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35年的未來街區是什麼樣?同濟大學在上海這條路上創造了一個“原型街”

四平路1028弄, 是一條隱藏在四平社區裡的老舊小弄堂, 長200米, 寬7米, 過去整條街被五金店、建材店、麻將館等佔據。 日前, 伴隨著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楊浦區四平路街道辦事處聯合打造的“N-ICE2035 Livingline原型街”專案正式啟動, 老弄堂也迎來了新生。

改造前的1028弄多年來一直是髒亂差的整治薄弱地帶。

改造中的1028弄正在建設“未來實驗室群落”。

實驗室群落, 透過“原型”窺探未來

近日, 家住1028弄的居民發現,

家門口的一排沿街的五金建材店已經撤離, 店裡敲敲打打, 一問才知, 一批“實驗室”正在建設中。 在家門口建實驗室?實際上, 這不是普通的科學實驗室, 而是以“設計”為主題、涵蓋未來生活各個領域的創意實驗室, 目前正陸續進駐到這條老街上。

“聲音實驗室”由音樂藝術家朱哲琴創立, 聯合演算法設計、媒體設計、交互設計、人工智慧領域的世界級專家, 圍繞聲音進行社會公共應用實踐。 “辦公實驗室” 面向未來城市辦公新生態, 研發出將高科技、生態健康、人性化體驗等融入辦公環境的可變辦公模組。 “時尚實驗室”是由目前國內唯一的首飾領域國際智囊機構建立的開放型首飾及輕奢產品設計研發平臺, 中心還承載同濟大學首飾設計相關學科的碩士研究生課程。

“聲音實驗室”的聲畫秀。

NoCC“時尚實驗室”打造開放型首飾及輕奢產品設計研發平臺。

“材料實驗室”是國內第一家線下材料庫和新材料加速器。 創意機器人實驗室, 則依託未來生活創造不同的機器人, 並將技術門檻降低, 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設計自己的機器人。 “設計豐收”鄉野實驗室從2008年開始在上海崇明島仙橋村開展設計研究, 以設計思維發掘鄉村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潛力, 通過仙橋村來創造一個“原型”來探討城鄉發展的未來。

居民在參觀Neuni“材料實驗室”的現場展覽。

一位父親抱著小孩好奇地觀察未來城市的“能量加油站”。

所謂原型(prototype),是電腦演算法中創建新物件的模式和實例,通過拷貝原型就能創建出新的物件。而這些眾多的實驗室,涵蓋未來生活的餐飲、娛樂、新材料、出行、辦公、孵化器、機器人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個面向未來生活方式的 “原型實驗室”群落,這就是“N-ICE2035”的內涵,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 2035——透過一個原型街區,看到未來2035年的創新、創業、創造社區。

從需求端出發,社區變成創新的源頭

同濟大學與四平路街道的一系列合作早在幾年前已經開始,四平空間創生行動(Open Your Space)、NoCC(當代首飾與新文化中心)、Fablab(開放創造實驗室)、City Science Lab(同濟-麻省理工城市科學實驗室)等空間在社區裡遍地開花。這些散落在四平社區的一個個創新空間就像人體的穴位,把這些點系統地相連,就能對社區這個機體產生整體的影響。

創新有出發點,N-ICE 2035項目也是從社區這個“需求端”出發的。專案發起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表示,原型街模式顛覆了過去“科技發明-工程產品-工業設計-商業行銷-使用者”的傳統線性創新模式,而是基於對使用者潛在需求的發掘,設計出前所未有的產品、服務、體驗和系統,並與資本結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

“實體運作”和“持續反覆運算”是這些原型實驗室的最重要的特徵。“上海的社區裡有豐富的創新應用場景,這些應用場景可以倒逼科學技術的轉化和應用,而設計就是這個倒逼效應的‘催化器’。”他指出,“原型街”這個從楊浦首發的創新模式,是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2.0版本,把社區從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末端變為源頭。

“在全球知識網路時代,知識社群正在成為創新主體,我們應該把大學背後的資源和創新力釋放出來。”婁永琪指出,通過同濟這塊磁鐵,原型街還將吸引全世界創新人才在楊浦集聚,誕生大量聚焦生活方式轉型的創新公司,通過與風險投資和產業合作,這一模式還有望在上海和長三角區域放大、擴散,催生出基於生活方式引領的全新經濟。

欄目主編:王志彥 文字編輯:黃尖尖 本文圖片: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提供

一位父親抱著小孩好奇地觀察未來城市的“能量加油站”。

所謂原型(prototype),是電腦演算法中創建新物件的模式和實例,通過拷貝原型就能創建出新的物件。而這些眾多的實驗室,涵蓋未來生活的餐飲、娛樂、新材料、出行、辦公、孵化器、機器人等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個面向未來生活方式的 “原型實驗室”群落,這就是“N-ICE2035”的內涵,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 2035——透過一個原型街區,看到未來2035年的創新、創業、創造社區。

從需求端出發,社區變成創新的源頭

同濟大學與四平路街道的一系列合作早在幾年前已經開始,四平空間創生行動(Open Your Space)、NoCC(當代首飾與新文化中心)、Fablab(開放創造實驗室)、City Science Lab(同濟-麻省理工城市科學實驗室)等空間在社區裡遍地開花。這些散落在四平社區的一個個創新空間就像人體的穴位,把這些點系統地相連,就能對社區這個機體產生整體的影響。

創新有出發點,N-ICE 2035項目也是從社區這個“需求端”出發的。專案發起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表示,原型街模式顛覆了過去“科技發明-工程產品-工業設計-商業行銷-使用者”的傳統線性創新模式,而是基於對使用者潛在需求的發掘,設計出前所未有的產品、服務、體驗和系統,並與資本結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

“實體運作”和“持續反覆運算”是這些原型實驗室的最重要的特徵。“上海的社區裡有豐富的創新應用場景,這些應用場景可以倒逼科學技術的轉化和應用,而設計就是這個倒逼效應的‘催化器’。”他指出,“原型街”這個從楊浦首發的創新模式,是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的2.0版本,把社區從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末端變為源頭。

“在全球知識網路時代,知識社群正在成為創新主體,我們應該把大學背後的資源和創新力釋放出來。”婁永琪指出,通過同濟這塊磁鐵,原型街還將吸引全世界創新人才在楊浦集聚,誕生大量聚焦生活方式轉型的創新公司,通過與風險投資和產業合作,這一模式還有望在上海和長三角區域放大、擴散,催生出基於生活方式引領的全新經濟。

欄目主編:王志彥 文字編輯:黃尖尖 本文圖片: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