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盒調味料賺8分錢,34年不上市,王守義十三香的生意經

在中國調味品行業, 老乾媽是一個無敵的存在, 然而並非唯一。 距它一千多公里外的河南省駐馬店市, 一個被稱為“老乾爹”調味品廠,

同樣用誘人的味道俘獲了萬千吃貨的味蕾, 它就是王守義十三香。

說起王守義十三香, 絕對是調味品史上鼻祖級的產品了。 從1984年成立時的小作坊, 到如今近2000名職工的大集團, 它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商業沉浮, 34年屹立不倒, 稱得上中國食品企業的活化石。

去年1月, 一列名為“王守義十三香號”的動車從駐馬店西站緩緩駛出, 一路帶著獨特的“香味”到達上海虹橋, 用時不足8小時。

而當我們一起回顧歷史, 回顧王守義十三香的誕生、發展與壯大, 則需要半個世紀之久……

進過皇宮的祖傳秘方

王守義並非駐馬店人, 其祖籍為開封通許縣。 據傳, 明朝時, 王家祖上在開封府為官, 後因得罪權貴而辭官, 就在開封府寺後街開了一家藥鋪, 專營草藥、香料, 為藥鋪起名“興隆堂”。

網路配圖

在“興隆堂”一代代的傳承過程中, 逐漸形成了多種獨有的秘傳藥方和藥膳配方, 並一度成為皇家貢品。 後來時代變遷, 王氏家道中落, 興隆堂也名存實亡。 不過, 好在幾百年的秘方被傳承了下來。

1959年, 迫于生計的王守義根據祖傳秘方, 採用20多種純天然中藥材香料, 不斷地加以實踐、研究, 最終配製出一種新的調味品, 取名“十三香”。

說是“十三”香, 事實上並非十三樣原料, 而是有花椒、大茴、桂皮、胡椒、丁香、草果、木香、砂仁、白芷、良薑等二十多種純天然中藥材加工而成。

而對於“十三”這個數字, 王守義是有著特殊的情感的:他本人的名字一共有13畫, 後來給自己的兩個孫子取名字也都採用了13畫。

最初, 王守義只在通許縣附近的幾個集鎮上出售。 由於香味獨特, 並且每小包售價僅1角錢, 十三香很快就受到老百姓的青睞。 當時, 幾乎沒有任何文化程度的王守義已經有了品牌意識, 為打響招牌, 他在每個調味包上蓋上“十三香”的印戳, 在當地已是小有名氣。

可惜好景不長。 後來趕上了十年動亂, 王守義的小本生意被當做“資本主義尾巴”, 十三香也因此而一度停產。

60歲創業, 100元起家

亨利福特40歲創辦福特汽車公司,宗慶後42歲創辦娃哈哈,任正非44創辦華為……殊不知,大字不識的王守義,其創業時已經是60歲高齡。

如果說“興隆堂”年代久遠已無證可考,最開始的小作坊也只是小打小鬧,那麼正真讓十三香名震天下的則是改革開放之後。

1984年,王守義已經隨子女到駐馬店定居。在兒子王銀良的勸說下,60歲的王老漢決定重拾舊業,他用100元人民幣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調味品廠,並且順利地拿到了營業執照。

這一年,遠在貴州的陶華碧才剛剛研製出老乾媽的炒制工藝。

創業的初期的艱難可想而知,可花甲之年的王守義卻幹勁十足,它開啟了全年無休的工作模式。每天四點鐘起床,拉著輛破舊的人力車來到市場上,一吆喝就是一整天。無論嚴寒酷暑,天天如此。

日子久了,興隆堂十三香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火。這時,簡單的小作坊已經撐不起日漸火爆的人氣,更滿足不了王守義的野心。於是,他收購了幾間房屋,買了更專業的機器,又添了些人手,十三香開始了規模化經營。

到了1998年,十三香集團成立,二兒子王銀良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彼時,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是註冊資金8000萬,年銷售額達4億的商業帝國。次年,“十三香”商標註冊,此時它的銷售點已經覆蓋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

2016年,王守義十三香年銷售額達到了28.1億,幾乎佔據了中國調料界的半壁江山。不僅如此,今天的王守義還逐漸形成了以“十三香”“麻辣鮮”“雞精”“包子餃子”調料為主導產品的四大系列,產品規格已經達到200多種。

有人說,王銀良是駐馬店首富。

8分錢的生意經

從100元創業到如今的億萬帝國,王守義十三香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這在變幻莫測的中國商界實屬罕見。尤其是在風險超高的食品行業,更可謂鳳毛麟角。

有人說,王守義的成功在於他的運氣,主要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但是,如果一個企業開了三十幾年依然生機勃勃,僅僅靠運氣是不可能的。十三香有自己的生意經。

如今,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是幾十億的規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被譽為“中華老字型大小”的馳名品牌,其每盒只有8分錢的微薄利潤。

多年來,十三香的味道沒有變,而其價格同樣沒有太大的提高,即便是寸土寸金的北京、上海,每盒十三香的價格也不超過5塊錢,這在一包調料動輒十幾塊錢的當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據瞭解,1000克“十三香”調料的利潤在2元左右,而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裝,相當於每盒產生利潤僅為0.08元。這也就意味著,幾十億的大集團,是靠著這8分錢的生意經一步步走過來的。

“調味品屬於小產品、小行業,沒有多高的技術成分,必須踏踏實實,誠信最關鍵。我就是忠厚對人、對產品、對客戶,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誠信。”王銀良說到。

為了良好的口碑,王氏家族對產品品質和誠信極為看重,在選材方面極為嚴苛。在二十多種原料中,花椒必須來自四川,胡椒來自海南,草果來自雲南,白芷來自浙江,砂仁、山奈來自廣東,小茴來自甘肅,山楂產于河南……

“廠家對原料的要求很嚴,對供應商採取分承包方評定制度,每年定期考核評審,只要不達標,就堅決取消供貨資格。” 一位供應商表示。

歷史轉折中的十三香

一旦企業做大做強,難免會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於是,傳承和轉型便是無法繞開的難題。十三香自然也不例外。

在“王守義時代”,企業的重大決策來自老爺子的眼光與威信。此時,不論是在企業還是在家庭,王守義都是說一不二的“大家長”。可是到了王銀良主政時期(王守義於2003年去世),傳統的管理方法必然會出現問題,十三香到了不得不變的緊要關頭。

面對家族企業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新帥王銀良進行了痛苦的家族制改革。

上任後,王銀良就開始了大義滅親。首先,他讓自己的妻子退出管理層,然後再逐一考核每個員工的業績。只要是能力不能勝任崗位的員工,不管資歷有多老關係有多硬,一律勸退。

之後,他聘任了王健擔當總經理,為公司量身設計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王健上任後,改革更是大刀闊斧。這時候,十三香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線,將公司原有的半自動生產線改造成全自動生產線,生產效率明顯提升。

如此一來,十三香集團再也不是一群靠蠻力吃飯的梁山草寇,而是一支正規化、現代化、制度化的正規軍。不管是管理水準還是生產水準,都比以前更加成熟。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事實上,十三香幾十年的發展之路,也是一條不斷與假冒偽劣產品作鬥爭的道路。所謂人紅是非多,就是這個道理。

“王守義十三香”成名之後,“王守真”“王守仁”“王守和”“十六香”“十八香”等假冒偽劣產品也接二連三地出現,這成了困擾其公司發展的重大瓶頸。畢竟,搶生意事小,砸了苦心經營的招牌就損失大了。

王銀良也曾感慨:“十三香發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講昰打假打出來的,昰從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來的。”

面對市場接連不斷的山寨十三香,王氏家族不惜重金通過投訴、打官司等手段,予以打擊。同時,商標保護也一點兒不含糊,除了“王守義”“十三香”等商標,“十一香”“十二香”“十三味”等都收歸十三香集團的麾下。

堅持34年不上市

某種程度上講,上市與否代表著公司的實力,但就像老乾媽一樣,“老乾爹”十三香同樣對掛牌上市起不了興趣。

在業界,王守義十三香一直流傳著大家琢磨不透的造富“神話”:自成立以來,十三香從未向外界借過一分錢,而是完全靠自有資本滾動發展的。

一直以來,不融資、不上市,不貸款、不欠款幾乎成了王守義十三香的信條,即使是2015年新投資8億元興建新型現代化廠房和引進設備,都是自掏的腰包。

作為國家銀行A+級信用單位,王守義集團是一個坐著不動有人送錢的企業。不少銀行主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曾多次苦口婆心規勸十三香貸款,但王銀良根本不予理會。

縱覽當今調味品行業,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已涉足多元產業,可王守義卻幾乎沒有進行過什麼資本運作,仿佛是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營”的狀態中生存發展的。不過熟知內情的人都知道,十三香不缺錢,它的現金流非常充足。

當然,有著雄厚資本的十三香集團,並非沒有動過多元化發展的念頭。它曾在2009年嘗試進軍餐飲業,計畫在全國開500家豆撈店,但僅僅兩個月時間就被迫關門,投入的數百萬元也付之東流。自此後,王銀良就斷了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念頭。

“不亂上專案,不亂上產品,不亂擴張,不要強求賺多少錢。按照企業的模式,一步一個臺階,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都不影響。” 王銀良這樣說道。

60歲創業, 100元起家

亨利福特40歲創辦福特汽車公司,宗慶後42歲創辦娃哈哈,任正非44創辦華為……殊不知,大字不識的王守義,其創業時已經是60歲高齡。

如果說“興隆堂”年代久遠已無證可考,最開始的小作坊也只是小打小鬧,那麼正真讓十三香名震天下的則是改革開放之後。

1984年,王守義已經隨子女到駐馬店定居。在兒子王銀良的勸說下,60歲的王老漢決定重拾舊業,他用100元人民幣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調味品廠,並且順利地拿到了營業執照。

這一年,遠在貴州的陶華碧才剛剛研製出老乾媽的炒制工藝。

創業的初期的艱難可想而知,可花甲之年的王守義卻幹勁十足,它開啟了全年無休的工作模式。每天四點鐘起床,拉著輛破舊的人力車來到市場上,一吆喝就是一整天。無論嚴寒酷暑,天天如此。

日子久了,興隆堂十三香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火。這時,簡單的小作坊已經撐不起日漸火爆的人氣,更滿足不了王守義的野心。於是,他收購了幾間房屋,買了更專業的機器,又添了些人手,十三香開始了規模化經營。

到了1998年,十三香集團成立,二兒子王銀良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彼時,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是註冊資金8000萬,年銷售額達4億的商業帝國。次年,“十三香”商標註冊,此時它的銷售點已經覆蓋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

2016年,王守義十三香年銷售額達到了28.1億,幾乎佔據了中國調料界的半壁江山。不僅如此,今天的王守義還逐漸形成了以“十三香”“麻辣鮮”“雞精”“包子餃子”調料為主導產品的四大系列,產品規格已經達到200多種。

有人說,王銀良是駐馬店首富。

8分錢的生意經

從100元創業到如今的億萬帝國,王守義十三香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這在變幻莫測的中國商界實屬罕見。尤其是在風險超高的食品行業,更可謂鳳毛麟角。

有人說,王守義的成功在於他的運氣,主要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但是,如果一個企業開了三十幾年依然生機勃勃,僅僅靠運氣是不可能的。十三香有自己的生意經。

如今,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是幾十億的規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被譽為“中華老字型大小”的馳名品牌,其每盒只有8分錢的微薄利潤。

多年來,十三香的味道沒有變,而其價格同樣沒有太大的提高,即便是寸土寸金的北京、上海,每盒十三香的價格也不超過5塊錢,這在一包調料動輒十幾塊錢的當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據瞭解,1000克“十三香”調料的利潤在2元左右,而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裝,相當於每盒產生利潤僅為0.08元。這也就意味著,幾十億的大集團,是靠著這8分錢的生意經一步步走過來的。

“調味品屬於小產品、小行業,沒有多高的技術成分,必須踏踏實實,誠信最關鍵。我就是忠厚對人、對產品、對客戶,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誠信。”王銀良說到。

為了良好的口碑,王氏家族對產品品質和誠信極為看重,在選材方面極為嚴苛。在二十多種原料中,花椒必須來自四川,胡椒來自海南,草果來自雲南,白芷來自浙江,砂仁、山奈來自廣東,小茴來自甘肅,山楂產于河南……

“廠家對原料的要求很嚴,對供應商採取分承包方評定制度,每年定期考核評審,只要不達標,就堅決取消供貨資格。” 一位供應商表示。

歷史轉折中的十三香

一旦企業做大做強,難免會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於是,傳承和轉型便是無法繞開的難題。十三香自然也不例外。

在“王守義時代”,企業的重大決策來自老爺子的眼光與威信。此時,不論是在企業還是在家庭,王守義都是說一不二的“大家長”。可是到了王銀良主政時期(王守義於2003年去世),傳統的管理方法必然會出現問題,十三香到了不得不變的緊要關頭。

面對家族企業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新帥王銀良進行了痛苦的家族制改革。

上任後,王銀良就開始了大義滅親。首先,他讓自己的妻子退出管理層,然後再逐一考核每個員工的業績。只要是能力不能勝任崗位的員工,不管資歷有多老關係有多硬,一律勸退。

之後,他聘任了王健擔當總經理,為公司量身設計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王健上任後,改革更是大刀闊斧。這時候,十三香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線,將公司原有的半自動生產線改造成全自動生產線,生產效率明顯提升。

如此一來,十三香集團再也不是一群靠蠻力吃飯的梁山草寇,而是一支正規化、現代化、制度化的正規軍。不管是管理水準還是生產水準,都比以前更加成熟。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事實上,十三香幾十年的發展之路,也是一條不斷與假冒偽劣產品作鬥爭的道路。所謂人紅是非多,就是這個道理。

“王守義十三香”成名之後,“王守真”“王守仁”“王守和”“十六香”“十八香”等假冒偽劣產品也接二連三地出現,這成了困擾其公司發展的重大瓶頸。畢竟,搶生意事小,砸了苦心經營的招牌就損失大了。

王銀良也曾感慨:“十三香發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講昰打假打出來的,昰從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來的。”

面對市場接連不斷的山寨十三香,王氏家族不惜重金通過投訴、打官司等手段,予以打擊。同時,商標保護也一點兒不含糊,除了“王守義”“十三香”等商標,“十一香”“十二香”“十三味”等都收歸十三香集團的麾下。

堅持34年不上市

某種程度上講,上市與否代表著公司的實力,但就像老乾媽一樣,“老乾爹”十三香同樣對掛牌上市起不了興趣。

在業界,王守義十三香一直流傳著大家琢磨不透的造富“神話”:自成立以來,十三香從未向外界借過一分錢,而是完全靠自有資本滾動發展的。

一直以來,不融資、不上市,不貸款、不欠款幾乎成了王守義十三香的信條,即使是2015年新投資8億元興建新型現代化廠房和引進設備,都是自掏的腰包。

作為國家銀行A+級信用單位,王守義集團是一個坐著不動有人送錢的企業。不少銀行主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曾多次苦口婆心規勸十三香貸款,但王銀良根本不予理會。

縱覽當今調味品行業,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已涉足多元產業,可王守義卻幾乎沒有進行過什麼資本運作,仿佛是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營”的狀態中生存發展的。不過熟知內情的人都知道,十三香不缺錢,它的現金流非常充足。

當然,有著雄厚資本的十三香集團,並非沒有動過多元化發展的念頭。它曾在2009年嘗試進軍餐飲業,計畫在全國開500家豆撈店,但僅僅兩個月時間就被迫關門,投入的數百萬元也付之東流。自此後,王銀良就斷了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念頭。

“不亂上專案,不亂上產品,不亂擴張,不要強求賺多少錢。按照企業的模式,一步一個臺階,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都不影響。” 王銀良這樣說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