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晚清5萬華工赴澳淘金遭歧視,澳為此付出沉重代價,被日本暴打

在澳大利亞, 一直存在著種族歧視, 反華事件也是不斷。 在近100多年中, 接連不斷的種族歧視風波不但讓澳大利亞歷史蒙羞, 更招來了戰火。

(澳大利亞地圖和國旗)

頻發反華事件

(華工在組織抗議)

然而當時澳大利亞的白人礦工對吃苦耐勞的中國礦工充滿敵視和憎恨, 由於當地政府的不作為甚至是默許, 很快就演變成一系列的抗議活動和騷亂。 1857年7月4日, 約100名白人礦工暴亂者襲擊維多利亞州伯克蘭山谷金礦的華人礦工,

企圖趕走伯克蘭山谷的所有華工。 當時澳報刊稱, 這場暴亂由“喝醉酒的美國人領頭”。 在暴亂過程中, 華工被打被搶並被驅趕至伯克蘭河對岸, 至少3名礦工因傷重死亡, 整個華工營地被摧毀。 警方稍後逮捕了13名白人礦工, 但在隨後的審判中, 陪審團卻宣判他們在所有重大罪行方面無罪, 理由是“這些人是受到旁觀者慫恿才襲擊華工的”。 這樣的審判無疑是公開鼓勵對華工的攻擊行動。 1860年至1861年間, 新南威爾士州勃蘭崗地區也發生一系列反華事件, 且規模越來越大。 其中1861年6月30日晚, 大約1500名至2000名歐洲裔暴徒持槍驅趕華人礦工, 破壞華人營地和搶劫財物, 約1000名華工不得不逃離此地。
員警第二天才趕到事發地點, 花費兩周調查後, 僅逮捕了3人。

(二戰場景)

埋下戰爭伏筆

澳大利亞自以為是的白澳政策最終讓他們付出了代價。 在二戰中, 日本令澳大利亞國土第一次經受了戰火的洗禮, 日本戰機轟炸了澳洲北部重鎮達爾文,

而日本海軍的潛艇甚至出現在悉尼的外海。 直到這時, 澳大利亞終於開始反省自己的種族政策。 1973年, 惠特拉姆政府正式從法律層面終結白澳政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