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麥農注意:今春冬小麥容易出現這些問題,解決方法這都有!快收藏!

“雨水”已過, 主產區大部冬小麥陸續返青、起身, 此時正是加強春季田管、促進苗情轉化, 搭好豐產架子的關鍵時期。

農業部近日發佈《2018年全國冬小麥春季田管技術意見》, 針對各地麥情, 為廣大麥農提供了具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 一起來看看吧!

總體情況

受去年秋播期間連續降雨影響, 部分地區小麥播期推遲, 晚播麥面積增加, 加之主產區冬春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 目前苗情長勢總體偏弱。 針對今年冬小麥苗情特點, 春季田間管理應堅持“以促為主、促控結合, 因地因苗制宜, 加強分類管理, 促苗情轉化升級, 防控病蟲草害, 嚴防和補救春季凍害”的技術途徑, 搞好春季麥田管理, 夯實夏糧豐收的基礎。

一黃淮和北部冬麥區

本區南部小麥已經返青, 中部和北部還處於越冬期。 由於晚播麥面積大於去年, 同時冬季降水少, 目前墒情偏差, 苗情偏弱。

一、鎮壓劃鋤,

澆水保墒。 早春鎮壓可壓碎土塊, 彌封裂縫, 沉實冬季凍融疏鬆的土壤, 改善墒情, 使土壤與根系密接起來, 有利於根系吸收養分;鋤地能提高地溫, 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鎮壓和劃鋤結合進行, 先壓後鋤, 達到土壤上松下實、提墒保墒增溫、抗旱促苗早發的作用。 對吊根苗和耕種粗放、坷垃較多、秸稈還田導致土壤暄松的地塊, 在早春土壤化凍後補灌, 抗旱保苗。 對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麥田, 土壤化凍後及時鎮壓, 促土壤下層水分向上移動, 起到提墒、保墒、抗旱的作用。

二、促控結合, 分類管理。 對三類苗, 應以促為主。 “一根針”或“土裡捂”麥田, 要通過“早劃鋤、早追肥”等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在早春表層土化凍2釐米時開始劃鋤,

增溫促早發。 同時, 在早春土壤化凍後及時追施氮素化肥和磷肥, 促根增蘖保穗數。 只要墒情尚可, 儘量避免早春澆水, 以免降低地溫, 影響土壤透氣性延緩麥苗生長。 待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時, 三類苗可以施肥澆水, 畝施5—8公斤尿素, 促三類苗轉化升級;到拔節期每畝再施5—8公斤尿素, 促進穗花發育, 增加每穗粒數。 對二類苗, 重點是適當促進春季分蘖, 鞏固冬前分蘖, 提高分蘖成穗率。 應在小麥起身期進行肥水管理, 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0—15公斤。 對一類苗, 突出氮肥後移。 對地力水準較高、群體70—80萬的一類麥田, 在小麥拔節中後期追肥澆水, 以獲得更高產量;對地力水準一般、群體60—70萬的一類麥田, 在小麥拔節初期進行肥水管理, 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5公斤。

三、防控病蟲, 化學除草。 做好紋枯病、全蝕病、麥蜘蛛、吸漿蟲等病蟲害監測防控工作, 指導農民科學選藥、安全用藥, 及時防治、聯防聯治。 對冬前沒有進行化學除草的麥田, 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6℃以後, 選擇晴好天氣於上午10點至下午4點, 及時化學除草, 根據田間雜草種類選擇適宜除草劑, 並嚴格按照要求操作, 以免發生藥害。

四、預防凍害, 及時補救。 密切關注天氣變化, 在降溫之前及時灌水, 改善土壤墒情, 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 減小地面溫度變化幅度, 防禦早春凍害。 凍害發生後, 及時追施適量氮素化肥, 然後澆水, 促進受凍小麥恢復生長。

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

本區小麥陸續開始返青, 但晚播面積較大、冬季雨雪量大、溫度低, 弱苗比例較高;部分麥田溝系標準不高、土壤偏濕, 易引發漬害;大部分麥田冬前未進行化除。

一是因苗施肥, 促弱轉壯。 開春時及時查苗, 對返青時群體過小, 畝莖蘖數小於35萬的三類苗和脫肥嚴重麥田, 返青後及時追肥, 促弱轉壯, 爭取足穗, 一般畝施尿素5—8公斤和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含量各15%的三元複合肥10—15公斤;對群體莖蘖數適宜的一、二類苗麥田,拔節肥在葉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第二節間伸長1—2釐米時追施,有利於培育壯稈大穗;對群體過大,葉色未正常褪淡的麥田,拔節肥應適當推遲施用,防止倒伏。

二是清溝理墒,排水降漬。在早春,未開排水溝的麥田,要抓住晴天儘早開好麥田三溝,開溝泥土要均勻散開,避免損傷麥苗。已開溝的麥田,確保麥田外三溝暢通。

三是防禦凍害,及早補救。在小麥凍害發生後2—3天調查幼穗受凍程度,對莖蘖受凍死亡率超過10%的麥田及時追肥,幼穗凍死率10%—30%的麥田畝施尿素5公斤,凍死率30%—50%的麥田畝施尿素7.5—10公斤,凍死率50%以上的麥田畝施尿素12—15公斤,爭取小分蘖和高節位分蘖成穗。

四是防病治蟲,化學除草。重點加強赤黴病、白粉病、紋枯病和銹病等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治,特別要在抽穗期和開花初期防治好赤黴病。各地要根據雜草種類及時進行化學除草,控制雜草危害。對群體過大、有倒伏風險的麥田,應適時鎮壓控旺或化控防倒。

三西南麥區

本區小麥處於拔節後期,苗情總體較好,但1月下旬至2月上旬氣溫持續偏低,生育進程比常年稍晚。大部分區域土壤墒情適宜,丘陵稻茬麥漬害明顯,條銹病發病略重於去年同期。管理措施以促為主、促控結合。

一是科學施肥,促苗健壯。對畝產目標400—500公斤的稻茬麥,畝應施純氮總量9—11公斤。農戶已畝底施純氮6公斤的,拔節期再追施3—5公斤。對播種遲、群體小,或長勢弱的丘陵旱地麥,畝施2—3公斤速效氮肥。

二是看墒補水,清溝除漬。今年冬春持續乾旱少雨,需要補充拔節水,保證小花分化發育,注意田間持水時間不宜過長。丘陵地區山高溝深,稻茬麥田依然較濕,應注意清溝除漬。

三是病蟲防治,監測銹病。2月至3月中下旬是防治條銹病中心病團的關鍵時期,要對中心病團(病株)的點片田塊噴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赤黴病以防為主,抽穗至開花初期重點防治。制定以“一噴多防”為重點的赤黴病防治措施,並將預防赤黴病、條銹病、蚜蟲等病蟲害藥劑混合在一起,適時噴藥防治。

四是預防低溫,防範凍害。“倒春寒”活動頻繁,對安全孕穗揚花構成威脅的地區,應通過水肥管理措施,增強小麥對低溫的抵禦能力,減少小花敗育,穩定穗粒數。

四西北麥區

本區小麥大部分處於越冬期,當前土壤墒情較好,但由於晚播小麥面積大,苗情較弱。甘肅省是我國小麥條銹病主要越夏、越冬區,對小麥生產安全影響較大。水澆地小麥管理參照黃淮麥區進行,旱地小麥管理技術如下:

一是耙耱鎮壓,劃鋤保墒。對墒情較好的麥田,立春後表層土壤解凍2釐米時,早春頂淩耙耱,去除枯葉,提溫保墒,彌合裂縫,促進小麥返青生長。對土壤明暗坷垃多的麥田,春季土壤全部解凍後,要採取鎮壓措施,消除土壤坷垃,防止土壤空隙大導致跑墒散墒。對群體偏少、個體偏弱的麥田,在早春土壤全部解凍後實行淺鋤細鋤。對水地麥田,春季澆水後或雨後也要適時劃鋤,破除板結。

二是趁雨追肥,促苗轉壯。對因搶時播種、底肥不足或未施底肥的旱地麥田,可視苗情、墒情、底肥情況,早春趁雨雪追肥或開溝追肥。對晚播弱苗田和底肥不足麥田,可畝施尿素5—7.5公斤,並配施適量的磷酸二銨。

三是預防凍害,及時補救。西北春季氣溫波動大,寒潮天氣頻發,發生春季凍害的幾率較高。對少部分葉片受凍麥田可採取中耕鋤劃,提高地溫,促進發育。對葉片受凍嚴重,但墒情較好麥田可採取中耕鋤劃,配合噴施葉麵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措施補救。對墒情較差麥田,應採取補水並畝追施尿素5公斤,促進葉片和小分蘖生長,並使小蘖趕大蘖,提高成穗率,增加畝穗數。

四是防除病蟲,化學除草。對未開展秋季化學除草的麥田,在返青期至起身期對麥田進行一次徹底的化學除草,以減少雜草爭肥爭水爭光。做好小麥條銹病、紋枯病、麥蚜、紅蜘蛛等病蟲害監測和防治工作,及時指導農民科學選藥、合理用藥、綠色防治。準確監測甘肅南部麥田的條銹病病團,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提高防除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李雨楠 // 責編:李沛 // 監製:曹暢

一般畝施尿素5—8公斤和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含量各15%的三元複合肥10—15公斤;對群體莖蘖數適宜的一、二類苗麥田,拔節肥在葉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第二節間伸長1—2釐米時追施,有利於培育壯稈大穗;對群體過大,葉色未正常褪淡的麥田,拔節肥應適當推遲施用,防止倒伏。

二是清溝理墒,排水降漬。在早春,未開排水溝的麥田,要抓住晴天儘早開好麥田三溝,開溝泥土要均勻散開,避免損傷麥苗。已開溝的麥田,確保麥田外三溝暢通。

三是防禦凍害,及早補救。在小麥凍害發生後2—3天調查幼穗受凍程度,對莖蘖受凍死亡率超過10%的麥田及時追肥,幼穗凍死率10%—30%的麥田畝施尿素5公斤,凍死率30%—50%的麥田畝施尿素7.5—10公斤,凍死率50%以上的麥田畝施尿素12—15公斤,爭取小分蘖和高節位分蘖成穗。

四是防病治蟲,化學除草。重點加強赤黴病、白粉病、紋枯病和銹病等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治,特別要在抽穗期和開花初期防治好赤黴病。各地要根據雜草種類及時進行化學除草,控制雜草危害。對群體過大、有倒伏風險的麥田,應適時鎮壓控旺或化控防倒。

三西南麥區

本區小麥處於拔節後期,苗情總體較好,但1月下旬至2月上旬氣溫持續偏低,生育進程比常年稍晚。大部分區域土壤墒情適宜,丘陵稻茬麥漬害明顯,條銹病發病略重於去年同期。管理措施以促為主、促控結合。

一是科學施肥,促苗健壯。對畝產目標400—500公斤的稻茬麥,畝應施純氮總量9—11公斤。農戶已畝底施純氮6公斤的,拔節期再追施3—5公斤。對播種遲、群體小,或長勢弱的丘陵旱地麥,畝施2—3公斤速效氮肥。

二是看墒補水,清溝除漬。今年冬春持續乾旱少雨,需要補充拔節水,保證小花分化發育,注意田間持水時間不宜過長。丘陵地區山高溝深,稻茬麥田依然較濕,應注意清溝除漬。

三是病蟲防治,監測銹病。2月至3月中下旬是防治條銹病中心病團的關鍵時期,要對中心病團(病株)的點片田塊噴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赤黴病以防為主,抽穗至開花初期重點防治。制定以“一噴多防”為重點的赤黴病防治措施,並將預防赤黴病、條銹病、蚜蟲等病蟲害藥劑混合在一起,適時噴藥防治。

四是預防低溫,防範凍害。“倒春寒”活動頻繁,對安全孕穗揚花構成威脅的地區,應通過水肥管理措施,增強小麥對低溫的抵禦能力,減少小花敗育,穩定穗粒數。

四西北麥區

本區小麥大部分處於越冬期,當前土壤墒情較好,但由於晚播小麥面積大,苗情較弱。甘肅省是我國小麥條銹病主要越夏、越冬區,對小麥生產安全影響較大。水澆地小麥管理參照黃淮麥區進行,旱地小麥管理技術如下:

一是耙耱鎮壓,劃鋤保墒。對墒情較好的麥田,立春後表層土壤解凍2釐米時,早春頂淩耙耱,去除枯葉,提溫保墒,彌合裂縫,促進小麥返青生長。對土壤明暗坷垃多的麥田,春季土壤全部解凍後,要採取鎮壓措施,消除土壤坷垃,防止土壤空隙大導致跑墒散墒。對群體偏少、個體偏弱的麥田,在早春土壤全部解凍後實行淺鋤細鋤。對水地麥田,春季澆水後或雨後也要適時劃鋤,破除板結。

二是趁雨追肥,促苗轉壯。對因搶時播種、底肥不足或未施底肥的旱地麥田,可視苗情、墒情、底肥情況,早春趁雨雪追肥或開溝追肥。對晚播弱苗田和底肥不足麥田,可畝施尿素5—7.5公斤,並配施適量的磷酸二銨。

三是預防凍害,及時補救。西北春季氣溫波動大,寒潮天氣頻發,發生春季凍害的幾率較高。對少部分葉片受凍麥田可採取中耕鋤劃,提高地溫,促進發育。對葉片受凍嚴重,但墒情較好麥田可採取中耕鋤劃,配合噴施葉麵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措施補救。對墒情較差麥田,應採取補水並畝追施尿素5公斤,促進葉片和小分蘖生長,並使小蘖趕大蘖,提高成穗率,增加畝穗數。

四是防除病蟲,化學除草。對未開展秋季化學除草的麥田,在返青期至起身期對麥田進行一次徹底的化學除草,以減少雜草爭肥爭水爭光。做好小麥條銹病、紋枯病、麥蚜、紅蜘蛛等病蟲害監測和防治工作,及時指導農民科學選藥、合理用藥、綠色防治。準確監測甘肅南部麥田的條銹病病團,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提高防除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李雨楠 // 責編:李沛 // 監製:曹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