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日兩善舉 溫暖瀋陽城

光明日報記者 畢玉才 劉勇

1月, 持續的斷崖式降溫, 讓瀋陽人經歷了近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 然而, 這個冬天, 卻因兩起群眾自發的行動而變得熱流湧動。

1月8日上午, 一輛來自遠郊的120急救車, 打著雙閃、鳴著警笛, 被堵在沈城北部的白山立交橋上。 就在車上的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急得手足無措的時候, 前方的車一輛接一輛地開啟了右轉向燈, 齊齊地向道路右側閃避, 閃出一條通途。 從白山橋到盛京醫院, 以往至少需要90分鐘, 這一次只用了21分鐘。

1月26日上午, 一位母親因10歲兒子罹患再生障礙性貧血, 急需骨髓移植,

在網上發出求助資訊。 不到兩天時間, 兩萬多人轉發, 3萬多人捐助, 捐款總額突破100萬元。

“這樣的事件看似偶然, 實則帶有必然性。 ”瀋陽市文明辦主任劉庚傑說, 這瞬間迸發出的熱情和壯舉, 歸功於瀋陽創建全國文明城的久久之功, 是文明瀋陽建設的水到渠成。

兩天時間籌集百萬善款

10歲的鵬鵬是瀋陽市珠江五校學生。 2017年秋季開學, 他身體出現異常, 被醫院確診為重度再生障礙性貧血。

“聽到這個消息, 我們全家如五雷轟頂, 感覺天都塌了。 ”鵬鵬的媽媽董瑞告訴記者, 孩子躺著不敢動, 就怕出血, 洗個頭, 鼻血就往下淌, 怎麼都止不住……

起初, 準備進行保守治療, 全靠輸血維持。 11月份, 各項指標掉得厲害, 血小板達到了最低值,

醫生稱, 只有骨髓移植這一條路了。

然而, 骨髓移植是大手術, 一期治療費用就需百萬元。 普通工薪家庭怎麼能拿出這麼多錢?在病友啟發下, 董瑞在眾籌平臺發佈了一條求助資訊。

梁老師是鵬鵬的班主任, 從三年級開始帶鵬鵬, 一直到五年級。 她第一時間捐了款, 並在朋友圈轉發了鵬鵬媽媽的求助信。 “難以相信這樣的不幸會降臨在我的學生身上, 昔日那個活潑懂事的小男孩被病痛折磨得讓人揪心, 您的仁愛之心將重燃一個生命之火, 您的傾情相助將托起一個家庭生存的希望!”真摯的附言感動了許多人, 校內校外的愛心迅速被點燃。

“我們這些老太太, 買菜為了省1元錢, 可以從市場東邊走到西邊, 可為救助這個孩子,

30元、50元, 沒人吝惜。 ”廣場舞大媽馮君娥說, 我們的隊伍有6萬人, 這麼多人哪有辦不成的事!

從1月26日7時23分第一個網路捐款人“丹丹”, 到1月27日21時15分最後一個網路捐款人“趙妍”, 不到38個小時, 網路籌款已達百萬元。

東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丁義浩說:“從傳播技術的層面來看,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口碑媒介。 一個人的小小善舉, 通過疊加互聯網平臺的管道優勢, 愛心效應會以幾何級數增長。 ”

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好人資源”

“我的朋友圈有很多學生家長, 一天好幾次看到鵬鵬求助的資訊, 當我確認資訊無誤後, 毫不猶豫地捐了1200元。 ”一所教育培訓中心的負責人張女士說, “有些人因為擔心受騙而拒絕幫助別人, 但我認為騙子是極少數,

不能因為怕受騙而雪藏愛心。 ”

瀋陽人一次次用實際行動讓人們相信, 只要彼此坦誠, 心和心之間就沒有芥蒂。

2013年冬天, 在瀋陽黃河北大街國奧現代城社區附近, 一位老人被電動車撞倒後, 吃力地站了起來, 拍拍身上的雪, 對肇事者說:“孩子, 我沒事, 我有醫保, 你趕緊上班去吧。 ”這句話, 被市民們譽為“那個寒冬裡最溫暖的話”。 說出這句“最溫暖的話”的是60歲的物業保安、“瀋陽大爺”王福順。 後來, 王福順參加由阿裡巴巴發起的“天天正能量”微公益項目, 網友每“點贊轉發”1次, 阿裡就獎勵老人1元錢。 短短7天時間, 網友轉發3萬多人次。 瀋陽人把一城的熱情獻給“正能量老人”。

每個人都是道德環境的被動接受者, 也是主動塑造者;只有人人都做道德的生產者而非消費者,

才能形成一種相互受益的良性迴圈。 瀋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曉虹說, 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撐, 但我認為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好人資源”。 短短38小時, 3萬多人為孩子捐款, 除了家長和老師, 更多的是與孩子毫無關係的陌生人, 這是信任與愛才能創造的奇跡。

數百名車主為生命讓路

1月29日晚, “最美瀋陽人”表彰會舉行。 他們當中, 既有見到環衛工人清晨掃雪辛苦, 抄起手機就為環衛工人訂了50份外賣的銀行職員, 又有為貧困地區先天性唇齶裂患者免費手術的醫生, 以及勇救落水群眾的燃氣公司團隊。 其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 就是一群素昧平生, 只為挽救一個重症病人, 在風雪中一路默契,為救護車讓出一條生命通道的陌生人。

表彰會現場,還原了1月8日上午那激動人心的一幕。當天早上6點多,距瀋陽50公里開外的新民人胡先生突發腦梗,當地醫院的急救車載著他直奔瀋陽。8點30分,急救車被堵在白山立交橋上。

這時,恰巧瀋陽市民劉先生的車停在救護車前面。“救護車的警報一直在響,車上可能有急症病人。於是他就撥通了FM98.6瀋陽早高峰節目的電話。”8時52分,交警劉學收到電臺記者劉嘉巨集發來的資訊,有急救車在白山立交橋上遇阻,希望交警開通綠色通道。

劉學立即從直播間跑出來,與指揮中心調度長溝通情況後,通過監控,終於在茫茫車流中發現了來自新民的急救車。“我們沿著他前進的方向一方面盡可能地開‘綠波’,一邊懇請沿線廣大駕駛員,開啟右轉向燈,盡可能在臨近路口右轉或向路旁避讓……”

第一個給電臺傳遞資訊的劉先生率先打開右轉燈,向救護車司機擺手,讓他先行;緊接著,一輛接一輛車紛紛打開右轉燈,數百輛車綿延1公里遠,齊刷刷的轉向燈在風雪中格外耀眼。

由於搶救及時,患者目前已度過危險期。“過後才知道那麼多瀋陽人給我們讓路,我十分感動!”記者採訪時,患者愛人感動地說。

這數百名司機,雖然不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瀋陽人。遼寧省文明辦主任付晨明說,在這場弘揚時代新風的“大戲”中,瀋陽人彰顯了全國文明城的情感溫度和精神高度。

在風雪中一路默契,為救護車讓出一條生命通道的陌生人。

表彰會現場,還原了1月8日上午那激動人心的一幕。當天早上6點多,距瀋陽50公里開外的新民人胡先生突發腦梗,當地醫院的急救車載著他直奔瀋陽。8點30分,急救車被堵在白山立交橋上。

這時,恰巧瀋陽市民劉先生的車停在救護車前面。“救護車的警報一直在響,車上可能有急症病人。於是他就撥通了FM98.6瀋陽早高峰節目的電話。”8時52分,交警劉學收到電臺記者劉嘉巨集發來的資訊,有急救車在白山立交橋上遇阻,希望交警開通綠色通道。

劉學立即從直播間跑出來,與指揮中心調度長溝通情況後,通過監控,終於在茫茫車流中發現了來自新民的急救車。“我們沿著他前進的方向一方面盡可能地開‘綠波’,一邊懇請沿線廣大駕駛員,開啟右轉向燈,盡可能在臨近路口右轉或向路旁避讓……”

第一個給電臺傳遞資訊的劉先生率先打開右轉燈,向救護車司機擺手,讓他先行;緊接著,一輛接一輛車紛紛打開右轉燈,數百輛車綿延1公里遠,齊刷刷的轉向燈在風雪中格外耀眼。

由於搶救及時,患者目前已度過危險期。“過後才知道那麼多瀋陽人給我們讓路,我十分感動!”記者採訪時,患者愛人感動地說。

這數百名司機,雖然不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但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瀋陽人。遼寧省文明辦主任付晨明說,在這場弘揚時代新風的“大戲”中,瀋陽人彰顯了全國文明城的情感溫度和精神高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