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狹長廚房巧翻新,居然化身返璞歸真的原始廚房

城市的喧囂再來點壓力填做作料, 沒有人不想來個酣暢淋漓的身心大逃離。 我也帶領著全家開闢了“第二居所”, 然而深山老林的原始廚房卻不能滿足來自城市的多樣味蕾, 設計師陳暄執掌操刀一個山裡的kitchen夢!

▼BEFORE&AFTER

被定位“穴居廚房”的整個空間色調一分為二, 完整的一面牆以廚房工作臺面為界全部刷成綠色, 營造一個“內部空間”, 剩下的部分以純白為主。 半邊綠色與純白搭配瞬間點燃了空間的活力, 一改從前空間幽暗陰冷的感覺。 原本零碎雜亂的空間功能佈局被系統化的分區設計, 增強了空間功能部分的整體感:綠色背景區的吊裝置物架有效地將功能空間立體化;長條形工作臺被拉上墨綠色的窗簾, 保持視覺的完整性;地面再來一塊綠色地毯, 瞬間柔和了所有的線條。

最具標誌性的長條形工作臺面被保留下來, 這個狹長的廚房空間所有的功能幾乎都集中在這個工作臺上, 工作臺的收納空間自然成了重中之重, 擴充立體收納架, 加大工作臺面下部空間的收納功能, 以BOX方式將廚房所需用品分門別類裝起來一起藏在簾子裡面。

推開原本緊閉的小窗, 窗外的石牆變成了一幅天然的裝飾畫,

帶著新鮮的味道迎面而來。

改造的項目對於設計師而言, 更重要的意義是Recycle, 而不是Add。 於是, 在這裡, 你可以找到原本就屬於這裡的一切, 不同的只是換了新的妝容, 院子裡隨處可見的木頭被切割成板, 組裝成一個功能強大的桌子, 同時肩負著各式各樣的油鹽醬醋。

最值得一提的就要數這個功能強大的灶台了, 取暖燉菜一把抓的它是原封不動地被保留下來, 不同的是它成了天然的裝飾品, 也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推著小推車將木頭送到這裡, 往返之間, 快樂加分!

這裡是我的朋友留給我的,

作為城市逃離運動的第二居所, 我每週也會攜妻帶子Doro Adam來到這裡換個心情, 透透氣, 一吐城市的焦濁。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這項城市逃離運動, 找個深山老林, 打開一扇鄉下的居所大門, 再大的事情也不過變成了桌上的那幾盤美味的菜肴。 一個真正實用舒適的廚房自然也就成了眾望所歸的期盼。 我也是如此, 逃離成了慣例。 然而在慣例中, 缺少一個功能強大的廚房。

鄉下的廚房對於我來說一定要可以容納四口家人的日常活動, 更要滿足二十人的週末Party, 一個功能強大又要回歸自然的廚房呼之欲出。

大部分時間, 我總是忙到不能離開, Doro每週會帶著兩個寶貝兒到這裡悠閒享樂, 寶貝兒們自然在這個時候要成為媽媽的左膀右臂, 當好小助手,廚房裡的樂趣自然必不可少,可是原來雜亂又陰暗的廚房對於四歲的小朋友而言,安全性實在是不敢恭維,媽媽期盼著一個明亮又充滿樂趣的廚房的誕生。

家人的歡樂每週必有,朋友的party也是不可或缺,少不了與朋友們的開心小聚,撇去城市的焦躁,鄉下的聊天成了最放鬆的方式。晴朗的週末,伴著綠樹紅花還有鄉下清新的空氣,好友們紛紛而來,少不了每人挽起袖子,露一手佳餚。可是這廚房的狀態似乎只有我們一家才可以完整地找到一道菜從準備到形成的所有工具,但凡是對這環境陌生的人都會無從下手,這在party中將會喪失多大的樂趣啊。

於是,改變迫不及待地即將開始!

★改造平面圖

▲改造前

▲改造後

設計師改造建議:

這次的廚房改造是要做一個遠離城市的第二居所的山裡廚房,原有的空間沒有足夠的光照,比較陰暗。牆面是最簡樸的水泥牆面,山裡潮濕的環境把牆面都蔭得花裡胡哨。廚房用品幾乎沒有收納的概念,隨手到處擺放。

房子主人每週會帶著孩子到這裡悠閒娛樂,時不時的還會來場party,這裡的空間完全不能帶給孩子足夠的樂趣,也無法滿足二十多人party的需求。作為一個處在自然中的空間,我希望它可以更多地與本身所處環境融合,首先一定要思考要保留什麼,接著就對本土材料做改造、運用,從而解決廚房實際功能需求。打造一個“穴居空間”的概念是我最想表達的。

一、空間

防潮處理和空間色調是最急需解決的。改造過程中最昂貴的開銷就是用在牆面的防潮處理上,以水泥纖維做底可以非常好的阻止潮濕的侵襲,這樣才能保證不住人時的空間也可以保持乾燥衛生。

色調是空間的底妝,處在自然裡的空間自然需要清新與些許粗獷的精神,孩子們通常喜歡窩在角落裡,享受被包圍的感覺。於是我將這裡定義為“穴居”。正面綠色的包圍滿足了孩子們的童趣又將自然的顏色引進來,還為以後的改變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我希望這面牆的內容是可以根據居住者的心情隨時改變的。

二、燈光

燈光的處理非常直接,我要讓這裡變成一個真正明亮歡快的空間,加強光照是最有效的辦法,在原來的基礎上我又增加了一組射燈,將原來黑色的射燈全部換成白色,拓展空間明亮度。

三、收納

我希望這裡是一個“自助式廚房”,所有的用品都是分區收納,不常用的被裝起來密封放在檯面下邊,使用自助式分類收納,而不再是一個專屬的私人廚房的工作方式,能讓更多的人自由方便地參與進來工作的模式是想帶給住戶的。

★改造過程

處理原始牆面,使用水泥纖維做牆面防潮處理,刮膩子,等待乾燥。

明細:頂面基層處理 ¥675、牆面基層處理 ¥2160

改水電,準備加設一組射燈。

明細:水電路改造人工費 ¥2000、五金輔助材料 ¥1200

翻新清理原有操作臺、灶台。現場測量尺寸,焊接鐵質置物架。

明細:儲物架、架擱板製作 ¥2200 、水磨石水池 ¥300、人工費 ¥1260

粉刷牆面,安裝射燈,懸掛置物架,安裝窗簾,做最後的修補工作。

明細:頂面、牆面塗料 ¥756、7W射燈 ¥348 LED暖色燈 ¥184 射燈軌道 ¥80 窗簾 ¥450 配飾 ¥900、原地面保護 ¥200、人工、運輸費 ¥2800

總費用:¥15513

最大程度的保留原始結構是設計師的初衷,而更多可能性的拓展也是我的願望。希望以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來定義牆面的圖案或者更換窗簾的顏色。

這裡,返璞歸真才是王道,就地取材做成桌子,舊物利用變成收納小物,一切都處在情理之中的美又帶著意料之外的驚喜。

混雜著粗獷的原始材料氣息,將來自城市的產物包容起來,醞釀著一個屬於山裡的美食盛宴。

………………………… 

●我的體驗感受:

在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環境中,我們特別看重的就是孩子在這裡的感受,孩子可以真正感受到不同於城市的樂趣是我們最希望的。像小推車就特別好,孩子會把它作為一種玩具,還可以幫我們運點木頭燒火用,特別實用,孩子也覺得好玩兒。

●設計師結語:

對於改造,尤其是這種在自然環境中的,我特別希望它可以帶著自然的元素並且帶著點可持續發展的勁兒。絕對要區分開它與鬧市廚房的特點,於是在材料選擇上我們盡可能地就地取材。廚房電器幾乎都是二手的,甚至一些鍋碗瓢盆都是二手來的,其中有朋友送的。每個小物件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對於這樣一個不常居住的空間來講,既環保又充滿樂趣。

兒童在廚房的行為既危險又是無法避免的,在這個問題上,我投給鼓勵兒童參與的票。我們製作了小推車,讓孩子們推些柴火進來,既感覺到樂趣又可以幫助媽媽做活,這是在城市中體會不到的。

●寫在最後:

廚房在傳統意義中是充滿了危險的元素,金木水火的碰撞,誕生美味的同時也存在潛在的危險。然而作為第二居所的廚房,則避免了更多可能的煙火,更多的意義被賦予娛樂。孩子們也有權利享受這份快樂,傳統思想的“不要動!”在這裡恐怕就要扭轉成“來試下!”了,孩子會得到在鬧市中得不到的快樂,同時也對孩子的心靈手巧奠定基礎。

當好小助手,廚房裡的樂趣自然必不可少,可是原來雜亂又陰暗的廚房對於四歲的小朋友而言,安全性實在是不敢恭維,媽媽期盼著一個明亮又充滿樂趣的廚房的誕生。

家人的歡樂每週必有,朋友的party也是不可或缺,少不了與朋友們的開心小聚,撇去城市的焦躁,鄉下的聊天成了最放鬆的方式。晴朗的週末,伴著綠樹紅花還有鄉下清新的空氣,好友們紛紛而來,少不了每人挽起袖子,露一手佳餚。可是這廚房的狀態似乎只有我們一家才可以完整地找到一道菜從準備到形成的所有工具,但凡是對這環境陌生的人都會無從下手,這在party中將會喪失多大的樂趣啊。

於是,改變迫不及待地即將開始!

★改造平面圖

▲改造前

▲改造後

設計師改造建議:

這次的廚房改造是要做一個遠離城市的第二居所的山裡廚房,原有的空間沒有足夠的光照,比較陰暗。牆面是最簡樸的水泥牆面,山裡潮濕的環境把牆面都蔭得花裡胡哨。廚房用品幾乎沒有收納的概念,隨手到處擺放。

房子主人每週會帶著孩子到這裡悠閒娛樂,時不時的還會來場party,這裡的空間完全不能帶給孩子足夠的樂趣,也無法滿足二十多人party的需求。作為一個處在自然中的空間,我希望它可以更多地與本身所處環境融合,首先一定要思考要保留什麼,接著就對本土材料做改造、運用,從而解決廚房實際功能需求。打造一個“穴居空間”的概念是我最想表達的。

一、空間

防潮處理和空間色調是最急需解決的。改造過程中最昂貴的開銷就是用在牆面的防潮處理上,以水泥纖維做底可以非常好的阻止潮濕的侵襲,這樣才能保證不住人時的空間也可以保持乾燥衛生。

色調是空間的底妝,處在自然裡的空間自然需要清新與些許粗獷的精神,孩子們通常喜歡窩在角落裡,享受被包圍的感覺。於是我將這裡定義為“穴居”。正面綠色的包圍滿足了孩子們的童趣又將自然的顏色引進來,還為以後的改變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我希望這面牆的內容是可以根據居住者的心情隨時改變的。

二、燈光

燈光的處理非常直接,我要讓這裡變成一個真正明亮歡快的空間,加強光照是最有效的辦法,在原來的基礎上我又增加了一組射燈,將原來黑色的射燈全部換成白色,拓展空間明亮度。

三、收納

我希望這裡是一個“自助式廚房”,所有的用品都是分區收納,不常用的被裝起來密封放在檯面下邊,使用自助式分類收納,而不再是一個專屬的私人廚房的工作方式,能讓更多的人自由方便地參與進來工作的模式是想帶給住戶的。

★改造過程

處理原始牆面,使用水泥纖維做牆面防潮處理,刮膩子,等待乾燥。

明細:頂面基層處理 ¥675、牆面基層處理 ¥2160

改水電,準備加設一組射燈。

明細:水電路改造人工費 ¥2000、五金輔助材料 ¥1200

翻新清理原有操作臺、灶台。現場測量尺寸,焊接鐵質置物架。

明細:儲物架、架擱板製作 ¥2200 、水磨石水池 ¥300、人工費 ¥1260

粉刷牆面,安裝射燈,懸掛置物架,安裝窗簾,做最後的修補工作。

明細:頂面、牆面塗料 ¥756、7W射燈 ¥348 LED暖色燈 ¥184 射燈軌道 ¥80 窗簾 ¥450 配飾 ¥900、原地面保護 ¥200、人工、運輸費 ¥2800

總費用:¥15513

最大程度的保留原始結構是設計師的初衷,而更多可能性的拓展也是我的願望。希望以後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來定義牆面的圖案或者更換窗簾的顏色。

這裡,返璞歸真才是王道,就地取材做成桌子,舊物利用變成收納小物,一切都處在情理之中的美又帶著意料之外的驚喜。

混雜著粗獷的原始材料氣息,將來自城市的產物包容起來,醞釀著一個屬於山裡的美食盛宴。

………………………… 

●我的體驗感受:

在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環境中,我們特別看重的就是孩子在這裡的感受,孩子可以真正感受到不同於城市的樂趣是我們最希望的。像小推車就特別好,孩子會把它作為一種玩具,還可以幫我們運點木頭燒火用,特別實用,孩子也覺得好玩兒。

●設計師結語:

對於改造,尤其是這種在自然環境中的,我特別希望它可以帶著自然的元素並且帶著點可持續發展的勁兒。絕對要區分開它與鬧市廚房的特點,於是在材料選擇上我們盡可能地就地取材。廚房電器幾乎都是二手的,甚至一些鍋碗瓢盆都是二手來的,其中有朋友送的。每個小物件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對於這樣一個不常居住的空間來講,既環保又充滿樂趣。

兒童在廚房的行為既危險又是無法避免的,在這個問題上,我投給鼓勵兒童參與的票。我們製作了小推車,讓孩子們推些柴火進來,既感覺到樂趣又可以幫助媽媽做活,這是在城市中體會不到的。

●寫在最後:

廚房在傳統意義中是充滿了危險的元素,金木水火的碰撞,誕生美味的同時也存在潛在的危險。然而作為第二居所的廚房,則避免了更多可能的煙火,更多的意義被賦予娛樂。孩子們也有權利享受這份快樂,傳統思想的“不要動!”在這裡恐怕就要扭轉成“來試下!”了,孩子會得到在鬧市中得不到的快樂,同時也對孩子的心靈手巧奠定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