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賞趣:地道雲南美食美景

1、鮮花

雲南十八怪中有這樣一怪:四季鮮花開不敗。 說明了有“春城”之稱的昆明四季如春, 植物蔥郁茂盛、鮮花常開。 除了街道以鮮花裝點外, 日常生活中, 鮮花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角。

下班後, 在回家的路上順便從路邊小販那裡買把花, 或者去菜場買菜時順便買上一把;再或者, 散步時, 在街邊的轉角也有人在賣花。 因為除了城郊的鮮花交易市場, 這座城的每個角落都散佈著許多出售鮮花的人, 而家庭裡, 鮮花也是最重要的裝飾品, 對於雲南人來說, 沒有鮮花沒有綠植的生活是不可想像的。

2、紅嘴鷗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某個冬春之交, 昆明的水面多了一種當地人從來沒有見過的鳥, 它們身長40釐米左右, 渾身潔白, 眼後有黑斑, 兩翅和背部灰色, 但嘴和腳踝都是豔紅色。 它們在水面上結群地飛翔、覓食, 時常發出喧鬧單調的“哈、哈、哈”的叫聲。 後來, 人們知道了,

這是中國南部地區冬季最常見的歐類, 在東北、新疆為夏侯鳥, 其他地區卻是冬侯鳥。

為了避開漫長寒冷的冬天, 它們飛越了千山萬水, 從遙遠的西伯利亞來到了中國西南的昆明。 翠湖公園、盤龍江、滇池, 只要有一片水域, 就有它們的身影, 給這座城市的冬春之交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因為它們豔紅的嘴唇, 當地人把它們叫做“紅嘴鷗”而且從此, 這種鷗鳥每年都到昆明越冬, 再也沒失約過。

3、過橋米線

米線是雲南滇中和滇東南一帶最受歡迎的日常小吃中的一種, 用一碗滾燙的雞湯, 把薄肉片、蔬菜等食物燙熟, 再加入米線, 這樣既能極好地融合菜與主食的味道, 而且鮮美、方便, 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一種速食。

在過橋米線的發源地—紅河州蒙自還有一個關於過橋米線的傳說。 在這個極具勵志色彩的民間傳說中, 一個即將趕考的秀才, 將自己隔絕在一個湖中的小島上埋頭苦讀, 聰慧的妻子每天給他送飯。 為了保持食物的溫度和新鮮度, 妻子發明了這種特別的吃法。

傳說以秀才金榜題名為結局, 也成為過橋米線的一個文化注腳。 如果想品嘗更為正宗的過錢米線, 那首推蒙自, 那裡的過橋米線都要在上面撒上一層菊花瓣, 那是一種可食用的黃色菊花, 食用時會有一股淡淡的花香, 又被稱為菊花過橋米線。

4、雲陽梯田

雲陽, 這個處於亞熱帶和溫帶的縣城, 是哀牢山夾縫中的一座縣城, 因為山高路遠, 這裡的人們一輩子也難得離開過開門見山的村寨, 有的人甚至連縣城也沒有去過。 每天清晨出門上山種田, 因為山路崎嶇, 一般都要傍晚才能回到家中。 祖祖輩輩向山間的梯田要糧食的便是世居於此的哈尼族人。

2013年, 元陽梯田申遺成功, 也意味著這裡被越來越多的旅行者所熟知, 元陽哈尼人正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這或許是歷史、是一個民族對於生活方式的又一次抉擇。

5、雲南民居

雲南是一個不同少數民族共同世居之處,而且這裡山高谷深路險的地理環境在相當一段時間造成了民族之間交流的困難。但這也從另一方面促進和發展了不同民族獨特文化特徵,尤以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居民建築為甚。

滇中地區民居以類似中原四合院的庭院式為主要建築形式,因其方正的形式特點被稱為“一顆印”;滇西北則發展成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民居形式,包括“走馬轉角樓”一類的民居形式,從形制和結構上來看都極大受到了漢文化影響,然而,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傣族,則居住在竹樓之上,這種“離河三張三,離地三尺三”的幹欄式建築是為了適應當地濕熱的地理環境,卻形成了傣家民居的特色。這些形式各異的民居建築共同構成了雲南民居建築的豐富性。

6、大理三道茶

大理處於東西文化的交叉路口,在明清時期,這裡一度佛寺林立,有“妙香佛園”之稱,同時,又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重要的驛站,所以這裡的人很早就有飲茶的習慣。在歷史的發展中,當地人發明了一種特有的飲茶方式,因為要經理三個過程,有三種不同的味道,所以稱為“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嚴格地說,這並不是一種日常的飲茶方式,有民間傳說,這是男方到女方家提親時,丈母娘為考察女婿特地準備的。你要不要也來試試呢!

7、菌菇美食

整個雲南省都是盤踞與雲貴高原之上,這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雲南人“靠山吃山”的生存法則,全世界食用菌的種類約有3000種,而中國就占了1000餘種,其中的700多種生長在雲南,每年的6、7月份,雨季來臨,一年一度的食用菌盛宴開始,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雞樅、乾巴菌等,在濕潤的空氣裡,它們毫無懸念的成為了菜市場和家庭餐桌的主角,它們黏著雲南紅土地和山野的氣息,經由大蒜瓣、辣椒和熱油的爆炒,帶著最自然、最醇厚的香味成為大眾美食。

8、雲南十八怪

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串著買。

雲南第二怪,粑粑餅子叫餌塊。

雲南第三怪,三隻蚊子炒盤菜。

雲南第四怪,石頭長到雲天外。

雲南第五怪,摘下草帽當鍋蓋。

雲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雲南第七怪,種田能手多老太。

雲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煙袋。

雲南第九怪,袖珍小馬有能耐。

雲南第十怪,螞蚱能做下酒菜。

雲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雲南十二怪,好煙見抽不見賣。

雲南十三怪,茅草暢銷海內外。

雲南十四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雲南十五怪,娃娃出門男人帶。

雲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賽。

雲南十七怪,過橋米線人人愛。

雲南十八怪,鮮花四季開不敗。

雲南十八怪倒像是一份簡練生動的旅遊指南,因為它包括彩雲之南地理、歷史、民俗、美食等各個方面。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誘惑著你前來窺探究竟。

9、雲南印象

楊麗萍,這個長在洱海邊的,從傣族舞蹈詞彙裡汲取了養分的藝術家,用她的《雀之靈》向人們展示來自生活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態,她超越了鄉土的、原始的、自發的、原生體的舞蹈,賦予他現代的、個人化的、更為自覺地生命。

玉石楊麗萍打動了我們。這個熱愛舞蹈如同熱愛生命一樣的舞者,帶著她的一腔熱忱重新回到了泥土和在泥土中快樂生活的人民中間,她感受著大地上的一切,魚蟲鳥獸、花草風雷,以及那些男人和女人,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台被命為《雲南映射》的歌舞。

5、雲南民居

雲南是一個不同少數民族共同世居之處,而且這裡山高谷深路險的地理環境在相當一段時間造成了民族之間交流的困難。但這也從另一方面促進和發展了不同民族獨特文化特徵,尤以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居民建築為甚。

滇中地區民居以類似中原四合院的庭院式為主要建築形式,因其方正的形式特點被稱為“一顆印”;滇西北則發展成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民居形式,包括“走馬轉角樓”一類的民居形式,從形制和結構上來看都極大受到了漢文化影響,然而,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傣族,則居住在竹樓之上,這種“離河三張三,離地三尺三”的幹欄式建築是為了適應當地濕熱的地理環境,卻形成了傣家民居的特色。這些形式各異的民居建築共同構成了雲南民居建築的豐富性。

6、大理三道茶

大理處於東西文化的交叉路口,在明清時期,這裡一度佛寺林立,有“妙香佛園”之稱,同時,又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重要的驛站,所以這裡的人很早就有飲茶的習慣。在歷史的發展中,當地人發明了一種特有的飲茶方式,因為要經理三個過程,有三種不同的味道,所以稱為“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嚴格地說,這並不是一種日常的飲茶方式,有民間傳說,這是男方到女方家提親時,丈母娘為考察女婿特地準備的。你要不要也來試試呢!

7、菌菇美食

整個雲南省都是盤踞與雲貴高原之上,這樣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雲南人“靠山吃山”的生存法則,全世界食用菌的種類約有3000種,而中國就占了1000餘種,其中的700多種生長在雲南,每年的6、7月份,雨季來臨,一年一度的食用菌盛宴開始,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雞樅、乾巴菌等,在濕潤的空氣裡,它們毫無懸念的成為了菜市場和家庭餐桌的主角,它們黏著雲南紅土地和山野的氣息,經由大蒜瓣、辣椒和熱油的爆炒,帶著最自然、最醇厚的香味成為大眾美食。

8、雲南十八怪

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串著買。

雲南第二怪,粑粑餅子叫餌塊。

雲南第三怪,三隻蚊子炒盤菜。

雲南第四怪,石頭長到雲天外。

雲南第五怪,摘下草帽當鍋蓋。

雲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雲南第七怪,種田能手多老太。

雲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煙袋。

雲南第九怪,袖珍小馬有能耐。

雲南第十怪,螞蚱能做下酒菜。

雲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雲南十二怪,好煙見抽不見賣。

雲南十三怪,茅草暢銷海內外。

雲南十四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雲南十五怪,娃娃出門男人帶。

雲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賽。

雲南十七怪,過橋米線人人愛。

雲南十八怪,鮮花四季開不敗。

雲南十八怪倒像是一份簡練生動的旅遊指南,因為它包括彩雲之南地理、歷史、民俗、美食等各個方面。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誘惑著你前來窺探究竟。

9、雲南印象

楊麗萍,這個長在洱海邊的,從傣族舞蹈詞彙裡汲取了養分的藝術家,用她的《雀之靈》向人們展示來自生活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態,她超越了鄉土的、原始的、自發的、原生體的舞蹈,賦予他現代的、個人化的、更為自覺地生命。

玉石楊麗萍打動了我們。這個熱愛舞蹈如同熱愛生命一樣的舞者,帶著她的一腔熱忱重新回到了泥土和在泥土中快樂生活的人民中間,她感受著大地上的一切,魚蟲鳥獸、花草風雷,以及那些男人和女人,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台被命為《雲南映射》的歌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