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類社會永續和諧發展所進行的積極努力。 建設生態文明, 關係人民福祉, 關乎民族未來。 我們要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積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機制, 堅決同環境污染作鬥爭, 真正把生態環境建設好, 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生態文明是一種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持續繁榮為基本特徵的文明發展形態,

建設生態文明, 要牢牢把握“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科學論斷所昭示的生態與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樹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生的發展新思維, 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 把追求整個生態系統的合理秩序作為人類行動的基本立場和價值準則。 建設生態文明, 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構建公平、正義、綠色、生態、和諧的全人類共用的新文明模式。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需要進一步凝聚綠色發展的共識。 “綠色”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 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目標的重要抓手。 建設生態文明, 必須在全社會凝聚起“綠色”共識。

一是“綠色”就是發展。 發展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的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的迴圈連結,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增長點, 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是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 二是“綠色”就是財富。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 通過保護生態、建設生態, 發展綠色新興產業, 帶動綠色增收致富, 不僅可以創造綠色福利、生態福祉, 而且可以改變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 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精神財富。 三是“綠色”就是民生。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滿足,
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 已經成為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一種現實訴求。 而生態產品的短缺、良好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基本公共生態服務的缺失, 在某種程度上會沖抵人民群眾基於物質生活條件極大改善帶來的幸福感。 因此, 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也是當前的民生之需。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需要加強制度約束。 首先是健全制度約束體系。 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 制定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市民公約和鄉規民約, 通過各種群眾性、公益性宣傳, 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和積極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其次是明確監管職責。 嚴格落實領導幹部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規定,

對環境保護乃至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形成有效的倒逼機制。 最後是加大問責追責力度。 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加大環境督查工作力度, 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著力解決生態環境方面的突出問題。

(作者:李秉文, 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甘肅行政學院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