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錯過再等十二年!20萬人盛會!快來肥鄉田寨村登天橋啦!

說到天橋, 你是不是想到的是這個

或者是這樣?(天空中的……橋?)

哈哈哈哈哈, 其實肥萱萱的第一反應

也是肥鄉哪個路上要修一座天橋。

然鵝事實是, 此天橋非彼天橋,

田寨的搭天橋, 可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呢!

而且, 搭天橋活動可是十二年一遇!

現場圖片來一波兒~

搭建天橋工作火熱進行中!

橋仙廟前人來人往, 為家庭祝福、為百姓祈禱、為社稷祝願……

誒?搭天橋是要做什麼?

現在, 肥萱萱講故事時間到,

我們一起來看看田寨天橋的前世今生。

“前世”——天橋的傳說

大約在清代乾隆時期, 肥鄉大地沃野千疇, 阡陌縱橫, 生機盎然。 那時的漳水春遊、古渡秋風等景致盡現了古代肥鄉名民俗淳樸厚重, 百姓安居樂業的琦麗景象。

距離漳水春遊景點僅一河之隔的田寨村, 邢氏家族名耀四方,肥田蔥蘢,騾馬茁壯,生活殷實,人丁興旺。誰知,真的富不過三代。幾十年後邢家出了個邢老三,遊手好閒,賭錢抽大煙,沒幾年光景坐吃山空,家產貽害殆盡。僅剩的幾畝薄田,遇上災荒年顆粒無收。不得已,他也只得帶著一家老小,隨著南下逃荒的人群,流落他鄉。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邢老三背井離鄉的第二年春天,他在河南黃草坡給人扛工時,突然得了一場大病。家人四處求醫問藥,病情始終不見好轉。此時,有人建議他到村裡的橋仙廟拜神許願。於是,邢老三拖著病體帶著供品到橋仙廟上香,求神顯靈,以期早愈。果然,自此以後,病情一天天好了起來。到了春節,正趕上村裡搭天橋,敬橋仙。他在上供拜神之機暗許下誓願:有朝一日,自己若能還鄉回家,一定要請回橋仙,搭天橋,以表虔誠之心。

病癒後,邢老三像換了個人似的,不僅勤勞肯幹,而且勤儉持家,很快有了積蓄。一年秋後,他辭別令他難以忘懷的黃草坡,帶著他曾經許下的誓願,回到了闊別十三年的家鄉——肥鄉田寨。而後,他在鄉鄰的幫助下,開始在狗年搭天橋,唱大戲,出花放煙火。那時,沒有建橋仙廟,只是在石滾上系塊紅布,權當橋仙廟。每次搭天橋時,就在石滾前,擺上供品,上香祭拜。就這樣,田寨每隔十二年搭一次天橋,漸漸成了規矩,遠近聞名。一直延續到民國三十五年,即1946年,搭了一次天橋。到1958年,正趕上“大躍進”時代,大煉鋼鐵衝擊了民間習俗,就此停辦了整整六十年。

今生

說起搭天橋,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村裡成立了幾個籌備小組:設計組、材料組、搭建組、裝飾組、宣傳組、安全性群組、綜合組等。年前就按分工做好了準備,春節後正月初五開始搭建,初九完成,初十開始登橋。

天橋總長78米,寬3米,主橋高9米。共分引橋、拱橋、拱頂三部分組成。橋頂設“神棚”,為登橋拜神處。橋身上還裝飾有彩燈、彩旗、彩帶、燈籠和條幅等。天橋的主體由近2000根全新的鋼管組成,搭建過程中嚴守安全關,每一個卡子都確保上緊、到位、可靠。關鍵部位,要用雙卡子,確保登橋安全無誤,不出問題。

燈光、彩旗,把天橋裝飾的富有動感和靈氣。白晝,彩旗飄揚,雲煙縱橫,猶若置身天宮,撲朔迷離,給人以高深莫測之感;入夜,彩燈閃爍,香煙嫋嫋,如夢如幻,若即若離,給人以飄然欲仙之感。

初十至十六日,為登橋日。走金橋,過銀橋,比不上田寨搭天橋。當地老人說登天橋,祛病康體,延年益壽;拜橋仙,消災避難,吉祥平安,寄託了美好願望。遊人們也紛紛來此為家庭祝福、為百姓祈禱、為社稷祝願……

2006年的搭天橋活動,登橋人數每天不下兩萬人次,多者可達六萬人次,總數不低於20萬人次。登橋遊客,摩肩接踵,不可言狀。村裡村外,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組織者還為遊客準備了豐富多彩的節目。每天除歌舞、說唱等外,還有地方大戲。周邊各村還送來了舞龍舞獅、踩高蹺、春風鑼鼓、秧歌表演等,輪番登場,美輪美奐。

這份獨屬於肥鄉的盛大文化活動,

千萬不要錯過呀,

錯過再等十二年!

它不僅僅是一座橋,

更是肥鄉歷史文化的載體。

我在田寨等你喲~

文 字 | 劉永清、邢亞冰

編 輯 | 邢亞冰

校 對 | 甄露露

審 核 | 張志民、李笑波

素材提供 | 屯莊營鄉田寨村;區政協

轉自:肥萱萱 微觀肥鄉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邢氏家族名耀四方,肥田蔥蘢,騾馬茁壯,生活殷實,人丁興旺。誰知,真的富不過三代。幾十年後邢家出了個邢老三,遊手好閒,賭錢抽大煙,沒幾年光景坐吃山空,家產貽害殆盡。僅剩的幾畝薄田,遇上災荒年顆粒無收。不得已,他也只得帶著一家老小,隨著南下逃荒的人群,流落他鄉。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邢老三背井離鄉的第二年春天,他在河南黃草坡給人扛工時,突然得了一場大病。家人四處求醫問藥,病情始終不見好轉。此時,有人建議他到村裡的橋仙廟拜神許願。於是,邢老三拖著病體帶著供品到橋仙廟上香,求神顯靈,以期早愈。果然,自此以後,病情一天天好了起來。到了春節,正趕上村裡搭天橋,敬橋仙。他在上供拜神之機暗許下誓願:有朝一日,自己若能還鄉回家,一定要請回橋仙,搭天橋,以表虔誠之心。

病癒後,邢老三像換了個人似的,不僅勤勞肯幹,而且勤儉持家,很快有了積蓄。一年秋後,他辭別令他難以忘懷的黃草坡,帶著他曾經許下的誓願,回到了闊別十三年的家鄉——肥鄉田寨。而後,他在鄉鄰的幫助下,開始在狗年搭天橋,唱大戲,出花放煙火。那時,沒有建橋仙廟,只是在石滾上系塊紅布,權當橋仙廟。每次搭天橋時,就在石滾前,擺上供品,上香祭拜。就這樣,田寨每隔十二年搭一次天橋,漸漸成了規矩,遠近聞名。一直延續到民國三十五年,即1946年,搭了一次天橋。到1958年,正趕上“大躍進”時代,大煉鋼鐵衝擊了民間習俗,就此停辦了整整六十年。

今生

說起搭天橋,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村裡成立了幾個籌備小組:設計組、材料組、搭建組、裝飾組、宣傳組、安全性群組、綜合組等。年前就按分工做好了準備,春節後正月初五開始搭建,初九完成,初十開始登橋。

天橋總長78米,寬3米,主橋高9米。共分引橋、拱橋、拱頂三部分組成。橋頂設“神棚”,為登橋拜神處。橋身上還裝飾有彩燈、彩旗、彩帶、燈籠和條幅等。天橋的主體由近2000根全新的鋼管組成,搭建過程中嚴守安全關,每一個卡子都確保上緊、到位、可靠。關鍵部位,要用雙卡子,確保登橋安全無誤,不出問題。

燈光、彩旗,把天橋裝飾的富有動感和靈氣。白晝,彩旗飄揚,雲煙縱橫,猶若置身天宮,撲朔迷離,給人以高深莫測之感;入夜,彩燈閃爍,香煙嫋嫋,如夢如幻,若即若離,給人以飄然欲仙之感。

初十至十六日,為登橋日。走金橋,過銀橋,比不上田寨搭天橋。當地老人說登天橋,祛病康體,延年益壽;拜橋仙,消災避難,吉祥平安,寄託了美好願望。遊人們也紛紛來此為家庭祝福、為百姓祈禱、為社稷祝願……

2006年的搭天橋活動,登橋人數每天不下兩萬人次,多者可達六萬人次,總數不低於20萬人次。登橋遊客,摩肩接踵,不可言狀。村裡村外,水泄不通,熱鬧非凡!

組織者還為遊客準備了豐富多彩的節目。每天除歌舞、說唱等外,還有地方大戲。周邊各村還送來了舞龍舞獅、踩高蹺、春風鑼鼓、秧歌表演等,輪番登場,美輪美奐。

這份獨屬於肥鄉的盛大文化活動,

千萬不要錯過呀,

錯過再等十二年!

它不僅僅是一座橋,

更是肥鄉歷史文化的載體。

我在田寨等你喲~

文 字 | 劉永清、邢亞冰

編 輯 | 邢亞冰

校 對 | 甄露露

審 核 | 張志民、李笑波

素材提供 | 屯莊營鄉田寨村;區政協

轉自:肥萱萱 微觀肥鄉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