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緻農業鼓起農民“錢袋子”

大年初三, 走進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 長長的村街上只有七八個孩子在嬉笑玩鬧。 “大夥都在棚裡忙活著呢!”等待著我們的村支書兼綠源蔬菜種植農民合作社理事長耿遵珠熱情地迎上來。

如今的耿店村, 村人均純收入增長8倍。 如何富起來的, 耿遵珠認為是“多虧了這些菜棚!”耿店村有178戶村民, 600個大棚, 全部加入了村裡的綠源合作社, 讓該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蔬菜種植專業村。

“來來, 嘗根黃瓜, 不用洗直接吃就行。 ”走進村民商思華的大棚, 快言快語的商思華笑著說, “合作社一天讓提供700斤黃瓜, 俺兩口從夜裡兩點就開始摘,

天天忙得團團轉。 ” 近幾年合作社逐漸轉變思路, 從種大路菜靠批發以量取勝, 到把大路菜種優, 蔬菜直供進超市, 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變化。

在村民耿立國的彩椒大棚裡, 耿立國拿出彩椒棚的帳本算起收入帳:這季彩椒產量降了但收入增加了, 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初三, 11天賣了2000斤, 收入1.4萬元。 因為按合作社“綠冠”品牌的種植要求, 同樣是這11天, 比去年少產出600斤, 但收入比去年要高出近5000元。

在合作社的蔬菜包裝車間, 黃瓜、番茄、辣椒、花菜等十幾種、幾百筐蔬菜擠滿車間, 合作社副理事長耿傳喜正指揮著20多名工人再次分揀、包裝、粘貼溯源二維碼, 然後分別裝箱。 耿傳喜告訴我們:“現在裝的是銷往濟南的1200箱訂單菜,

下午一點前必須裝車, 三點半前要送到超市, 客戶的定制搭配菜品五點前要送菜上門。 ”

發展精緻農業帶來了“溢價效應”, 近幾年綠源合作社圍繞“賣什麼、賣給誰”在種植上搞“精品農業”, 在銷售上搞“精准路線”, 主攻大中城市超市賣品牌價, 對接中高端客戶配送定制菜。 耿店的蔬菜價格始終要比市場價格要高出兩成左右, 根據合作社統計, 今年全村600個棚賣出了市場價800個棚的效益。

怎樣富起來的, 群眾認為“多虧了俺們的‘大棚書記’!”十幾年前, 耿店村還是個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貧困村。 當時, 耿店村人均土地不到1畝。 “不種菜百姓如何致富?”耿遵珠召集村“兩委”和群眾代表開會, 研究“依棚致富”的辦法。 他從壽光請來了蔬菜種植技術人員,

指導群眾改種蔬菜新品種, 當年效益就實現了翻番, 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耿遵珠發動村民入股, 投資18萬元建起綠冠蔬菜批發市場。 2008年, 他又牽頭組織92戶村民創建了綠冠蔬菜農業專業合作社, 申辦了“茌星”牌綠色蔬菜商標。 2009年, 合作社投資160萬元建設了育苗場。 如今, 該村年年擴建新棚, 發展起蔬菜育苗、種植、銷售一條龍產業鏈條。

如今的耿店村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的3000元增長到2017年的26000元;全村180戶人家, 村裡家家通暖通氣, 戶戶住上了自帶車庫的樓房, 村內養老院、社區衛生院、村民健身廣場、婚宴大廳、殯儀館等公共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耿店村的村民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今年耿遵珠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即將進京參加“兩會”的他心情既激動又緊張, “我要在更大的平臺, 履行好神聖的職責, 為老百姓鼓與呼。 ”言語中耿遵珠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記者 葉晨雯 通訊員 劉明明 賀金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