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30年守候 詮釋濃濃“春晚情懷”

歡歌熱舞鬧新春。 春晚是幾代人的“春節標配”, 尤其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是除夕夜人們的共同期盼。

聊城市民張廣俊就是其中一員。 “那時候我才20露頭, 特別喜歡相聲、小品和歌曲。 但當時電視節目不像如今這麼豐富, 電視臺也就中央電視臺和山東電視臺兩個。 ”張廣俊感慨地說, 所以春晚就成了年輕的自己特別渴求的文藝盛宴。

那些年, 自己錄製的“分類春晚”成為了張廣俊業餘時間豐富的精神食糧。 “打掃衛生的時候, 洗衣服的時候, 做飯的時候, 想聽歌曲了或者小品了, 就從一堆盒帶中選出來, 用答錄機播放, 放鬆身心。 ”1997年VCD開始步入家庭, 春節後也有了春晚碟片上市, 由此張廣俊才結束了自己的春晚“錄製師”生涯。 但從24歲到33歲, 春晚伴隨自己走過的青春與奮鬥之路, 卻深深刻畫在張廣俊內心之中。 除夕夜對春晚的守候,

也成為張廣俊的一種習慣與春節儀式, “不看春晚的春節不圓滿”, 並且一堅持就是30多年。

“現在的春晚, 一年比一年豐富, 一年比一年多彩, 各種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也讓它成為視覺盛宴。 ”張廣俊說, 春晚的變化折射的是時代的進步, 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不過每年春晚的恍惚間, 他還會想起當年最喜歡的陳佩斯、朱時茂, 偶爾也會打開答錄機聽一聽至今也會讓他心潮澎湃的《我的中國心》, “那裡面有自己走過的路, 也有自己的青春”。 (記者 薛蓓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