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都專訪|廣東省民政廳廳長卓志強:應加快全國範圍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資料顯示, 截至2015年, 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了1.44億, 其中失能和半失能人數達4000萬, 需要被長期照料看護, 而他們未富先老,

難以支付高額費用。

“我們都老了, 養老問題怎麼辦?”這一話題此前也在全國兩會廣東代表團中“發酵”。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民政廳廳長卓志強此次也帶來了一份建議。 他認為, 養老一床難求, 但空置率也高, 這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低所致。 他建議, 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 解決供需矛盾。

養老需求量大卻“遇冷” 支付能力低是瓶頸

卓志強先列舉了一系列資料:截止2015年末, 全國養老機構床位的總數僅為669.8萬張, 即每1千名老人才擁有30.2張床位。 在這一背景下, 全國各地養老機構的床位空置率卻普遍較高, 即使是養老需求旺盛的北京市, 養老機構的實際入住率僅為57.6%。

養老需求量巨大, 養老機構卻為何頻頻“遇冷”?究其原因,

卓志強認為, 除了老人傳統觀念和社會養老服務水準還不夠高的原因影響外, 老年人未富先老, 支付能力低才是制約他們入住養老機構的“瓶頸”。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佈的《2016年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 有1/3的受訪老人由於收入低不願意支付任何的護理服務費用。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 2014年我國城鎮老年人年人均收入約為2.4萬元, 農村老年人口則更低, 僅為7600元, 而且主要為保障性收入, 難以為長期護理買單。 “目前在需要護理的老人中, 有22%的家庭只能靠家人提供護理服務, 且護理費用絕大多數都只能靠老人自己或者家庭支付。 ”

另一方面, “全國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基本狀況調查”資料顯示,

40%民辦機構處於虧損狀態, “應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通過社會共濟的方式降低需求方的費用支付, 有效解決供需矛盾。 ”卓志強說。

保險由三方買單 基金可考慮從兩險中劃出

事實上, “長期護理保險”並非新事物, 在國外早有先例和經驗。 2016年我國人社部也發佈了《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 並在上海、長春等城市試點探索, 廣州等其他試點地區近期也將出臺實施意見。 但卓志強表示, 目前的試點面過窄、覆蓋人群比較少、推進速度不快, 他呼籲加快在全國範圍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費用由誰來買單?卓志強認為, 我國籌資的主體應該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面共同承擔。 在政府的層面, 卓志強建議從人們原來購買的“五險一金”中的兩險,

即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統籌基金中劃出一部分資金來組成長期護理保險基金, 並整合大病醫療救助資金和財政補貼等充實基金帳戶。 同時, 他也建議動員各類慈善資金注入基金池。

卓又志強提議, “長期護理保險”可以像醫療保險一樣分等級購買, 提供不同經濟條件的人選擇可接受的繳費價位, 增加個人籌資模式的靈活性。 無論買多買少, “購買長期護理保險, 其實都是提前為養老作長期投資。 ”

居家護理社區護理相結合應成主流

卓志強認為, 目前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處於初級階段, 長期照護服務能力亟待提升。 一方面要調整床位結構, 重點建設以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主的養老機構和護理機構。

此外, 從世界各國趨勢來看, 居家護理與社區護理已成為絕大多數國家宣導的養老服務主流模式。 他建議, 將專業的醫療護理和非專業家庭護理結合, 將保姆式的長期看護和鐘點工的短時看護結合, 既降低護理費用, 又可以滿足老年人家庭照顧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同時, 他也提議建立協力廠商評估和監督機制, 確保長期照護的品質。

采寫:南都記者 陽廣霞 餘毅菁 攝影:南都記者 陳成效

編輯:柴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