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敬澤 | 願中國文學能成為一隻“青鳥

中國文學走出去, 似乎風頭日健。 今年2月, 一批國內文壇大家亮相哈瓦那國際書展, 使人們對於中國文學在世界中的位置, 再次報以期盼和探究的目光。

這其中,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攜他的作品《青鳥故事集》西班牙文版首次在古巴亮相, 這是該書繼法文版之後又一次在國外出版。

李敬澤將其視為一次珍貴的文學交流:“我的希望是中國文學能成為一隻‘青鳥’, 來自遙遠的東方, 翩然棲至地球的另一端, 並將飛往世界更廣闊的天空。 ”

►技術給我們“一切盡收眼底”的幻覺, 但誤解依然存在

作為文學批評家、中國作協副主席、《人民文學》雜誌的前主編,

李敬澤一直置身于中國當代文學現場的中心。 但同時, 他似乎更傾心於寫作, 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現在還有力氣尋找新的寫作熱情”。

《讀無盡歲月》《小春秋》《致理想讀者》《反遊記》……以幾乎每年一本的速度不急不緩地推出, 他從沒放棄對寫作的探索。 憑藉2017年的兩部作品《青鳥故事集》《詠而歸》, 他的作家身份更讓人們熟識, 也用文字吸引了更多的人。

《青鳥故事集》像是一本“志異錄”, 寫形形色色的外國人在中國“迷路”的故事:不遠萬里來華的傳教士, 莫名流落福建海岸的印度水手, 16世紀大明王朝的葡萄牙囚犯……李敬澤漫步茫茫史料中, 把歷史考據與文學想像放在一個寫作熔爐裡鍛造。

而《詠而歸》, 從孔子、莊子等“巨人”開始, 重現古人在精神上的風采和風姿, 引領讀者重新走進歷史上最了不起的, 但可能也是人們最不熟悉的文學時代。

李敬澤將這兩部作品看作寫給自己的兩本“小書”, 但他覺得, “小書”也是“大”的———“你能感受到人性和生命的寬闊。 ”

上觀新聞:在剛剛結束的哈瓦那國際書展上, 中國以主賓國的身份派出近130位代表參展。 面對中國文學, 古巴的讀者有怎樣反應?

李敬澤:中國文學吸引了相當多的當地讀者, 在中國圖書銷售區, 古巴民眾排起了長隊, 不少是專門前來的, 他們對中國文化表現出了極大興趣。 中國在這個世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 越來越多世界各國的讀者對中國懷有好奇和認識的熱情。

上觀新聞:近年來, 隨著莫言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曹文軒榮獲“國際安徒生獎”、劉慈欣獲得“雨果獎”, 我們的文學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這是否意味著, 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路變得越來越順暢了?

李敬澤:我們經常講中國文學“走出去”, 文學又沒有長腿, 怎麼“走出去”呢?對一名歐美或拉美的讀者來說, 他不會說今天我要買一本中國文學的書, 一定會說, 我今天想買一本莫言的書, 或者劉震雲的書。

對他有效的是一個個中國作家, 所以, 中國文學走出去, 實際上就是讓中國那一個、兩個、十幾個乃至更多的作家走出去, 讓他們的人和作品一起被認識。 當然, 這條路還是很漫長的, 比如在美國, 出版的虛構類和詩歌作品中,

只有不到1%是譯作, 而這1%裡60%還是歐洲或加拿大的作品, 可想而知, 這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上觀新聞:這次帶著您“走出去”的這本《青鳥故事集》, 講的卻是中西交流間的誤解?

李敬澤:對, 因為書中的各個故事都與誤解有關, 我也稱它為“誤解小史”。

比如, 《八聲甘州》裡明朝皇帝把利瑪竇的自鳴鐘視為新奇陳設, 官僚們把地圖當畫一樣裝裱起來掛在廳堂, 這是兩種文化互為他者的誤讀;

《飛鳥的譜系》則是翻譯的“鬧劇”集錦。 當一場戰爭迫在眉睫時, 道光皇帝所批閱的英國人發來的“最後通牒”, 卻因為華而不實的“改譯”變成了請求中國皇帝主持申冤的“陳情狀”;

還有知府、通事、印度水手和工匠之間交流的荒誕劇。 工匠沒有奉命翻譯, 而是借機向水手推銷自己的店鋪生意, 然後胡謅些糊弄知府的回話, 這一幕分明是把誤解當理解的寓言。

上觀新聞:您覺得, 國外讀者能從這些關於誤解的中國歷史故事中感受到什麼?

李敬澤:誤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不僅僅存在於歷史之中, 也不僅僅存在於一個國家之中。時至今日,世界各國對中國依然有著種種誤解,我們也在誤解著別人。

我覺得,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中,誤解可以說是命定的、一定存在的。為什麼呢?就說一個最簡單的事:你如果和一個操不同語言的人對話,需要翻譯,這裡面就肯定存在誤差,一百年前是這樣,一百年後還是這樣。

這樣的誤解能不能克服?有些是可以逐漸克服的,但有些誤解要克服是非常非常難的,或者說不是你努力就能克服的。說白了,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間的交流就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哪怕同樣是中國人、同樣說漢語,也不能百分百地達成理解,這種理解甚至夫妻、父子、母女都常常做不到。

誤解的產生也和更大的政治經濟背景有關。就拿文學來說,我們在和外國相關人士的接觸中確實感受到,他們會因為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對你的文學感興趣。另一方面,比如在一些西方國家,你會感到一些媒體和評論者並不是真的把你的文學當作文學來看,而是只作政治解讀,對作家的評價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這裡面既充滿著誤解和誤讀,也存在著偏見乃至敵意。

上觀新聞:誤讀的普遍和易發生,是否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交流的重要與艱巨?

李敬澤:為了儘量消除這種誤解,我們確實要做出更持久的努力。文化交流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它考驗著我們的耐心和毅力。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定文化自信,有一個積極的、坦然的、寬闊的心態,不必抱怨別人不理解我們,每種文化都是從自身的背景乃至利益出發去理解別人的。

雖然今天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但是中國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誤解未必就比嘉靖或乾隆時代更少。世界好像更開放了,技術給我們一切盡收眼底的幻覺。但其實誤解依然存在著,只不過我們習以為常,失去警覺,意識不到了,長此以往,是很危險的。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中國正在日益走進世界的中心,就像我最近去古巴、智利,中間在巴黎轉機,一路上都能夠鮮明地感受到中國的存在,中國的“存在感”非常強,中國日益成為世界性的中國。在這樣的時代,如何作出努力,與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人民之間達到盡可能接近於真的相互理解,並在這種理解中擴展我們的自我認識,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如果充滿了不敬,在眾聲喧嘩之後,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留下

熟識李敬澤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很“講究”的人。他每天的衣著搭配都很精心———西裝一定要修身,領帶的色彩要和諧,還善於使用配飾。所以,他一站在那裡,就會引人注目,用符號學的一個概念,叫“標出性”很強。

在李敬澤看來,對衣著的講究其實藏著一個“敬”字。他的名字中有個“敬”,他覺得這個“敬”就是“面對任何事情,要有一種敬意,對他人對自己都要有一種敬意,莊敬自強,“儒家的根本精神就有這一份敬意,這是傳統中好的那個東西”。

他的“敬”還體現在對工作的認真、對自己的認知上。即便是各種會議發言的時候,他也能保持個人的風格和學者的識見;公開講話時基本沒拿過發言稿,但同時分寸感又很準確。他會讓在場的各方都舒心,但又絕不會讓人感覺到刻意。

確實,“敬”不僅是出門前要對鏡整衣冠,更重要的是,對人有敬意,更要臨事而敬。“就像一個鞋匠,對鞋取一個敬的態度,把鞋做好補好。沒有這個,天天想著做大事,覺得做眼前那點事委屈你了,這個就真的有問題了。”

“我們這個時代,所多的、所重的都是‘敬’的反面,是不敬、粗率、輕浮、潦草等。過去的文人,他們的‘不敬’是有‘敬’做底子;而現在,我們本就沒這個底子,很容易就只剩下粗糙浮浪了。”

上觀新聞:您給人的普遍印象是紳士儒雅,但作家畢飛宇卻形容您說,“這個人絕不像大多數人所看到的那樣溫文爾雅,在精神上,他狂野,囂張。”對於這樣的說法,您認同嗎?

李敬澤:人都是蠻複雜的,我現在坐在這裡,就把能拿出來見人的一面擺在這裡,但你放心,每個人都有不好拿出來見人的那一面。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知道我脾氣有些暴躁,還有人批評我傲慢。我經常照鏡子,發現這個臉一吊,真是讓人夠受的,我這張臉確實不夠親和。但我覺得從總體來說,暴躁也是在某一件具體的事情上,這是對於認真的固執。我經常講一句話:人生何其短,堅決不湊合。

我從20歲開始工作,就是和作家打交道,我深知,投身到這個行當中,確實是要付出代價的。寫作其實是非常孤獨的事情,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難得到什麼支持,別人也幫不上,只能自己面對壓力。所以,作家內心都是高度糾結、緊張、脆弱的。我老是說要對作家好一點,他們真的是把最好的那部分放到了作品裡。

上觀新聞:您是文學批評家、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這三種身份是如何在您身上協調,並彼此間相互促進的?

李敬澤: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逐漸習慣于一個人單一的專業的身份,這實際上不是常態,你看中國傳統不是這樣的。比如說魯迅,他是小說家、雜文家、研究古代小說史的學者,他還曾是教育部的官員、教授、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美術的推動者,等等。現代史上很多作家,第一身份是革命者,更不用說古代了。

我自己從來也沒有覺得同時是中國作協副主席以及作家、批評家是一件不協調的事。文人常發的牢騷是不屑於具體事務,覺得受委屈,案牘勞形、大材小用。我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大材,同時我也覺得做事情其實也是在修行。

上觀新聞:您曾提到,“敬”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當今時代人們該有的品質。這也說明,社會上確實還存在著許多“不敬”與“粗糙”之處。

李敬澤:我不喜歡粗糙,我們也遠沒有精緻到需要粗糙一下、不粗糙不足以平民憤的程度。同時,我相信,時間將會證明,任何人類成就都不是容易的,如果我們真的以為容易,那不過是表明了我們的輕浮。

文學也一樣,需要沉潛一點,安靜一點,需要鄭重其事,如果充滿了不敬,在眾聲喧嘩之後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留下?一個時代可能很熱鬧,但是熱鬧之後,留不下什麼真正的果實,這是很正常的文化生態。社會上有很多喧囂的存在,但真正從藝術上和創作上來講,恐怕需要大作家、大藝術家來做。但同時,藝術家或者作家也許會從巨大的喧鬧中獲取力量,獲取啟示,甚至目睹一個新的可能性的出現。

文化是個大自然。什麼叫大自然?就是野山上什麼都有,可能有一棵很高的大樹。你要是把草給拔了,把灌木砍了,等著大樹出來,大樹卻出不來了,大樹一定得在萬木蔥蘢的地方長出來。

►回到強健充沛、元氣淋漓的文化源頭,把它變成自己的燃料和能源

李敬澤在文學圈更受關注的一個身份,是文學批評家。但按他的說法,寫文學批評是被朋友、編輯“逼上梁山”的,“一開始偶爾寫,一些朋友、一些編輯說寫得好,紛紛約稿而且催債,然後就越寫越多”。

他評論《廢都》裡的莊之蝶:“他很像一個傳統生態下的‘文人’:結交達官,摻和政事,詩酒酬唱,訪僧問卜,就差開壇講學了。”他寫《花與舌頭》:“黃驚濤恰恰有一條不服管理的舌頭,這條舌頭太能忽悠了,它只顧了有趣和快感,躲閃和嘲諷他有力的大腦,它要舌燦蓮花,要讓天花亂墜。”他說莫言是一個超級動物,“小動物的細微觸感不在他的世界尺度之內,即使是小動物,在他筆下也像龐然大物”。

他的評論以“不罵人”著稱,這些年發現並鼓勵了很多文學新人,畢飛宇、阿乙、李娟、馮唐等都曾得益於他的評薦。“我常常想,一個作家就算寫了一部不靠譜的書,能是多大的罪呢?值得你去痛加修理嗎?”

如果硬讓他說出一條年輕作家的普遍缺點,他指出:“面對當下時,很多寫作者都‘漂’著,一個人在真空中沒法發力,他需要立足點。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回到傳統,傳統給了作家發力的一面牆。”

上觀新聞:很多青年作家說您是一位“理想的讀者”。一個文學批評家在當代的文學現場能起到什麼作用?

李敬澤:對一個文學批評家來說,他必須是個學者,同時也是一個當今文化現狀的參與者。

文學批評家的職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經典化,把這個時代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家辨認出來,並通過有力的闡釋讓大家能夠瞭解;另一方面,在文學中,肯定有部分因素是模糊的、正在探索的,它們會逐步成型但還沒有完全獲得強烈的自我意識,文學批評家要辨認、發現、肯定這些因素,幫助它們獲得自我意識,幫助它們浮出水面。

在這個意義上,後面這個職責更難,因為辨認好的東西面對的是已知,而發現未成型的因素面對的是未知。我們在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路在哪兒。而也就因為是迷茫的,文學批評家才要幫助文學尋找到一個創新和前進的新的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

上觀新聞:從現在的年輕作家身上,能否看到中國文學的未來?

李敬澤: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新時期文學幾乎是和改革開放同時萌生的。這40年裡,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8年的中國和1978年的中國,從最基本的日常經驗、日常景觀,到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說翻天覆地是一點也不誇張的,但是我們的文學呢?可以說文學的基本邏輯、基本觀念,大致上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確立下來的,一直持續到了現在,沒怎麼變。

我們現在讀者心目中的重要作家,大部分都是上世紀80年代起來的,從文學意義上來講,他們可以說是“立法者”,他們立的“法”一直管到了現在。但實際上呢,對於90後、00後來說,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他們的背景和資源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完全確信,隨著新的一代的出現,我們的文學面臨著巨大的變革的壓力。

我們現在無法準確地辨認出他們誰是未來的莫言、余華或賈平凹,但是我相信會重新出現一批人,他們不僅僅年輕,還會為中國的文學帶來新的觀念和路徑。這就是我對年輕作家的期待。

上觀新聞:除了扶持新人之外,您也認為自己是“新銳作家”,但您的書大多是講歷史、講傳統的,傳統與新銳之間有衝突嗎?

李敬澤:完全不衝突。我們是現代人,但同時,骨子裡、根本上,我們也並未走出傳統。你可能一本經典也沒讀過,但你的人生態度、看問題的方法,甚至你的姿態和表情,都源自傳統。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有自覺,認識傳統是為了自我認識,是為了活得更明白、更清楚。

很多人一談傳統就覺得,那麼多書、那麼多典籍,沒文化看不懂啊。但傳統不能僅僅是做學問的材料,也不是你成了錢鍾書你才有資格談傳統,傳統應該是活的,它有生機和活力,它所蘊藏的巨大的創造性資源,需要一代一代人、每個文化人從各自的層面、角度去體會、闡發、理解,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燃料和能源,支援我們去進行新的創造。幾千年來,中國文學每每山重水複的時候,作家就要回到那強健充沛、元氣淋漓的源頭上去。

上觀新聞:在作家和作品不斷“走出去”的背景下,對中國當代作家而言,傳統的重要性是否也更加突出了?

李敬澤:確實如此。中國文學在新的時代面對新的創作背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少有作家會想到寫的書有中國讀者也有外國讀者,除了中文,還會被翻成多種語言。而現在的作家,至少對於一部分作家來說,他們的預想讀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因為讀者不僅僅在中國,還在全世界。

所以,對於我們這代作家,如何立足於中國經驗,保持著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認同,同時,又如何面向世界並滿懷自信,是全新的考驗。我覺得對於這一點,中國的作家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文化準備。

李敬澤

1964年生於天津。文學評論家、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曾任《人民文學》主編,創辦英文文學期刊《Pathlight》。出版文學評論專著及文集《顏色的名字》《讀無盡歲月》《目光的政治》等,散文集《看來看去或秘密交流》《河邊的日子》《小春秋》等。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也不僅僅存在於一個國家之中。時至今日,世界各國對中國依然有著種種誤解,我們也在誤解著別人。

我覺得,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中,誤解可以說是命定的、一定存在的。為什麼呢?就說一個最簡單的事:你如果和一個操不同語言的人對話,需要翻譯,這裡面就肯定存在誤差,一百年前是這樣,一百年後還是這樣。

這樣的誤解能不能克服?有些是可以逐漸克服的,但有些誤解要克服是非常非常難的,或者說不是你努力就能克服的。說白了,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間的交流就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樣,哪怕同樣是中國人、同樣說漢語,也不能百分百地達成理解,這種理解甚至夫妻、父子、母女都常常做不到。

誤解的產生也和更大的政治經濟背景有關。就拿文學來說,我們在和外國相關人士的接觸中確實感受到,他們會因為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而對你的文學感興趣。另一方面,比如在一些西方國家,你會感到一些媒體和評論者並不是真的把你的文學當作文學來看,而是只作政治解讀,對作家的評價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這裡面既充滿著誤解和誤讀,也存在著偏見乃至敵意。

上觀新聞:誤讀的普遍和易發生,是否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交流的重要與艱巨?

李敬澤:為了儘量消除這種誤解,我們確實要做出更持久的努力。文化交流是一個水滴石穿的過程,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它考驗著我們的耐心和毅力。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堅定文化自信,有一個積極的、坦然的、寬闊的心態,不必抱怨別人不理解我們,每種文化都是從自身的背景乃至利益出發去理解別人的。

雖然今天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但是中國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誤解未必就比嘉靖或乾隆時代更少。世界好像更開放了,技術給我們一切盡收眼底的幻覺。但其實誤解依然存在著,只不過我們習以為常,失去警覺,意識不到了,長此以往,是很危險的。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中國正在日益走進世界的中心,就像我最近去古巴、智利,中間在巴黎轉機,一路上都能夠鮮明地感受到中國的存在,中國的“存在感”非常強,中國日益成為世界性的中國。在這樣的時代,如何作出努力,與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人民之間達到盡可能接近於真的相互理解,並在這種理解中擴展我們的自我認識,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如果充滿了不敬,在眾聲喧嘩之後,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留下

熟識李敬澤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很“講究”的人。他每天的衣著搭配都很精心———西裝一定要修身,領帶的色彩要和諧,還善於使用配飾。所以,他一站在那裡,就會引人注目,用符號學的一個概念,叫“標出性”很強。

在李敬澤看來,對衣著的講究其實藏著一個“敬”字。他的名字中有個“敬”,他覺得這個“敬”就是“面對任何事情,要有一種敬意,對他人對自己都要有一種敬意,莊敬自強,“儒家的根本精神就有這一份敬意,這是傳統中好的那個東西”。

他的“敬”還體現在對工作的認真、對自己的認知上。即便是各種會議發言的時候,他也能保持個人的風格和學者的識見;公開講話時基本沒拿過發言稿,但同時分寸感又很準確。他會讓在場的各方都舒心,但又絕不會讓人感覺到刻意。

確實,“敬”不僅是出門前要對鏡整衣冠,更重要的是,對人有敬意,更要臨事而敬。“就像一個鞋匠,對鞋取一個敬的態度,把鞋做好補好。沒有這個,天天想著做大事,覺得做眼前那點事委屈你了,這個就真的有問題了。”

“我們這個時代,所多的、所重的都是‘敬’的反面,是不敬、粗率、輕浮、潦草等。過去的文人,他們的‘不敬’是有‘敬’做底子;而現在,我們本就沒這個底子,很容易就只剩下粗糙浮浪了。”

上觀新聞:您給人的普遍印象是紳士儒雅,但作家畢飛宇卻形容您說,“這個人絕不像大多數人所看到的那樣溫文爾雅,在精神上,他狂野,囂張。”對於這樣的說法,您認同嗎?

李敬澤:人都是蠻複雜的,我現在坐在這裡,就把能拿出來見人的一面擺在這裡,但你放心,每個人都有不好拿出來見人的那一面。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知道我脾氣有些暴躁,還有人批評我傲慢。我經常照鏡子,發現這個臉一吊,真是讓人夠受的,我這張臉確實不夠親和。但我覺得從總體來說,暴躁也是在某一件具體的事情上,這是對於認真的固執。我經常講一句話:人生何其短,堅決不湊合。

我從20歲開始工作,就是和作家打交道,我深知,投身到這個行當中,確實是要付出代價的。寫作其實是非常孤獨的事情,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難得到什麼支持,別人也幫不上,只能自己面對壓力。所以,作家內心都是高度糾結、緊張、脆弱的。我老是說要對作家好一點,他們真的是把最好的那部分放到了作品裡。

上觀新聞:您是文學批評家、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這三種身份是如何在您身上協調,並彼此間相互促進的?

李敬澤: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逐漸習慣于一個人單一的專業的身份,這實際上不是常態,你看中國傳統不是這樣的。比如說魯迅,他是小說家、雜文家、研究古代小說史的學者,他還曾是教育部的官員、教授、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美術的推動者,等等。現代史上很多作家,第一身份是革命者,更不用說古代了。

我自己從來也沒有覺得同時是中國作協副主席以及作家、批評家是一件不協調的事。文人常發的牢騷是不屑於具體事務,覺得受委屈,案牘勞形、大材小用。我不認為自己是什麼大材,同時我也覺得做事情其實也是在修行。

上觀新聞:您曾提到,“敬”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當今時代人們該有的品質。這也說明,社會上確實還存在著許多“不敬”與“粗糙”之處。

李敬澤:我不喜歡粗糙,我們也遠沒有精緻到需要粗糙一下、不粗糙不足以平民憤的程度。同時,我相信,時間將會證明,任何人類成就都不是容易的,如果我們真的以為容易,那不過是表明了我們的輕浮。

文學也一樣,需要沉潛一點,安靜一點,需要鄭重其事,如果充滿了不敬,在眾聲喧嘩之後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留下?一個時代可能很熱鬧,但是熱鬧之後,留不下什麼真正的果實,這是很正常的文化生態。社會上有很多喧囂的存在,但真正從藝術上和創作上來講,恐怕需要大作家、大藝術家來做。但同時,藝術家或者作家也許會從巨大的喧鬧中獲取力量,獲取啟示,甚至目睹一個新的可能性的出現。

文化是個大自然。什麼叫大自然?就是野山上什麼都有,可能有一棵很高的大樹。你要是把草給拔了,把灌木砍了,等著大樹出來,大樹卻出不來了,大樹一定得在萬木蔥蘢的地方長出來。

►回到強健充沛、元氣淋漓的文化源頭,把它變成自己的燃料和能源

李敬澤在文學圈更受關注的一個身份,是文學批評家。但按他的說法,寫文學批評是被朋友、編輯“逼上梁山”的,“一開始偶爾寫,一些朋友、一些編輯說寫得好,紛紛約稿而且催債,然後就越寫越多”。

他評論《廢都》裡的莊之蝶:“他很像一個傳統生態下的‘文人’:結交達官,摻和政事,詩酒酬唱,訪僧問卜,就差開壇講學了。”他寫《花與舌頭》:“黃驚濤恰恰有一條不服管理的舌頭,這條舌頭太能忽悠了,它只顧了有趣和快感,躲閃和嘲諷他有力的大腦,它要舌燦蓮花,要讓天花亂墜。”他說莫言是一個超級動物,“小動物的細微觸感不在他的世界尺度之內,即使是小動物,在他筆下也像龐然大物”。

他的評論以“不罵人”著稱,這些年發現並鼓勵了很多文學新人,畢飛宇、阿乙、李娟、馮唐等都曾得益於他的評薦。“我常常想,一個作家就算寫了一部不靠譜的書,能是多大的罪呢?值得你去痛加修理嗎?”

如果硬讓他說出一條年輕作家的普遍缺點,他指出:“面對當下時,很多寫作者都‘漂’著,一個人在真空中沒法發力,他需要立足點。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回到傳統,傳統給了作家發力的一面牆。”

上觀新聞:很多青年作家說您是一位“理想的讀者”。一個文學批評家在當代的文學現場能起到什麼作用?

李敬澤:對一個文學批評家來說,他必須是個學者,同時也是一個當今文化現狀的參與者。

文學批評家的職責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經典化,把這個時代最好的作品、最好的作家辨認出來,並通過有力的闡釋讓大家能夠瞭解;另一方面,在文學中,肯定有部分因素是模糊的、正在探索的,它們會逐步成型但還沒有完全獲得強烈的自我意識,文學批評家要辨認、發現、肯定這些因素,幫助它們獲得自我意識,幫助它們浮出水面。

在這個意義上,後面這個職責更難,因為辨認好的東西面對的是已知,而發現未成型的因素面對的是未知。我們在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路在哪兒。而也就因為是迷茫的,文學批評家才要幫助文學尋找到一個創新和前進的新的方向,這是非常重要的。

上觀新聞:從現在的年輕作家身上,能否看到中國文學的未來?

李敬澤: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新時期文學幾乎是和改革開放同時萌生的。這40年裡,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8年的中國和1978年的中國,從最基本的日常經驗、日常景觀,到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說翻天覆地是一點也不誇張的,但是我們的文學呢?可以說文學的基本邏輯、基本觀念,大致上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確立下來的,一直持續到了現在,沒怎麼變。

我們現在讀者心目中的重要作家,大部分都是上世紀80年代起來的,從文學意義上來講,他們可以說是“立法者”,他們立的“法”一直管到了現在。但實際上呢,對於90後、00後來說,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他們的背景和資源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完全確信,隨著新的一代的出現,我們的文學面臨著巨大的變革的壓力。

我們現在無法準確地辨認出他們誰是未來的莫言、余華或賈平凹,但是我相信會重新出現一批人,他們不僅僅年輕,還會為中國的文學帶來新的觀念和路徑。這就是我對年輕作家的期待。

上觀新聞:除了扶持新人之外,您也認為自己是“新銳作家”,但您的書大多是講歷史、講傳統的,傳統與新銳之間有衝突嗎?

李敬澤:完全不衝突。我們是現代人,但同時,骨子裡、根本上,我們也並未走出傳統。你可能一本經典也沒讀過,但你的人生態度、看問題的方法,甚至你的姿態和表情,都源自傳統。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有自覺,認識傳統是為了自我認識,是為了活得更明白、更清楚。

很多人一談傳統就覺得,那麼多書、那麼多典籍,沒文化看不懂啊。但傳統不能僅僅是做學問的材料,也不是你成了錢鍾書你才有資格談傳統,傳統應該是活的,它有生機和活力,它所蘊藏的巨大的創造性資源,需要一代一代人、每個文化人從各自的層面、角度去體會、闡發、理解,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燃料和能源,支援我們去進行新的創造。幾千年來,中國文學每每山重水複的時候,作家就要回到那強健充沛、元氣淋漓的源頭上去。

上觀新聞:在作家和作品不斷“走出去”的背景下,對中國當代作家而言,傳統的重要性是否也更加突出了?

李敬澤:確實如此。中國文學在新的時代面對新的創作背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少有作家會想到寫的書有中國讀者也有外國讀者,除了中文,還會被翻成多種語言。而現在的作家,至少對於一部分作家來說,他們的預想讀者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因為讀者不僅僅在中國,還在全世界。

所以,對於我們這代作家,如何立足於中國經驗,保持著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認同,同時,又如何面向世界並滿懷自信,是全新的考驗。我覺得對於這一點,中國的作家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文化準備。

李敬澤

1964年生於天津。文學評論家、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曾任《人民文學》主編,創辦英文文學期刊《Pathlight》。出版文學評論專著及文集《顏色的名字》《讀無盡歲月》《目光的政治》等,散文集《看來看去或秘密交流》《河邊的日子》《小春秋》等。

欄目主編:顧學文 文字編輯:顧學文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朱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