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堰鎮的這一條老街上,今天早早擠滿了人,據說是“秦始皇要來祈福、巡遊”?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底蘊深厚的金山張堰鎮故事不少, 那裡至今還流傳著“秦始皇登秦山”的傳說。 但當地居民沒想到, 今年鎮裡提前舉行的鬧元宵活動, 居然請來了“秦始皇”, 除了上演活靈活現的祈福、巡遊儀式, 更帶來了一連串“行走在古鎮上的民俗節目”。

2月25日下午一點, 張堰鎮的東賢路上掛滿了紅燈籠, 兩側早已擠滿了翹首以盼的人們, 遠遠望去大約有數千人。 此時, 路邊的鎮文體中心內也是熱鬧異常, 一場元宵祈福儀式正在舉行。 舞獅開場, “秦始皇”帶領臣子們上臺, 高聲致祈福詞, 4位年輕人朗誦《頌華夏文》, 隨後, 孩子們也上臺表達歡樂喜慶……而台下, 則是19支“整裝待發”的巡遊表演隊伍, 據說均由當地文體愛好者自發報名組成, 大約有260人。

前有開道鑼、開道旗, 身邊擁著帶刀侍衛, 頭上撐著華蓋, 後面跟著一大群文武大臣和宮女……祈福儀式結束後,

裝扮威武的“秦始皇”終於帶著隆重的儀仗隊出發巡遊, 一露面就引起了路兩側圍觀群眾的歡呼。

據介紹, 張堰鎮有一座秦望山, 與此相關聯, “秦始皇登秦山”的傳說在當地民間有許多版本。 最早見於地方誌記載, 是《正德年金山衛志》(1517年)和《正德華亭縣誌》(1521年)。

清乾隆《金山縣誌》也有記載:“俗傳秦始皇登此觀海。 ”據傳說, 秦始皇來的那一年, 農作物長得特別好, 豐收的農民滿懷喜悅, 盼望秦始皇能再來, 於是把一座小山取名秦山、秦望山。

根據記載, 這座秦望山, 高二十八丈, 週一裡又九十步(即, 90米高, 500米周長)。 山南側有秦皇輦道。 山上有八景, 也都有相應的傳說, 其中仙人洞和龍遊洞的傳說尤為精彩。

也因此, 這一地區早有“遊秦山”民俗活動。 清光緒《金山縣誌》記載:“三月二十八日遊秦山, 男女如蟻, 兼販貨, 多農器。 ”有關遊秦山活動的場景, 在乾嘉年間張堰詩人的詩歌和竹枝詞中也有描寫。 比如王丕曾《留溪雜詠》, 就有“春殘結隊號遊山, 村女郊童各一班”。 又如時光弼《張溪竹子詞》, 也有“野畦春暖日遲遲, 秦望山頭景色滋, 田婦村童都結伴, 桃花看到菜花時”……

緊跟“秦皇”巡遊隊伍的, 則是一支支特色民俗表演隊伍, 舞龍舞獅隊、木蘭扇隊、旱船隊、蚌殼舞隊、毛驢隊、彩衣隊、漢服隊、腰鼓隊、花籃隊……10多個“走”過來的生動節目, 讓路邊圍觀居民有點應接不暇。

如此生動的“鬧元宵”場面, 讓人仿佛穿越到了歷史上“浦南首鎮”張燈結綵、錦繡交映、百姓歡歌笑語的節慶盛景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 連綿不絕的巡遊表演隊伍中, 還有毗鄰的浙江平湖林埭鎮的文化“走親”隊, 他們首次把九彩龍、蕩湖船等浙北地區特色民俗搬到了滬郊老街上, 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據介紹,“九彩龍”是浙江的非遺文化項目,早在明末清初,林埭鎮就有舞龍的傳統習俗;近年來,更是“舞”到了北京、“舞”到了上海世博會。

“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盡了元宵節火樹銀花的多彩繁盛,也表達出了百姓的歡樂心態和幸福訴求。張堰鎮舉辦的“鬧元宵”活動,將持續一整天。今天上午,當地志願者和來自浙江平湖的“親戚”已聚在一起包湯圓、送湯圓。下午,人們還可以在鎮文體中心觀看金山堰菜、聞萬泰醬菜、喜慶四寶等非遺專案展示,並有志願者現場紮粽子、包湯圓、製作雞蛋糕。晚上,人們還可以前來參加猜燈謎活動。

舉辦本次活動的張堰鎮,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水鄉古鎮。作為上海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這裡不僅孕育了在近代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全國性革命文學團體南社,走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近代著名畫家白蕉等名家,還保存有唯一的元代私家花園張堰公園、國內首個全面陳列南社歷史人物事蹟的紀念館——上海南社紀念館以及錢家祠堂、走馬樓等歷史建築。近年來,張堰鎮繼承發揚傳統習俗,挖掘培育先進文化,結合“文教特色小鎮”建設,先後舉辦了“南社文化月”、“行走在古鎮上的民俗”等系列活動,不斷擴大自身影響。

欄目主編:黃勇娣 文字編輯:黃勇娣 題圖來源:陸慶平、黃勇娣 攝 圖片編輯:徐佳敏 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據介紹,“九彩龍”是浙江的非遺文化項目,早在明末清初,林埭鎮就有舞龍的傳統習俗;近年來,更是“舞”到了北京、“舞”到了上海世博會。

“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盡了元宵節火樹銀花的多彩繁盛,也表達出了百姓的歡樂心態和幸福訴求。張堰鎮舉辦的“鬧元宵”活動,將持續一整天。今天上午,當地志願者和來自浙江平湖的“親戚”已聚在一起包湯圓、送湯圓。下午,人們還可以在鎮文體中心觀看金山堰菜、聞萬泰醬菜、喜慶四寶等非遺專案展示,並有志願者現場紮粽子、包湯圓、製作雞蛋糕。晚上,人們還可以前來參加猜燈謎活動。

舉辦本次活動的張堰鎮,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水鄉古鎮。作為上海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這裡不僅孕育了在近代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全國性革命文學團體南社,走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近代著名畫家白蕉等名家,還保存有唯一的元代私家花園張堰公園、國內首個全面陳列南社歷史人物事蹟的紀念館——上海南社紀念館以及錢家祠堂、走馬樓等歷史建築。近年來,張堰鎮繼承發揚傳統習俗,挖掘培育先進文化,結合“文教特色小鎮”建設,先後舉辦了“南社文化月”、“行走在古鎮上的民俗”等系列活動,不斷擴大自身影響。

欄目主編:黃勇娣 文字編輯:黃勇娣 題圖來源:陸慶平、黃勇娣 攝 圖片編輯:徐佳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