劇院、溫布利體育場等地,同時她自己也作為不少明星的演唱會舞臺設計師(Adele、Beyonce、Kanye west),還有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和16年裡約奧運會開幕式也是她的作品。

舞臺美術設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兼有著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物質依賴性。它可以幫助塑造人物形象,創造驚豔的視覺效果,烘托氣氛製造情調,或闡釋藝術作品中的某一思想觀念。隨著歷史發展,舞臺設計作品必須要具有著現代化特點,藝術思維上把握思維的廣度、深度和高度。

“當你一旦有了框架之後,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打破框架。”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你必須要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不斷地打破重構,反反復複。Es Devlin曾為戲劇《信仰治療師》做舞臺設計,此劇表演于一個沒有後臺、沒有簾幕的的小劇院中。如何改變場景?她為舞臺前方設計了雨箱,不僅照應了戲劇主題,在每幕劇間隔中間增加了陰鬱感,同時雨簾也象徵著簾幕,用雨簾分離了觀者與演員,增加了空間的深度。她有不少作品都是在劇院中的,你無法保證觀眾的向哪兒看,因為劇院需要民主,更需要的是觀眾全身心的體驗。

Es Devlin曾為許多歌手演唱會做舞臺設計,她可以彙聚千萬人的目光於一點,她喜歡研究並控制光線,用各種斑斕的光線來構成作品,無論你站在觀眾席的哪個角度,這些光線總會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這就是她所想給觀眾帶來的驚喜。而後在片中所提到的香奈兒香水設計之中,Es Devlin結合了裝置藝術和聲音藝術,將人類對香水的抽象感知覺用具象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她首個沉浸式作品)。

鏡中迷宮

————————————

S01E04

Bjarke Ingels

來自丹麥的41歲建築設計師Bjarke Ingels,曾被《華爾街日報》提名為年度最具創造力的建築師,由他所帶領的BIG團隊為建築界湧入一股強大的新鮮力量,他們的作品打破人們對建築的常規理解,尋求想像創造力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平衡。

聖彼德堡碼頭

在建築設計之中設計師要考慮到各種矛盾,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矛盾,投資者、使用者、施工製作、城市規劃的矛盾,建築物個體與群體、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矛盾,以及各類功能特性的矛盾等等。建築設計師的工作核心,就是去尋找解決這一系列矛盾的最佳方案。

海上建築之家

在他們第一個作品是哥本哈根的海上建築之家,既符合環境變遷的發展,又傳遞著他們自我的享樂可持續發展主義。自此,BIG工作室之後的建築設計,往往都是在實際應用中衍生出獨特的自我觀念。使建築作品不平凡的原因,就是它能夠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並有著值得玩味的趣味性。

鳳凰城觀景塔

鳳凰城觀景塔

鳳凰城觀景塔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由丹麥著名工作室BIG設計。它的外形像極了棒棒糖或棉花糖,其內設置了三部電梯,將參觀人流從中被運送到頂部的圓球中。從裡面看,你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視覺感受,它是一座帶有對未來世界的幻想甚至有些科幻的建築,BIG試圖利用建築特性將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變成電影特效般精彩。

老海勒魯普高中體育館

丹麥海洋博物館專案

S01E05

作為菲亞特克萊斯勒的主設計師,加拿大籍的美國設計師 Ralph Gilles 是 2005 款克萊斯勒 300C 和道奇 Magnum 的設計者。

汽車設計的內容包括整車總體設計、總成設計和零件設計。整車總體設計又稱為汽車的總佈置設計,其任務是使所設計的產品達到設計任務書所規定的整車參數和性能指標的要求,並將這些整車參數和性能指標的要求,並將這些車參數和性能指標分解為有關總成的參數和功能。

S01E06

現居紐約的Paula Scher是世界上最為知名的女平面設計師,領導著目前最優秀的平面設計團隊——五星設計聯盟。她的作品有Windows8全新視覺系統、可口可樂、花旗銀行、紐約現代藝術館等等,影響著並引領美國平面設計的發展。

平面設計以視覺為溝通交流的方式,通過運用字元、圖片和文字來傳達出訊息的視覺表現。在平面設計中,創意是第一要素,其次是構圖和色彩,在優秀的創意下注意畫面中的位置空間關係,以及色彩上的對比、節奏和韻律。

字體設計就是用文字來繪畫,在設計中即使很小的差池也會影響著他人的心理。加粗的字體有著緊迫感,把它變得纖瘦後則有種古典感。在一些影視劇幕的海報設計中,設計師需要精簡出最為有效、最為吸引人的內容,並在紙上呈現出來,海報不僅要具有衝擊力,更應該能引起觀者的共鳴。

“要抱著娛樂的心態來設計,如果不是很隨意的狀態,你什麼也設計不出來。”這是Paula Scher在片中所說的,設計的過程也許是需要非常嚴謹苛刻的步驟,但在我們收集靈感、發揮創作的時候,更應將身心置於放鬆狀態,當你完成了靈感的輸出,剩下就是耗費時間和精力來完善它了。你不是改變他們,而是讓他們擁有更好的視覺效果。

S01E07

英國希臘裔人像攝影家Platon,是《時代》雜誌攝影師,曾為許多著名雜誌工作過,包括《新紐約客》、《滾石》、《名利場》、《Esquire》、《GQ》。在他的職業生涯早期,由於《Vogue》工作人員的疏忽,在作品中“丟掉”了他的姓。當時還是學生的他,不敢去向藝術總監抗議。於是這個錯誤被“保留”至今。

Platon在攝影過程中,他更注重攝影者與拍攝物件的聯繫,他懂得如何靠近這些人的內心,並促使他們,將獨特的一面表現出來。他的攝影作品總是充滿著強烈的訴說力,像是表達他自己的觀點。當你看著他的照片,你就能感覺自己理解了被攝者。

黑白紀實攝影總是有著強烈的表現力,被攝者突破了照片的框架,向世界瘋狂的呐喊,內心的情感被無限的放大,片中後部分的剛果紀實攝影就是如此,Platon的照片不僅只是權利的象徵,更是上升到了人道主義的高度之上。

S01E08

室內設計大師llse Crawford出生于倫敦一個家庭,父親是加拿大人,母親是丹麥人。她年輕時喜歡上了《vogue》雜誌,大學畢業後進入英國版《家居廊》工作近十年,終於發現自己的設計天賦,她的創作橫跨室內、傢俱、產品等設計領域。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築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築設計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這一空間環境既具有使用價值,滿足相應的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歷史文脈、建築風格、環境氣 氛等精神因素。明確地把“創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作為室內設計的目的。

人的一生有87%的時間呆在建築物裡,室內設計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感官情緒和行為舉止,每一個傢俱都應該被精心設計,每一個空間都應該被合理利用。llse Crawford在設計中不僅考慮到技術因素,更重要的是,她十分重視設計產品與使用者所產生的情感共鳴。當她在設計一個房間時,會十分注重人的體驗感受,這種感受甚至上升到了潛意識層面。她的作品充滿著親切感和人性關懷,不僅僅是外形完美,更能為使用者製造幸福感。你無法拒絕她的作品。

謝謝關注小編每天有更新哦

© 本文版權歸作者 施奧傑JAXX 所有

S01E02

第二集的主人公是耐克AIR MAX1系列的設計師Tinker Hatfield,曾經多次和喬丹合作推出一系列的耐克經典款。鏡頭隨著他的講述,不斷的展現出了多個作品的設計手稿,對於產品設計,設計團隊必須要考慮到非常多的元素:產品的設計概念、外觀功能、內部結構、市場定位以及調查回饋等等。產品設計師們面對著數量較大的群體,在思考產品本身之外,還需要關注潮流發展動向,以及其他多樣的設計產品。

當Tinker Hatfield第一次來到耐克設計鞋子,他的靈感來自法國最著名的建築設計之一——巴黎杜皮蓬藝術中心。這座建築將內在結構外延出來,顛覆傳統建築的設計理念,這也啟發了他將耐克的氣囊暴露於可見之處(他其他設計作品的靈感還有來自噴氣式飛機、割草機等等…)。在片尾,Tinker Hatfield似乎是闡明的這樣的道理:想要獲得設計靈感,你得先投入生活,從世界萬物之中領略魅力,並將它們與你的點子結合起來,你才能得到好的設計。

當瞭解了一個產品的詳細設計內容,你也許會對身邊其他產品產生暢想。思考一下,你手邊所能觸碰到的一切,都是由一系列團隊進行精心的設計才產生的,它們有著適應人類的自我規律。產品設計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生活,當我們試圖去深入瞭解,也或許會改變我們對日常的思量。

S01E03

這部紀錄片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來自倫敦的舞臺設計師Es Devlin,她的作品不僅出現於英國國家大劇院、皇家歌劇院、溫布利體育場等地,同時她自己也作為不少明星的演唱會舞臺設計師(Adele、Beyonce、Kanye west),還有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和16年裡約奧運會開幕式也是她的作品。

舞臺美術設計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兼有著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物質依賴性。它可以幫助塑造人物形象,創造驚豔的視覺效果,烘托氣氛製造情調,或闡釋藝術作品中的某一思想觀念。隨著歷史發展,舞臺設計作品必須要具有著現代化特點,藝術思維上把握思維的廣度、深度和高度。

“當你一旦有了框架之後,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打破框架。”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你必須要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不斷地打破重構,反反復複。Es Devlin曾為戲劇《信仰治療師》做舞臺設計,此劇表演于一個沒有後臺、沒有簾幕的的小劇院中。如何改變場景?她為舞臺前方設計了雨箱,不僅照應了戲劇主題,在每幕劇間隔中間增加了陰鬱感,同時雨簾也象徵著簾幕,用雨簾分離了觀者與演員,增加了空間的深度。她有不少作品都是在劇院中的,你無法保證觀眾的向哪兒看,因為劇院需要民主,更需要的是觀眾全身心的體驗。

Es Devlin曾為許多歌手演唱會做舞臺設計,她可以彙聚千萬人的目光於一點,她喜歡研究並控制光線,用各種斑斕的光線來構成作品,無論你站在觀眾席的哪個角度,這些光線總會產生不一樣的視覺效果,這就是她所想給觀眾帶來的驚喜。而後在片中所提到的香奈兒香水設計之中,Es Devlin結合了裝置藝術和聲音藝術,將人類對香水的抽象感知覺用具象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她首個沉浸式作品)。

鏡中迷宮

————————————

S01E04

Bjarke Ingels

來自丹麥的41歲建築設計師Bjarke Ingels,曾被《華爾街日報》提名為年度最具創造力的建築師,由他所帶領的BIG團隊為建築界湧入一股強大的新鮮力量,他們的作品打破人們對建築的常規理解,尋求想像創造力與實際應用之間的平衡。

聖彼德堡碼頭

在建築設計之中設計師要考慮到各種矛盾,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矛盾,投資者、使用者、施工製作、城市規劃的矛盾,建築物個體與群體、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矛盾,以及各類功能特性的矛盾等等。建築設計師的工作核心,就是去尋找解決這一系列矛盾的最佳方案。

海上建築之家

在他們第一個作品是哥本哈根的海上建築之家,既符合環境變遷的發展,又傳遞著他們自我的享樂可持續發展主義。自此,BIG工作室之後的建築設計,往往都是在實際應用中衍生出獨特的自我觀念。使建築作品不平凡的原因,就是它能夠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並有著值得玩味的趣味性。

鳳凰城觀景塔

鳳凰城觀景塔

鳳凰城觀景塔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由丹麥著名工作室BIG設計。它的外形像極了棒棒糖或棉花糖,其內設置了三部電梯,將參觀人流從中被運送到頂部的圓球中。從裡面看,你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視覺感受,它是一座帶有對未來世界的幻想甚至有些科幻的建築,BIG試圖利用建築特性將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變成電影特效般精彩。

老海勒魯普高中體育館

丹麥海洋博物館專案

S01E05

作為菲亞特克萊斯勒的主設計師,加拿大籍的美國設計師 Ralph Gilles 是 2005 款克萊斯勒 300C 和道奇 Magnum 的設計者。

汽車設計的內容包括整車總體設計、總成設計和零件設計。整車總體設計又稱為汽車的總佈置設計,其任務是使所設計的產品達到設計任務書所規定的整車參數和性能指標的要求,並將這些整車參數和性能指標的要求,並將這些車參數和性能指標分解為有關總成的參數和功能。

S01E06

現居紐約的Paula Scher是世界上最為知名的女平面設計師,領導著目前最優秀的平面設計團隊——五星設計聯盟。她的作品有Windows8全新視覺系統、可口可樂、花旗銀行、紐約現代藝術館等等,影響著並引領美國平面設計的發展。

平面設計以視覺為溝通交流的方式,通過運用字元、圖片和文字來傳達出訊息的視覺表現。在平面設計中,創意是第一要素,其次是構圖和色彩,在優秀的創意下注意畫面中的位置空間關係,以及色彩上的對比、節奏和韻律。

字體設計就是用文字來繪畫,在設計中即使很小的差池也會影響著他人的心理。加粗的字體有著緊迫感,把它變得纖瘦後則有種古典感。在一些影視劇幕的海報設計中,設計師需要精簡出最為有效、最為吸引人的內容,並在紙上呈現出來,海報不僅要具有衝擊力,更應該能引起觀者的共鳴。

“要抱著娛樂的心態來設計,如果不是很隨意的狀態,你什麼也設計不出來。”這是Paula Scher在片中所說的,設計的過程也許是需要非常嚴謹苛刻的步驟,但在我們收集靈感、發揮創作的時候,更應將身心置於放鬆狀態,當你完成了靈感的輸出,剩下就是耗費時間和精力來完善它了。你不是改變他們,而是讓他們擁有更好的視覺效果。

S01E07

英國希臘裔人像攝影家Platon,是《時代》雜誌攝影師,曾為許多著名雜誌工作過,包括《新紐約客》、《滾石》、《名利場》、《Esquire》、《GQ》。在他的職業生涯早期,由於《Vogue》工作人員的疏忽,在作品中“丟掉”了他的姓。當時還是學生的他,不敢去向藝術總監抗議。於是這個錯誤被“保留”至今。

Platon在攝影過程中,他更注重攝影者與拍攝物件的聯繫,他懂得如何靠近這些人的內心,並促使他們,將獨特的一面表現出來。他的攝影作品總是充滿著強烈的訴說力,像是表達他自己的觀點。當你看著他的照片,你就能感覺自己理解了被攝者。

黑白紀實攝影總是有著強烈的表現力,被攝者突破了照片的框架,向世界瘋狂的呐喊,內心的情感被無限的放大,片中後部分的剛果紀實攝影就是如此,Platon的照片不僅只是權利的象徵,更是上升到了人道主義的高度之上。

S01E08

室內設計大師llse Crawford出生于倫敦一個家庭,父親是加拿大人,母親是丹麥人。她年輕時喜歡上了《vogue》雜誌,大學畢業後進入英國版《家居廊》工作近十年,終於發現自己的設計天賦,她的創作橫跨室內、傢俱、產品等設計領域。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築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築設計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這一空間環境既具有使用價值,滿足相應的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歷史文脈、建築風格、環境氣 氛等精神因素。明確地把“創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作為室內設計的目的。

人的一生有87%的時間呆在建築物裡,室內設計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感官情緒和行為舉止,每一個傢俱都應該被精心設計,每一個空間都應該被合理利用。llse Crawford在設計中不僅考慮到技術因素,更重要的是,她十分重視設計產品與使用者所產生的情感共鳴。當她在設計一個房間時,會十分注重人的體驗感受,這種感受甚至上升到了潛意識層面。她的作品充滿著親切感和人性關懷,不僅僅是外形完美,更能為使用者製造幸福感。你無法拒絕她的作品。

謝謝關注小編每天有更新哦

© 本文版權歸作者 施奧傑JAXX 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