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6旬老人被騙百萬元含恨離世:到死都沒咽下那口氣

原標題:“到死沒能咽下那口氣!”保健品、紀念幣拍賣、投資理財騙術“圍獵”老人

春節前, 多地曝出老年人被騙的消息。

在保健品推銷、高價售賣紀念幣收藏品、“會銷”、高息理財等各種騙術的“圍獵”下, 一些老人少則損失數千元, 有的被騙光一生積蓄, 負債累累。 多地警方、法院發佈了針對老年人的常見詐騙類型和提醒。

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注意到, 近年來, 多個機構作出的調研報告顯示, 老年人已成為詐騙的主要受害人群。

老年人容易被騙的原因複雜, 除了自身接受社會資訊少、防騙意識低等特點, 也有心理、家庭甚至社會的因素。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陳紹建說, 老人最怕的是寂寞和無用感, 他們同樣也需要實現自我價值, 也正因為子女不明白如何安排父母退休後的生活, 才給騙子鑽了空子。

在一些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內部, “如何獲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也成為上崗培訓課程。 推銷員通過口頭親切稱呼甚至認乾親等方式, 用長時間的“溫情攻勢”打動老人, 取得老人信任後進而行騙。

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負責人盧明生律師認為, 老年人被騙已不再是個體的問題, 而是社會的問題。 工商、公安等部門還應加大打擊力度。

老人執著買紀念幣拿房抵押貸款

被騙的老人不止王權、楊慧。 因執著買紀念幣, 68歲的張佩芳在家裡引爆連番“衝突”。

為勸說張佩芳不再相信收藏品公司, 家人甚至對她動用了武力——張佩芳的姐姐給了她兩個耳光。

這讓張佩芳感到毫無尊嚴。 她認為, 誰都不能理解她, “等說, 他是通過電話邀約去收藏品公司免費領紀念硬幣, 認識了公司銷售員杜某。

此後的一年間, 他經常接到杜某的電話、短信, 不僅是勸其再來公司領紀念幣, 還會噓寒問暖, 碰上他身體不適, 更是會叮囑“好好休息, 注意身體”。

除了獲取老人的信任, 銷售人員還會刻意離間老人與子女的關係。

▲去年9月7日, SOHO現代城內一家收藏品公司的工作人員向一位老人推薦紀念幣套裝,

房間的牆上也貼滿了各國的錢幣樣板。 新京報記者彭子洋攝

獨居空巢老人成騙子“優質客戶”

重案組37號(微信ID:zhonganzu37)採訪多名被騙的老人發現, 他們均未與子女同住, 有的還是喪偶獨居, 每月有數千元的退休金。

在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上崗培訓中, 這類老人是他們潛在的“優質客戶”。

張佩芳目前與老伴居住在密雲的一套兩居室, 女兒住在附近另一套房。 兒子住在城內, 一兩周回來一次, 吃頓飯就回城, 平時的交流都是些家常話。

張佩芳的老伴喜歡打乒乓球, 有自己的愛好。 而她沒有, 除了打掃衛生做飯, 平時出門最多的就是去各種保健體驗店坐坐。

她家附近有多個保健品體驗店,

常有免費領雞蛋、面等小禮品的活動。 張佩芳去得多了, 和一些業務員也就熟了。

張佩芳兒子說, 母親看很多推銷員都來自外地, “不讓人掙點錢怎麼行?”她非常心疼他們, 甚至把自家被子送給一位關係好的推銷員。

楊慧一般在過年時才會見到子女。 女兒是全職太太, 女婿很忙, 她不願去添麻煩。 兒子家的房子較小, 沒有客廳, 她也不願意去。 她租住在良鄉一個兩室一廳的房子, 一個人住。

有被騙老人的子女坦言, 平時對老人缺乏關愛, 也不是太清楚老人日常的動向。 子女的缺位, 導致騙子有機可乘, 通過關心“取代”了子女在老人心中的位置。 從而讓老人一步步陷入騙局不可自拔。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陳紹建說, 騙子是聰明的心理學家,從一些案例可以看到,騙子代替了父母在心裡對子女的要求和需求。也正是因為子女不明白如何安排父母退休後的生活,才給騙子鑽了空子。

他建議,當發現老人被騙後,子女不要埋怨父母被騙,而是應該多去看看父母,想出一些事情讓父母做,讓父母有價值感,讓他們感覺能夠被人需要。

▲2月24日,昌平天通苑北某公寓內,廖永林

新京報記者 趙朋樂 實習生 田為 嚴依依

騙子是聰明的心理學家,從一些案例可以看到,騙子代替了父母在心裡對子女的要求和需求。也正是因為子女不明白如何安排父母退休後的生活,才給騙子鑽了空子。

他建議,當發現老人被騙後,子女不要埋怨父母被騙,而是應該多去看看父母,想出一些事情讓父母做,讓父母有價值感,讓他們感覺能夠被人需要。

▲2月24日,昌平天通苑北某公寓內,廖永林

新京報記者 趙朋樂 實習生 田為 嚴依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