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享|5個小故事告訴你,怎麼當一個好老師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向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 教育的意蘊就在於這種相互的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而力量的施予者便是我們這些立身在不同教育崗位上的老師們。 接下來讓下面的五個小故事來慢慢勾起您曾經教育教學的點滴回憶, 在您細細感受和體驗的同時帶給您更多的啟示。

從自己做起

一隻烏鴉打算飛往南方, 途中遇到一隻鴿子, 一起停在樹上休息。 鴿子問烏鴉:“你這麼辛苦, 為什麼要離開這裡呢?要飛到什麼地方去呢?”烏鴉歎了口氣, 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

可是這裡的居民都不喜歡我的叫聲, 他們看到我就攆我, 有些人還用石子打我, 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 ”鴿子好心地說:“別白費力氣了。 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 飛到哪兒都會不受歡迎的。 ”

啟示——教師工作就跟交朋友一樣

許多人總喜歡責怪別人, 怪環境不好, 怪別人不喜歡他, 但他總不反省自己的為人舉止, 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及歡迎。 假如一個人不經常反省自己, 只會責怪別人和環境, 他就會和這只烏鴉一樣, 到處惹人討厭。 由此看來, 不被人討厭是結交朋友的最好辦法。 做老師也一樣, 只要學生不討厭的老師就是好老師。

做個好的老師並不難。 可為什麼很多老師感覺難呢?主要是評價標準的問題,

我們的工作是否成功, 只看一點:當遇見學生時, 學生是否會微笑著向你走來。

改變自己的心態

一隻烏鴉打算飛往南方, 途中遇到一隻鴿子, 一起停在樹上休息。 鴿子問烏鴉:“你這麼辛苦, 為什麼要離開這裡呢?要飛到什麼地方去呢?”烏鴉歎了口氣, 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 可是這裡的居民都不喜歡我的叫聲, 他們看到我就攆我, 有些人還用石子打我, 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 ”鴿子好心地說:“別白費力氣了。 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 飛到哪兒都會不受歡迎的。 ”

啟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教育難題

是什麼使這位女士內心發生了這麼大的轉變呢?沙漠沒有改變, 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 但是這位女士的念頭改變了,

心態改變了。 一念之差, 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

同一個學校, 老師的知識水準應該說沒有明顯的差異, 差異很小。 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了教育效果的很大差異。 積極的教育心態容易使教育成功, 消極的教育心態必導致教育失敗。 在這方面應該說, 我們有切實的體會。

愛要講究尺度

有一個湖, 叫天鵝湖, 湖中有一個小島, 住著一個老漁翁和他的妻子。 有一年秋天, 一群天鵝來到島上, 它們是從遙遠的北方飛來, 準備去南方過冬的。 老夫婦看到這群遠方來客, 非常高興, 拿出喂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招待天鵝, 漸漸地這群天鵝就和漁翁夫婦成了朋友。

冬天來了, 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往南飛, 它們白天在湖上覓食, 晚上在小島上棲息。 當湖面封凍, 它們無法覓食的時候, 老夫婦就敞開他們的茅屋讓它們進屋取暖, 並且給它們食物。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每年冬天, 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 有一年, 他們老了, 離開了小島,

天鵝也從此消失了, 不過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 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的時候凍死了。 有時候愛得多了也是一種傷害, 並且致命。

啟示——愛的多了也是一種傷害

我們工作中有沒有因“愛”給學生造成了傷害?總擔心學生無法建立班級秩序, 我們建立的班規;總擔心學生做不好衛生, 我們做出的榜樣;總擔心學生違規, 我們的苦口婆心;總擔心學生春遊出問題, 我們放棄了學生尋找春天的渴望。

這些“愛”, 有的會傷害他們的心靈, 有的會使他們心靈碎弱, 有的會使他們逃避責任!太細心的“關愛”使他們無法面對現實。 學生生活在社會中, 就要接受社會的摔打。

換位反思自己

有一位作母親的很喜歡帶著5歲的女兒逛商店,可是女兒卻總是不願意去,母親覺得很奇怪,商店裡琳琅滿目五顏六色的東西那麼多,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帶開了,母親蹲下身子為孩子系鞋帶,突然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動著的全是腿和胳膊。於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從此,即使是必須帶孩子去商店的時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啟示——教育行為開始之前一定要換位思考

蹲下身來看看孩子的世界”,與學生換位,反思我們的教育,真的有點可怕。學生犯了錯事時,經常採取一些責問、訓斥、罰站等做法。這樣的做法學生根本不會有安全感,設想一下沒有安全感的教育怎麼會有效呢?難怪很多老師在教育學生之後,沒有期待到想像的效果時,也多半覺得委屈,“好心沒好報”。其實,這樣的大動肝火,不如寬容、諒解和體貼入微的感情上的感化。

教育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以關愛學生的態度教育學生,這樣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會有效,學生才會有自信,才會有追求,才會有奮鬥的行動。老師給予學生一分關愛,燃起學生一分自信。

多點耐心與等待

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經還遭遇到退學的命運。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啟示——教師完美定律

這個答案不會讓你感到意外嗎?我們做過類似的傻事嗎?曾被我“預言”不成器的學生中,雖沒有像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似的著名人物,但也不乏活得滋潤、幸福的,事業小有成績的。我真的擔心那些被我“預言”不成器的學生,現在是否真的就不成器了?

其實,每個學生都心存著一個夢想,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天堂,我們不能發現它,那是我們還缺少一雙智慧的眼睛。

教師無論面對什麼教育問題,都要有尋求“完美答案”的精神。只要我們這樣做了,或許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會傷害學生。或許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好老師,起碼我們不會平庸。

換位反思自己

有一位作母親的很喜歡帶著5歲的女兒逛商店,可是女兒卻總是不願意去,母親覺得很奇怪,商店裡琳琅滿目五顏六色的東西那麼多,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帶開了,母親蹲下身子為孩子系鞋帶,突然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動著的全是腿和胳膊。於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從此,即使是必須帶孩子去商店的時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啟示——教育行為開始之前一定要換位思考

蹲下身來看看孩子的世界”,與學生換位,反思我們的教育,真的有點可怕。學生犯了錯事時,經常採取一些責問、訓斥、罰站等做法。這樣的做法學生根本不會有安全感,設想一下沒有安全感的教育怎麼會有效呢?難怪很多老師在教育學生之後,沒有期待到想像的效果時,也多半覺得委屈,“好心沒好報”。其實,這樣的大動肝火,不如寬容、諒解和體貼入微的感情上的感化。

教育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以關愛學生的態度教育學生,這樣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會有效,學生才會有自信,才會有追求,才會有奮鬥的行動。老師給予學生一分關愛,燃起學生一分自信。

多點耐心與等待

有一個這樣的孩子: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對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經還遭遇到退學的命運。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一個孩子經常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麼辦?”所有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啟示——教師完美定律

這個答案不會讓你感到意外嗎?我們做過類似的傻事嗎?曾被我“預言”不成器的學生中,雖沒有像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似的著名人物,但也不乏活得滋潤、幸福的,事業小有成績的。我真的擔心那些被我“預言”不成器的學生,現在是否真的就不成器了?

其實,每個學生都心存著一個夢想,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天堂,我們不能發現它,那是我們還缺少一雙智慧的眼睛。

教師無論面對什麼教育問題,都要有尋求“完美答案”的精神。只要我們這樣做了,或許教育效果不一定好,至少不會傷害學生。或許我們不一定會成為好老師,起碼我們不會平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