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解密《舌尖3》背後有哪些“味道”要變?

呈現食物製作和背後的文化訴求

記者:這次《舌尖3》食物入選標準是什麼?

劉鴻彥:每集的主題不同, 比如小吃這一集的主題, 背後一定是非常接地氣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生活在別處, 最好的味道永遠在家鄉, 每個人的家鄉就是小吃, 它後面是一家一戶幾代人的傳承, 周圍街坊四鄰和這幾代人持續發生的長久關係, 小吃背後就是這樣一個因素。

記者:紀錄片拍的是美食, 實際上是傳遞一種情懷。 《舌尖3》更多想傳遞什麼樣的價值?選題上是不是也有很多創新的考慮?

劉鴻彥:簡單來說就是“君子愛食, 食之有道”, 這是我們這次的核心。 在題材上, 8集分別包括器具、飲食的養生、食養、宴席和最後一集融合, 都是在之前的領域內沒有觸碰過的, 這應該是一些新的選題方向。 我們之所以做這樣的結構, 其實裡面有一些內在邏輯, 包括我們整個飲食文化體系上的表達——大家都會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這個博大精深到底是什麼?肯定不僅僅是食物是怎麼切的、怎麼做的, 背後肯定有更深層的東西。 我們希望呈現食物是怎麼做的, 再把背後附著的東西挖掘和呈現出來。

記者:前兩季有很多食物的製造過程, 觀眾看的時候就覺得特別誘人, 現在更傾向於食物後面的故事, 會不會擔心大家覺得沒那麼美味了?

劉鴻彥:這一季《舌尖3》從一開始就強調, 食物、人物和文化一個都不能少。 食物肯定是一個載體, 在食物之後的人物, 是我們要講述的故事, 人物上附著了很多文化傳承。 這次做片子, 希望能夠一點一點地挖掘, 我們是如何一口一口地“吃”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而且,

食物、人物和文化不能分開, 人物的部分要講故事, 否則變成一個教人怎麼做飯的片子, 所以你一定要有人物、有故事, 還要有文化的味道附加在裡面。 文化訴求是我們必須要表達的, 但是怎麼表達得生動, 而且被一些更年輕的群體接受, 這些困難是我們這次需要不斷克服的。

記者:第一集中有一句金句, “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拍攝時是怎麼抓取到這個金句的?

劉鴻彥:這句話來自第一集的嘉賓蘭明路。 蘭明路平時工作繁忙, 很少給家裡做飯, 有一次難得抽出時間在兒子生日時為家人做了頓飯, 家人非常感動。 這讓蘭明路體會到“愛是最好的調味品”。 這句話不光是蘭明路一家人從家庭關係的角度對美食的理解, 也是我們在做《舌尖3》節目過程中深深感受到的。

無論是美食背後的人物故事, 還是美食背後人與人的關係, 還是美食背後的傳統文化, 愛都是調出最好味道的佐料。

拍攝前先調查觀眾的審美變化

記者:《舌尖》之後出了很多以同類的美食紀錄片, 其實也不排除觀眾可能看多了不新鮮了, 另一方面對《舌尖3》也會拿著放大鏡來看、來分析, 要求會更苛刻。 團隊有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

劉鴻彥:我們在最初開始策劃的時候就面臨了巨大的壓力, 確實它不像別的項目——別的項目相對這方面影響會小一些。 我們整個團隊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大家的期待我們都有考慮。 紀錄片從另一點來說, 跟這個時代有密切的關係, 即使是講食物,

我們也不是單純講食物, 它不是教人做飯的片子, 畢竟是講食物和食物背後故事的片子。 要是從時代發展的角度來說, 它的風格、內容必須要有一些變化和調整。 大家都知道, 我們的觀眾的審美和接觸的東西變得太快了, 我們肯定要抓住這些點做呈現。 有一些部分是不變的, 有一部分是必須要變的。

記者:有沒有根據觀眾審美的變化做出調整?

劉鴻彥:我們做了一些調查, 增加的主要是文化的東西, 這是我們認為需要變的地方。 從紀錄片的創作來說, 我們有這樣一種責任, 應該在食物的基礎上, 給觀眾一些提升的東西。

記者:《舌尖》等現象級的電視紀錄片都曾做成大電影, 評分很高, 但是票房不太高, 對於這樣一個反差, 您怎麼看?

劉鴻彥:我前幾年去參加過很多國外的紀錄片電影節,給我觸動挺深的是在加拿大、荷蘭看到的很多紀錄片都是在影院放映的,那裡有特別好的紀錄片的土壤。紀錄片進入院線在咱們國家也已經開始了,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勢頭。

可能現在對於整個中國的紀錄片發展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有好的題材,就會有機會,關鍵還是看創作者是不是真的能夠把握住,以及是否能夠發自真心地去創作。

第一集主打器具惹爭議

《舌尖3》第一集的主題是“器”,器具擔當主角,食物退居二線。如果想靠這一集“下飯”,你可能會失望了。比如其中介紹的四川泡菜罎子,節目花大量篇幅講述四川廚師蘭明路如何尋找好罎子、如何正確使用泡菜老壇以及泡菜醃制的過程等。泡菜並沒得到多少出場機會,觀眾看到的更多是一個個土黃色的罎子。又比如講到陝西的“十碗席”,節目也是將重點放在能同時用七個火力不一樣的爐頭做出七道熱菜的“七孔穿山灶”,而對十道菜——紅油豆腐、糯米飯、小酥肉、雜燴菜、高湯海帶……鏡頭幾乎是一閃而過。

將器具放在第一集做主角是個頗為冒險的行為,這一集果然引發了不少爭議。對此,本集導演駱永紅在採訪中表示,食物再精美,都離不開灶、離不開鍋、離不開盛器和食器,這一集承擔的是開宗明義的功能,由此引出《舌尖3》對中華美食文化的溯源。

觀眾的確不需要太著急,在第二集“小吃”裡,騰沖稀豆粉、樂山串串、汕頭宵夜、西安水盆牛肉、天津煎餅果子……各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又重新奪回“C位”。

爭議:信息量巨大卻“雜而不精”

《舌尖3》總導演換上了劉鴻彥,製作團隊也來了一次大換血。節目既要保留熟悉的味道,又要拍出新意,難度的確不小。

很多觀眾發現,《舌尖3》沒有沿用前兩季標誌性的主題曲。劉鴻彥坦言,換主題曲是“巨大的風險”,但她表示:“創作是多方面的,我們的主題向文化傳統方面靠攏,其他元素也要相配套。”她介紹說,這次的配樂把民族味和現代感結合得很巧妙。記者也發現,雖然主題曲換了,但前兩季的音樂仍然出現在《舌尖3》的配樂中。此外,《舌尖3》的影像風格與前兩季也有一點不同,加入了一些紀實畫面。總策劃周原表示:“第三季節目希望讓美食和人物互為觀照,以一種最生動、最飽滿的狀態呈現出舌尖故事。”

播出兩集後,《舌尖3》在受到觀眾追捧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爭議。網友的“槽點”大多集中在剪輯上,他們認為《舌尖3》前兩集信息量巨大,但在有限的時間裡塞入了過多內容,顯得“雜而不精”。比如第二集中,汕頭夜市的故事才剛開了個頭就戛然而止。有汕頭網友在豆瓣留言:“剛好是我家鄉,我媽媽喊我說‘你看這是我們吃的魚丸’,話音未畢,畫面已經到樂山了。”

鐵鍋刀具地方小吃一夜變“網紅”

《舌尖3》近日在央視及優酷等開播,首播的《器》和第二集《香》均收穫大量熱議,節目中展現的鐵鍋、刀具、砧板、地方小吃等都火速登上熱搜榜。在網路評分方面,觀眾也給予《舌尖3》不低的分數,但也有觀眾認為,開篇的《器》跟期待中的美食略有差距,“幸好小吃篇比較多美食的成分”。

“帶著看美食的期待打開《舌尖3》,沒想到先被一口鍋吸引了。”首集《器》播出過後,一夜之間,“章丘鐵鍋”火遍了大江南北。章丘83歲的老人王立芳靠著一門手工打鍋的精湛手藝成了當地的“網紅”。在《舌尖3》的快進鏡頭記錄下,鐵鍋在王立芳兒子和兒媳兩人的手中經過上萬次的錘煉逐漸成型,最終成為章丘廚師爆炒技能手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神器”。網友表示:“發生在他們一家人身上的故事,《舌尖3》並沒有過多的矯情,一口鐵鍋要經過3.6萬次的錘煉,這樣的匠人精神,足以讓觀眾想像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熟悉的感動!七孔穿山灶,第一次知道,新奇。章丘鐵鍋,感人!”還有網友表示,已經馬上網購了鐵鍋。

還有大批網友力挺《舌尖3》首集《器》,“如果沒有好的工具、好的器皿,又哪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兩者是相呼應的,不是單純的只看美食,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和傳統的內涵”。

對此,總導演劉鴻彥介紹,“器具”這一集,形式上是講器具,但實質講的是中國的中式烹調術,器具是所有美食產生的基礎。比如鐵鍋、菜刀,後面表現的其實都是中國那種烹飪的技巧,像蒸、炒,講的都是中國特別獨有的一些烹飪技巧,都是以器具這樣一個形式來體現,上升到了中式烹調術,上升到了文化的層次上。

其實,《舌尖3》裡還是有很多關於美食的介紹,麻辣燙、胡辣湯、煎餅果子、羊肉湯等地方小吃,以及第一集裡露面的瓜雕、翠珠花魚、金邊白菜、四川泡菜、豆參煮魚等,都已經讓“吃貨”觀眾開始“舔屏”,有地方觀眾甚至開始了“按圖索驥”,要到片中所拍的煎餅果子、麻辣燙等店家“打卡”。

您怎麼看?

劉鴻彥:我前幾年去參加過很多國外的紀錄片電影節,給我觸動挺深的是在加拿大、荷蘭看到的很多紀錄片都是在影院放映的,那裡有特別好的紀錄片的土壤。紀錄片進入院線在咱們國家也已經開始了,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勢頭。

可能現在對於整個中國的紀錄片發展來說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有好的題材,就會有機會,關鍵還是看創作者是不是真的能夠把握住,以及是否能夠發自真心地去創作。

第一集主打器具惹爭議

《舌尖3》第一集的主題是“器”,器具擔當主角,食物退居二線。如果想靠這一集“下飯”,你可能會失望了。比如其中介紹的四川泡菜罎子,節目花大量篇幅講述四川廚師蘭明路如何尋找好罎子、如何正確使用泡菜老壇以及泡菜醃制的過程等。泡菜並沒得到多少出場機會,觀眾看到的更多是一個個土黃色的罎子。又比如講到陝西的“十碗席”,節目也是將重點放在能同時用七個火力不一樣的爐頭做出七道熱菜的“七孔穿山灶”,而對十道菜——紅油豆腐、糯米飯、小酥肉、雜燴菜、高湯海帶……鏡頭幾乎是一閃而過。

將器具放在第一集做主角是個頗為冒險的行為,這一集果然引發了不少爭議。對此,本集導演駱永紅在採訪中表示,食物再精美,都離不開灶、離不開鍋、離不開盛器和食器,這一集承擔的是開宗明義的功能,由此引出《舌尖3》對中華美食文化的溯源。

觀眾的確不需要太著急,在第二集“小吃”裡,騰沖稀豆粉、樂山串串、汕頭宵夜、西安水盆牛肉、天津煎餅果子……各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又重新奪回“C位”。

爭議:信息量巨大卻“雜而不精”

《舌尖3》總導演換上了劉鴻彥,製作團隊也來了一次大換血。節目既要保留熟悉的味道,又要拍出新意,難度的確不小。

很多觀眾發現,《舌尖3》沒有沿用前兩季標誌性的主題曲。劉鴻彥坦言,換主題曲是“巨大的風險”,但她表示:“創作是多方面的,我們的主題向文化傳統方面靠攏,其他元素也要相配套。”她介紹說,這次的配樂把民族味和現代感結合得很巧妙。記者也發現,雖然主題曲換了,但前兩季的音樂仍然出現在《舌尖3》的配樂中。此外,《舌尖3》的影像風格與前兩季也有一點不同,加入了一些紀實畫面。總策劃周原表示:“第三季節目希望讓美食和人物互為觀照,以一種最生動、最飽滿的狀態呈現出舌尖故事。”

播出兩集後,《舌尖3》在受到觀眾追捧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爭議。網友的“槽點”大多集中在剪輯上,他們認為《舌尖3》前兩集信息量巨大,但在有限的時間裡塞入了過多內容,顯得“雜而不精”。比如第二集中,汕頭夜市的故事才剛開了個頭就戛然而止。有汕頭網友在豆瓣留言:“剛好是我家鄉,我媽媽喊我說‘你看這是我們吃的魚丸’,話音未畢,畫面已經到樂山了。”

鐵鍋刀具地方小吃一夜變“網紅”

《舌尖3》近日在央視及優酷等開播,首播的《器》和第二集《香》均收穫大量熱議,節目中展現的鐵鍋、刀具、砧板、地方小吃等都火速登上熱搜榜。在網路評分方面,觀眾也給予《舌尖3》不低的分數,但也有觀眾認為,開篇的《器》跟期待中的美食略有差距,“幸好小吃篇比較多美食的成分”。

“帶著看美食的期待打開《舌尖3》,沒想到先被一口鍋吸引了。”首集《器》播出過後,一夜之間,“章丘鐵鍋”火遍了大江南北。章丘83歲的老人王立芳靠著一門手工打鍋的精湛手藝成了當地的“網紅”。在《舌尖3》的快進鏡頭記錄下,鐵鍋在王立芳兒子和兒媳兩人的手中經過上萬次的錘煉逐漸成型,最終成為章丘廚師爆炒技能手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神器”。網友表示:“發生在他們一家人身上的故事,《舌尖3》並沒有過多的矯情,一口鐵鍋要經過3.6萬次的錘煉,這樣的匠人精神,足以讓觀眾想像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熟悉的感動!七孔穿山灶,第一次知道,新奇。章丘鐵鍋,感人!”還有網友表示,已經馬上網購了鐵鍋。

還有大批網友力挺《舌尖3》首集《器》,“如果沒有好的工具、好的器皿,又哪來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兩者是相呼應的,不是單純的只看美食,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和傳統的內涵”。

對此,總導演劉鴻彥介紹,“器具”這一集,形式上是講器具,但實質講的是中國的中式烹調術,器具是所有美食產生的基礎。比如鐵鍋、菜刀,後面表現的其實都是中國那種烹飪的技巧,像蒸、炒,講的都是中國特別獨有的一些烹飪技巧,都是以器具這樣一個形式來體現,上升到了中式烹調術,上升到了文化的層次上。

其實,《舌尖3》裡還是有很多關於美食的介紹,麻辣燙、胡辣湯、煎餅果子、羊肉湯等地方小吃,以及第一集裡露面的瓜雕、翠珠花魚、金邊白菜、四川泡菜、豆參煮魚等,都已經讓“吃貨”觀眾開始“舔屏”,有地方觀眾甚至開始了“按圖索驥”,要到片中所拍的煎餅果子、麻辣燙等店家“打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