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放棄生的希望 直擊以軍深夜演練“拯救大兵”

淩晨1時, 漆黑一片, 大雨磅礴。 經過七八公里徒步跋涉, 以色列國防軍一個營約400名全副武裝的官兵悄無聲息地抵達距離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僅5公里的一座基地, 開始在轟炸過後的廢墟內尋找倖存的戰友和平民……

新華社記者22日獨家現場目睹這場模擬在“敵方戰區”的搜救演習。

【三小時搜救30名“倖存者”】

建築物坍塌, 水泥板斷裂成塊, 粗大的鋼筋裸露在外, 夜幕籠罩下, 演習現場仿佛讓人置身真實戰場。

參演部隊為“凱德姆營”, 由三個連組成, 必須在近3個小時的時間內在斷垣殘壁中救出大約30名“倖存者”,

包括20個真人般大小的“假人”, 把傷患轉移到安全地點。 部隊並不知道這些目標的位置, 完全依靠個人經驗和團隊協作。

身處“戰區”, 儘管有夜幕掩護, 仍有大批士兵手持突擊步槍和輕機槍保持戰鬥姿態, 在搜救現場周圍警戒, 以便確保搜救安全和抵禦可能出現的“敵方火力攻擊”。

營長沙龍·伊塔赫告訴新華社記者, 為了避開“敵人”的視線和注意力, 官兵只能依靠頭盔上的頭燈照明, 尋找搜救目標, 並且儘量保持安靜, 在找到目標後, 儘快使用工具搬移障礙物, 救出並轉移傷患。

記者看到, 以軍一般分成5至10人一組的小分隊。 據伊塔赫介紹, 每個小分隊必須配備一個“黃金組合”, 才能最大限度、最高效地進行搜救:指揮官至少一人,

負責現場協調和制定搜救方案;醫療指導人員一人, 負責應急救治傷患;工程師一人, 負責拆除障礙物和創造營救空間。 搜救條件越複雜, 參與這個“黃金組合”的人員越多。

【整場演習搜救犬一聲不叫】

天空下著大雨, 演習官兵全身濕透, 但是絲毫沒有影響“搜救”進程, 現場緊張有序、有條不紊。

士兵徒步背負到現場的生命探測儀、無線通訊設備、大小不一的鉗子、榔頭等都是演習中要用到的裝備。

記者在一個6人小分隊的作業地點看到, 四名士兵先用生命探測儀尋找可能存在的“倖存者”, 確定方位後, 先用手搬開壓在上面的大小石塊, 確保先找到“倖存者”頭部所在, 一些石塊實在挪不動, 就用鉗子和榔頭砸開, 但儘量發出最小的聲響。

一旦救出“倖存者”, 趕緊放在擔架上, 抬到相對平坦的地方, 簡單處理傷口就迅速轉移到安全地點。 在整個搜救過程中, 士兵相互保持溝通, 及時調整搜救方案, 同時始終與“倖存者”用言語或肢體溝通。

訓練有素的搜救犬也是演習重要參與者, 與士兵配合默契。 整個演習過程中, 記者沒有聽到一聲狗叫聲。

約阿夫·薩松上尉告訴記者, 在真實的敵方戰區搜救, 還要時刻保持與指揮部和救援直升機的聯絡。 一旦需要撤退, 就能夠及時借助直升飛機撤離。

【嚴格訓練不放棄生的希望】

對人口只有800多萬、全民服兵役的以色列而言, 必須盡可能地確保每個士兵的生命安全, 所以專門組建搜救部隊, 深入戰場營救被困士兵。

伊塔赫說,

只有平時緊張嚴格的訓練, 才能確保在真實戰場中最快最準確地營救任何一名生還的士兵或平民。 當天淩晨的演習只是平時訓練和演習中規模較小的一次, 幾乎每個月他們都要舉行規模不一的演練。 他說, 在真實戰場, 搜救環境更加複雜, 坍塌的建築物更多更密集, 敵人火力會更加猛烈。

記者在演習現場看到, 每救出一名“倖存者”, 士兵都會在隨身攜帶的畫夾上記錄現場方位草圖, 注明搜救方法。 一名士兵說, 這麼做是為了積累更多的方法和經驗, 以利於提高今後搜救的速度和效率。

演習中, 女兵沒有受到絲毫“區別對待”。 她們毫不遜色於男兵, 鎮定自若地指揮搜救, 有力地剪斷鋼筋, 細緻耐心地包紮傷口。

薩松說, 在搜救時, 女兵還能更好地發揮耐力和主動性。

薩松說, 為了讓被壓在廢墟中的傷患看到“生的希望”, 搜救過程始終保持頭燈亮度, “光線就意味著希望, 黑暗意味著死亡”。 因此, 即便現場再危險, 他們也會儘量讓傷患看到光亮。 (陳文仙、杜震)(新華社專特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